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里的筷子,红楼是贵族,水浒是暴发

有个很唯美的矿泉水广告,叫水中“贵族”长白山,那么古代筷子中的“贵族”是什么样呢?筷子竟然也有收藏价值?

筷子作为挟食器,最早应是就地取材的树枝和竹枝,所以古籍中提到筷子的地方都写作“箸”或者“筋”(音住),有时还加上“木”傍。到夏商时期,开始有了经过琢磨的牙筷、骨筷和玉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铜筷和铁筷。汉魏六朝时期,精美的漆筷问世了。隋唐以降,更有了高贵的金筷和银筷。现在,据一些筷子收藏家搜罗的实物证明,筷子的质地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犀角筷、鲍鱼骨筷、景泰蓝筷、玻璃筷、铝筷、宝石筷、塑料筷等等,不胜枚举。

却说《红楼梦》第四十回,写贾母在大观园晓翠堂举行家宴,有一段刘姥姥使用筷子的绝妙描写:

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叉爬子比俺那里铁锨还沉,那里拿的动?”他说的众人笑起来。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拣,早有地下的人拣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

这是大观园的一幅“闺阁雅谑图”,又是一篇筷子功能和使用的“特写”。乡巴佬刘姥姥在农村用惯了竹筷、木筷,觉得挺“伏手”,如今凤姐故意给了她一双老年四楞金镶的象牙筷,又让她去夹鸽子蛋,于是大出洋相,演出令捧腹的一幕。

老年四楞镶金象牙筷,“老年”大概是指象牙筷子上刻有寿星等图案,对老年人含有祝颂长寿之意。“四楞”即“四棱”,是指筷子上端呈方形,有四个棱角,而下半截仍是圆形,镶有赤金。这种筷子当然是极珍贵的,所以贾府里也只有在摆大箍席请贵客时才使用,平时是绝对不用的。

象牙筷早在商朝就出现了。《韩非子·喻志》:“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商代的纣王是个“酒池肉林”穷极奢华的暴君。他用象牙制成筷子,引起了箕子等左右大臣的忧虑和恐怖。

但后来,历代的统治者尚嫌象牙筷不够华贵,于是又在象牙筷上镶金镶银。有一本《天水冰山录》记载明代奸相严嵩抄家时的清单,其中就有“金厢(镶)牙箸一千一百一十双”,真是叫人吃惊的数字,大概够他一家人用上几百年!《金瓶梅》第四十七回,写西门庆巴结上司,邀请夏提刑到他家里吃饭,餐桌上也放着“小金把钟儿,银台盘儿,金镶象牙箸儿”。可见用这种筷子是哪些人家,在什么场合用的。曹雪芹写贾府也有“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筷”,其微言大义,颇值得玩味。

乌木三镶银筷,虽比象牙镶金筷略逊一筹,也是筷子中的精品。乌木是柿树科常绿乔木,材质坚硬,黑色,纹理细腻,入水下沉,是难得的家具和美术用材。主要产地在非洲,东南亚和我国广东、台湾、海南岛等地也有少量出产。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云:“乌木出海南、南蕃、云南,性坚,老者纯黑色且脆,间道者嫩。今伪者多是檕木染成作箸。”清李调元《南越笔记》亦云:“乌木,琼州诸岛所产,土人折为箸,行用甚广。”所谓“乌木三镶银筷”,就是在乌木筷的顶端、中腰和下半截包上银子,故称“三镶”。我有幸在上海筷子收藏家蓝翔先生家里看到双乌木三镶银筷,圆形无棱角,长约二十八厘米,重量与一双红木筷相仿。据蓝先生说,乌木双镶银筷较多,唯中腰多镶一银圈的三镶乌木筷绝少,估计是清代前期之物。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写一代尤物、名妓李师师款待宋江、柴进和燕青在妆阁吃饭,用的是银筷。《儒林外史》第四回写汤知县宴请范进和张静斋也用银筷。据说银子有鉴毒功能,所以古代银筷较为常见。

金筷银筷虽然熠熠发亮,华丽夺目,但实际上只能满足人的奢侈心理,并不实用。一是分量过重,不如木筷、竹筷轻便;二是过于光滑,遇到光滑的食物就挟不起来,显得无能为力。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说:“匙箸紫铜者佳,云间胡文明及南都白铜者亦可用;忌用金银及长大填花诸品。”其实,铜的与金银的,五十步与百步之间耳。我曾看到过日本制的一种竹筷。下半截有一轮一轮的槽纹,是专门用来挟面条和其他光滑的食品的,真是使用方便,设计巧妙。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强调“美食不如美器”,是一种夸大的喧宾夺主的说法,而且“美器”的第一要义应该是适用;如果不适用,再华丽的器具有何意义呢?

(文章摘自陈诏《舌尖上的<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

更多精彩内容

贾元春失宠而死?纯属宫斗看多了

贾府的择媳标准,谁最符合?

为什么很多人都不喜欢刘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yy/146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