清早期乌木筷子
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中国的筷子可谓一支独秀,别具风采。我国筷子的历史要追溯到夏朝,先秦时称为“挟”,秦汉时期以称为“箸”。隋唐时叫“筋”,明代时便出现了“筷子”的称呼。小小筷子,至今却已经有年的历史,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红楼梦》里就写到了筷子,作者即称之为“箸”。
《红楼梦》剧照
小说第四十回贾母在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罢下。”乌木是柿树科常绿乔木,质料坚硬,纹理细腻,老乌木纯黑,多用于于制作筷子、烟袋杆、匾额等物。《红楼梦》里所谓“三镶银箸”,是指筷子的前端、中腰、下截三段均用银包饰,这就是“三镶”。乌黑的筷身,加上亮白的银饰,黑白对比鲜明,大饱口福之时,也不乏赏心悦目之效,既实用又不失为一件艺术品。
而民间有关筷子的习俗也不少,其中清末江南一带的民俗,在闹新房的时候,会把筷子从窗户扔进去,一把筷子落在地上,哗地一声响,大家就都会说“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热闹又有彩头。而筷子是成双成对的,结婚时作为定情之物,两根筷子在一起,寓意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筷子虽小,却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具之一,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更是丰富而精彩,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