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山位于河南省卢氏县境内,是秦岭的一条支脉,呈西南向东北走向,是卢氏境内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南北气候、地质、生物的分界线。
熊耳山,是熊耳山脉的主峰,海拔米,其名字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大禹“导洛至熊耳”。至于为什么叫熊耳山,《水经注》中说“双峰齐秀,望若熊耳”,故而得名。当地群众称“歪嘴山”。据说全国“熊耳山”有多处,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标明的仅有卢氏一处,熊耳山历史悠久,名声远播。
熊耳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是我国固有的宗教,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生化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名道教。道教信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三清为最高尊神,同时,承袭祀神敬祖传统,敬拜其他古代神仙和中国古代圣贤人杰,所以道教也是包容众多的教。它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熊耳山道教所敬奉的神灵是祖师,为什么不是老君呢?这有个说法:祖师本是凡人,乃皇三太子,他看到人间险恶,互相残杀,你争我夺,尔虞我诈,就想找一片净土修行成神,不食人间烟火,不与人争名夺利。寻来寻去,寻到了这熊耳山,看到熊耳山山高万仞,山奇水秀,白云在低处缭绕,苍鹰在山腰徘徊,确实清净,就想在此处修行,可山顶已被太上老君占据,祖师上前深深一揖说:“请借给我一袍之地”。老君心想一袍之地也不算大,就答应了,祖师就在老君身旁坐下,谁知山头太小,承不了两位神仙的大驾,就被压歪了。因此当地人就把这山叫“歪嘴山”。太上老君眼看山被压歪了心想叫祖师挪到别处去,祖师就装着不知道,一直坐着不起,老君无奈,就下到半山的朝阳洞息驾,从此祖师就占据了山顶。祖师在山顶修行,饥食松籽,渴饮山泉,与獐鹿为邻,与鹰鹞为伴,清心寡欲,不生凡念。他的虔诚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就派观世音下凡渡他成神。观世音就住在西面的山洞中,如今人们看到的独木桥,就是观世音的梳妆楼,这根木头长约两丈余,粗约三把以上,重量少说也有千斤左右,在这上不接山顶,下不着地面的半空中,整整山都是刀劈斧削的悬崖峭壁,有多少人也无法把木头放上去,这是人力所不能作为的,这就是观世音留给后人的一点神密奇迹。
话接上文:祖师在熊耳山修行了二十年,心想该快修行成了吧!谁知这天夜里不知不觉走了身子(遗精),祖师醒来面红耳赤,万分羞耻,心想:出家人最忌讳的就是色欲,通不过这一关,还谈什么修行道行,他万念俱灰就下山去了,走到下边山口,有一块大石挡路,看到一白发老翁一手拄杖,一手拎油,油罐的油往外淋淋沥沥地流,祖师很奇怪,就问:“老人家,油都流出来了,你怎么也不管”?白发老翁说:“这有什么奇怪的,你没听说油满自溢吗”?祖师听了这话,猛然醒悟,就拐了回来继续修行。这位白发老翁就是观世音变化的。祖师继续修行,慢慢地不知肚饥,只知口渴,先饮山泉,后来只饮露水就行了,这样又过了十年,不见有啥长进,就又灰心,又下到那块挡路的大石旁,看见一白发老太太拿着一根铁杵,铁杵少说也有两把粗三尺长,在一下一下不停地磨,祖师奇怪,就上前打问:“老人家,你磨什么?”我在磨绣花针呢!”“你这么大年纪了,怎么能把这么粗的铁杵磨成绣花针呢?”老太太说:“功到自然成啊!”祖师爷想,这么大年纪的老太太尚且不怕艰难要磨杵成针,我怎么能半途而废呢?就回心转意,重上山修行。所以这块石头被后人叫做“回心石”。其实这个老太太也是观世音的化身,试验祖师的悟性。祖师回到山顶继续修行,他食夕雾,饮朝露;耳辨鸟言兽语,目识山精石怪;空中飞过的他知为何方神仙,天上星移他明白年成丰歉;转眼又过了十年,他想这回我该修成正果了吧。一日,他正在恍惚之间,看见一个十七八岁的美丽少女,容光焕发,楚楚动人,一手拿木梳,一手拿篦梳,坐到祖师身边要给祖师梳头,祖师心中一惊说到:“何方妖女来扰乱我心,看剑!”说着拔剑就刺,那女子往后就跑,祖师紧追不舍,那女子飘然跳下悬崖,祖师心想:“这下糟了,犯此杀生一忌,还修行什么。”随着也跳下悬崖,跳到崖根,睁眼看时不见女子尸体,只见一个男尸横在跟前,他用剑一挑,把尸体扔到了湖北的武当山上,这个尸体就是祖师自己的尸体,他却认不得,那个少女,也是观世音的化身,渡他成神。正在此时,观音现出原形,站立云头,叫道:“三太子,你已修成正果,玉皇大帝请你速到时天庭受封,快随我来。”祖师此时才知自己已成正果,就随观音来到天庭,看见太上老君、托塔天王等八大文臣九大武将,按部就班分立两旁,他跪到殿下,只听值日星官高声宣旨:“玉帝诏谕:朱三太子潜心修行四十余载今日终成正果。朕封你你北方真武大帝,辖北方斗、牛、女、虚、龟、室、壁七大星宿。与青龙、白虎、朱雀分镇四方,主理天下之水,赐你金印一颗,尚方剑一柄,每年九月九日下凡察访人间善恶,除恶扬善。你须恪守职责,不辱使命。”宣毕退班,众神仙齐来道贺,寒暄盘桓。从此以后,祖师就在熊耳山为神,当年祖师追赶女子跳下悬崖的地方,人们称为“舍身岩”,就是祖师舍去真身得道飞升的意思。因为他的真身被扔到了武当山,所以武当山金顶也敬祖师爷,并切称卢氏是祖师的娘家。在民国以前,河南、山西、陕西的人们在秋收以后春种以前这段时间三五人、或成十人结队成群,每队由一人领头,手执小红旗肩扛小铜锣走几步敲一下,这就是到武当山拜祖师的队伍,所到之处,有信男善女舍饭招待,卢氏人到武当山,会受到特殊接待,原因就是卢氏是祖师的娘家。祖师在熊耳山修行成神后,求神拜药的人太多,山顶容纳不下,就显灵叫人修庙,每到夜晚青龙背下龙头山上(也叫腊台山)灯火明亮,照得大垭如同白昼,人们就在这个地方修了一座祖师庙,有真武大殿,三官殿,三清宫,灵官庙,山门和两廊房,殿宇宏伟,香火旺盛,此庙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地址就在现在山门的垭壑处。庙上有香火地一百多亩,分布在汤河、马耳岩、里坪牌楼沟等处。熊耳山主峰根这地方,名叫钟垭,原先也有一个寺院,名叫万宝寺,有大殿、两廊和山门,院中吊一口大钟,高六尺,钟口直径三尺,光挂钟钮鼻就有小盆那么大,钟上铸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钟声远传几十里。每年农民来烧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横涧人来烧香,就把风调雨顺四字扭到北面,汤河人来烧香,就把风调雨顺四字扭到南面,于是你初一扭来,他十五扭去,香火不断,于是有人在山门上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金炉不断千年火,下联是:宝殿常明万岁灯。可见当年香火旺盛之一斑。另外熊耳山还有透眼窑,传说是二郞担山赶太阳的扁担孔,窑里有一种燕子,名叫石燕,比普通的紫燕小,风将起时石燕就成群飞翔,成百上千,煞是壮观,如果天要下雨,就会有雾气从洞中飞出,一会儿扩散开去罩住山头,乡民们有名谚语说“熊耳山戴帽,长工睡觉”。曾记得《幼学琼林》上有句:“风欲起而石燕飞,天将雨而商羊舞”(商羊,孔子说是一只足的鸟)我想这句说大概就是这个地方吧。另外,熊耳山还有许多美妙动听的故事,什么冯家四小姐变成“凤仙花”;黑龙潭黑龙酣睡;郦道元探险乌渠城,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留下几段让乡民去流传吧。
位于熊耳山腊台山顶的冯四小姐美女头像(转自:熊山蕴华)
以上微友正在浏览本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