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麗錯誤所引發的台灣普洱茶印記
(本文發表於雲南普洱雜誌)
——本文引自乌木齐先生的新浪微博
歷史往往是一連串的因緣結合而自發性發展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故事,沒有對錯,且不可重複。 說到普洱茶,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曾經在台灣發生過的許多段子以及後續所引發的推波助瀾都是一段誰也跳不過去的歷史。最近,我在網上看到許多號稱{資深茶人}或者{專業作者}寫了一些有關台灣普洱茶界的文章,說實在的,文章內容不是言不符實就是搔不到癢處,也許娛樂效果挺好,但恐有誤導歷史之嫌,為此,我以ㄧ個台灣在地喝普人的所聞所見,試圖把這段早期發生在台灣的重要歷史事件串一串,如有錯誤也請大家指正。
一,台灣茶下坡。 事情要從80年代說起,或者更早些,也許是30年代。那時候台灣從福建地區學得了烏龍茶的製作技術和茶種,在台灣山地試種成功,很快的{台灣烏龍茶}便以品質優良而著稱,不僅成為台灣人自用/送禮的日常飲品,甚至還外銷國際賺取外匯。早期台灣的茶樹都是種在離家較近的山陵地(方便管理),因為海拔較低所以苦澀度較高,因此製作方式大多以中高度發酵為主(俗稱紅水烏龍茶),但是隨著市場的競爭性,人們發現高山茶的苦澀度較低,香氣也更好,於是茶山從凍頂鹿谷一帶逐漸的移往阿里山甚至梨山等高海拔地區,而發酵度也隨著種植海拔越來越高而越來越低----茶山高山化,茶質綠茶化,這似乎成了一種定律。 大約在年代中期,一件影響台灣茶走向的大事件發生了,那就是開始有了比賽茶,那是由官方舉辦的,由茶改場的專業評審主導比賽名次,因為具有權威性,當然也大幅度的主導了台灣烏龍茶的製作風格,首先在外觀上要求漂亮,於是球形烏龍茶成為主流,其次要求清香,於是茶湯更往綠茶化的邊緣邁進,如此一來,以前可以經年陳放的紅水烏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立即現飲的綠水烏龍,慢慢的有人發現,台灣高山烏龍茶是更香也更甜了,缺點是不耐泡,而且喝多了也好傷胃呀…..
二,紫砂壺興起。 台灣人喝茶半世紀(-)慢慢的也喝出了一點講究,台灣有句成語這樣說的:”文章/風水/茶,能懂得沒幾個”,可見茶水之深呀。如前所述,台灣茶人除了講究茶葉本身之外,也講究茶壺的適茶性,一般粗製濫造的台灣大陶壺或者大磁壺自然是看不上眼了,於是,大約在年左右,全台灣的茶人一致把眼光聚焦在來自”匪區”的宜興紫砂壺,並且奇蹟般的在全台範圍形成了長達20年的紫砂壺收藏狂熱病。而我認為,這一波20年台灣紫砂熱正是把雲南普洱茶引入台灣的濫觴(作者的個人創見)。 為什麼我說台灣紫砂壺收藏引發了台灣普洱茶熱潮的濫觴?故事又要回到那個年代說起,80年代大陸的文革剛剛結束,國共之間還除在漢賊不兩立的對抗期,除了可以透過香港地區間接交流之外,基本上是無法接觸的,更別談到彼此貿易了,但是,賠錢的生意沒人作,殺頭的生意有人作,因為台灣火熱的紫砂壺需求,於是生意人見錢眼開,開始了走私紫砂壺的生意。那時候直接到大陸岸邊走私是不實際的,於是大量的船員和黑船便藉著香港這條通道做起紫砂壺買賣,而大陸在改革開放的口號下也從善如流,陸續在香港設立了四大公司(錦峰、英泰、雙魚與海洋)賺取台灣外匯,那時候正好是台灣的經濟狂飆期,所謂的”台灣錢淹腳目”,一把紫砂壺只要過了台灣海峽幾乎有數十倍的利潤,暴利保證了往返海峽兩岸的走私船絡繹不絕。
三,普洱走私貨。 寫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台灣走私紫砂壺跟普洱茶興起有何毛關係?呵呵,一開始關係確實不大,但是只要有一點點關係,星星之火就足以燎原。走私是一種本小利大風險也大的生意,要嘛一本萬利,要嘛貨物充公人坐牢,於是走私者本能的會把貨艙盡可能的塞滿,於是他們會在走私紫砂壺之際順便夾帶一些港貨回來,例如高價的鐵罐子港茶(鐵觀音/岩茶)也在台灣紅火了好陣子,另外當然也會夾帶一些低價的次級茶,例如便宜到不行的普洱茶餅和茶磚,用在幹嘛?說來都不好意思,這些茶餅/茶磚是用來”塞艙縫”的,避免船行大海浪把高價的茶壺給磕碎了。於是乎,台灣最早期的普洱茶就隨著紫砂壺熱潮,首次以跑龍套的角色亮相了。
(隨著紫砂壺的大量走私入台,普洱茶也被夾帶)
首先普洱茶便宜,相對於台灣茶的高價,低價的普洱茶首先攻佔了中低階層的茶市場,讓漸漸買不起高山烏龍茶的販夫走卒也能滿足基本茶癮。 其次,普洱茶好用。雖然普洱茶便宜,但是很多人還是不能接受”臭浦茶”的味道,這時候茶商會說:你不喝沒關係,因為普洱茶不是喝的,是拿來養壺的,你看這黑黑稠稠的茶湯,最適合養壺了,一磚熟茶養壺出來的效果抵的上十斤台灣茶,省錢呀,而且喝不完的茶湯還可以澆花,茶渣可以當肥料…不買茶也沒關係,你買我一把壺,我送你十磚茶…不騙你,當年臭浦茶在台灣就是以這種半買半相送甚至連哄帶拐的模式被推廣開來的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臭浦茶的滋味也許不討好,但是優點是不傷胃,這讓許多常年喝烏龍茶導致胃弱胃痛的茶人有了極佳的替代性茶品,這些人不見得是中低階層的茶人,也有許多高階茶人,甚至有專業茶人和精英茶人混在其中,也正是他們,在品飲的過程中慢慢的發現普洱茶美妙的門道,於是反饋上手夾帶一些高端老茶如印級茶和號級茶來到台灣,並且在互相品飲交流之間逐漸積累了品普的集體心得。
四,台灣人入山。 從80年代到90年代這段期間是普洱茶逐漸生根台灣的關鍵期,在這十幾年的接觸中,有少部分台灣茶人慢慢的由較為低端的熟茶一直喝到高端的老生茶,並且體驗到老茶的美妙滋味,於是開始有了尋根普洱茶原產地的想法。年,鄧时海先生以學者的身分去了思茅(現更名為普洱市)參加第一屆國際普洱茶學術研討會,並且以{越陳越香}為主題發表了一篇論文,成為台灣茶人對普洱茶參與研究的開端。隔年(),台灣茶聯會長呂禮臻也受邀帶了一票專業茶人遠赴雲南地區考察,並且執意要求上山考察了早已荒廢的易武鎮,只因為有許多號級茶的內票上都寫著”易武正山”四個字。這一票茶人在易武鎮考察之餘,同時在易武鎮長的協助下,以台灣眾茶人的想像力合夥生產了一批名為”真醇雅”的茶餅。再隔年(),鄧时海先生也在思茅地區委託當地茶廠生產了一批茶品名為雲海園茶。這兩批茶品以現今的眼光看來皆屬於實驗之作,無意卻引來了無數的茶灣茶人前仆後繼遠赴雲南作茶的風潮,於是乎,一個又一個當年毫不知名的荒野山寨被勤奮的台灣茶人走了個遍,一款又一款滋味鮮明的普洱茶也逐漸被世人所知曉。
五,《普洱茶》出版
同樣是年,鄧时海先生的大作{普洱茶}在台灣正式出版,這是坊間第一本專門介紹普洱老茶的參考書。此書的出版在台灣普洱茶界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和影響力,因為之前從來沒有人能夠有系統的介紹號級茶和印級茶,雖然茶界一直有人質疑該書的內容誇大不實,其中一少部分形容詞甚至有武俠小說的成分(例如舌底鳴泉等等),但是考慮到當年的正確資訊極度缺乏,導致許多內容必須靠作者的豐富想像力去作連結,若有錯誤或誇大之處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我持平看來,普洱茶一書的重要性並非來自文章的嚴謹性,而在於文章的有趣性和可讀性。在鄧先生圖文並茂的書頁中,普洱老茶那豐富而美妙的口感滋味就如同武俠小說中顯示的各種奇幻的內功和燦爛的劍法,極度勾引了閱讀人的好奇心和幻想力,於是有錢茶人紛紛慷慨解囊滿足幻想,沒錢茶人到處蹭茶增加閱歷,在這股風潮下極度的助長了各種老茶的流通性和疊價追漲,普洱茶就在”普洱茶”一書的魔咒加持下,迅速成為眾人皆知的茶界新顯學。
六,綠大樹現市 如前所述,台灣從95年開始有少數茶人遠赴雲南茶山作茶,那時候的資金規模小,大多是以個人名義或者三兩好友一起到茶山找個小茶廠訂製一批茶,生產數量並不大,也沒有品牌概念,使用的原料大多是在某山某寨收到的大樹茶。直到98年開始,高雄有個莊先生因為早年經營紫砂壺生意,因緣際會下也接觸到了普洱茶,原本莊先生從香港茶商拿陳年的港倉茶回台作買賣,後來參觀了香港的入倉環境後嚇了一跳,於是開始有了自己訂製普洱茶的念頭,然而他並不走鄧/呂那一條道,而是直接找廣州芳村的葉柄懷先生合作,憑著葉老闆的人脈直接與勐海茶廠(後改名為大益)搭上線,另由葉先生委託雲南茶山的收料人{酒鬼}上山收料然後拉到猛海茶廠來料加工,這片茶就是普洱茶界鼎鼎有名的99綠大樹。
(筆者採訪了99綠大樹的原始定制人莊先生,並做一文發表在台灣的茶藝雜誌。圖二文字是葉炳懷先生寫給莊先生關於綠大樹的版面規格)
90年末的普洱茶在台灣市場已經慢慢的推廣開來,但末端市場的暢銷並沒有反應到前端茶廠,真正賺錢的是中游階層的香港茶商,勐海茶廠因為面臨連年的經營虧損只好接受來料加工的業務,而九九綠大樹的面市也正逢其時的迎來了台灣茶人向勐海茶廠訂製版面茶的時代。有關莊先生訂製九九綠大樹的故事頗有波折,本作者於去年專程拜訪了當年的訂製人莊先生並寫了一篇{九九綠大樹的始末}的口述歷史,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翻閱參考,相信讀完之後對人生的無常際遇會有另一番的感嘆。
七,戶聯網助陣 但凡一個市場的興起,除了有廣大的買家和賣家以外,宣傳媒體的興風作浪也勢必不可少的催化劑。 說起宣傳,前文所提鄧先生95年所著的”普洱茶”一書無疑的啟了帶頭大哥的絕對效果,然而,書本的作用永遠只能單向傳播,面對普洱茶這麼複雜而且水深的新興產品,光有書是沒用的,於是戶聯網的普洱茶論壇在這個時期便起了大作用。 年左右,戶聯網剛剛在台灣的千家萬戶中漸漸普及(那時候正是黑金剛大哥大手提電話剛剛過流行的時代),有一個叫作”安仔”的台灣網路工程師在自家設了一個網站叫作”安仔藝術筆記工作室”,內設許多子項目,有音樂有印章有詩有畫等等,基本上是針對站長自己興趣所設立的小網站,其中還有一個子項目叫作”茶巔話茶”。 照理說”茶顛話茶”只是安仔網路規劃中的一個小小的子項目,但不知為何卻在短時間內迅速的湧入了各方茶人和茶商進駐發帖發言,一時間有關普洱茶的相關帖子和發言如雪片般湧入,各種奇怪的說法和觀念同時在互相爭辯的過程中磨合並且岔出火花,於是乎兩岸三地對普洱茶有興趣的茶人們都有了統一歸宿,紛紛集結到此(我當年也是此站的常客,還開過幾個帖子)。
(第一個討論普洱茶的網站,茶顛話茶,已於05年關站,許多早期港台的茶友和大茶商都曾經在此網站上發言討論,我也曾經在該網開了好幾個帖子)
(我在10年時候公布已經關站五年的茶顛舊網頁,並且大力疾呼茶友們搶救即將消失的T4U舊帖資料)
茶顛話茶這一欄目是火了,發帖量和點閱率迅速增加,但是在主人安仔的眼中,茶顛話茶卻成了藝術工作室網站內不折不扣的突發癌細胞,因為發帖數越多大家的火藥味越大,商業性也越大,這與他成立藝術工作室網站的理念不合,站長安仔索性在茶顛話茶最紅火的年代(04年)把這個網站給永遠關閉了(現在我回想起來,關站除了可惜之外還有一點不可思議,現在的站長懇求各方點閱量而不可得,而當年安仔竟然因為點閱量太大而關閉,我只能說安仔夠屌)。 所幸,星星之火一旦撩起就難以覆滅。台灣的茶顛話茶關站後,對普洱茶有興趣的茶友們立即轉戰兩岸三地各個替代論壇,藉著網路雙向交流的特性,一步一步的構建起普洱茶體系那堅實的理論塔。
八,全國大推廣 時間來到03年。普洱茶在台灣經過多年的推廣已經成為茶界顯學,但是這時候台灣的茶商遇上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拿茶必須經過香港茶商,因為當年普洱茶主流是港倉茶,而香港茶商很厲害,他們靠著手握港倉技術而緊抓貨源,除了賣茶不大方,而且賣一次貨漲一次價,這可讓台灣茶商受不了了,於是醞釀著如何跳過香港直接上雲南拿貨源。 上雲南拿貨源不難,但是當年的主流是入過倉的陳韻老茶,絕大部分茶人根本不接受青BB苦澀難耐的不入倉新茶,於是,一次極為成功的”純乾倉茶最好”的宣傳戰就此開打。首倡”純乾倉最好”宣傳戰的開路先鋒應該是石坤牧先生,他利用當時的網路知名度到處傳播這個理念,同時與郭再添先生合作,由郭先生拿下勐海/下關兩大廠的貨源(郭先生後來成立飛台公司並拿到下關茶廠的總代理),並且到大陸各大城市宣傳普洱茶種種的好,於是,從雲南出產的新茶可以不經台灣便導入大陸市場,另外原本只流行在台灣和香港的普洱老茶也慢慢的借勢回流大陸各城市,一舉兩得,而香港茶商也因此役失去港倉優勢而漸漸的式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段”純乾倉好”的推廣期中,兩大廠茶無疑是最大贏家,當時兩大廠茶的銷量極佳,但無奈其時病已入膏肓,沒過多久兩大國營廠分別宣布改制重組為民營茶廠,而台灣茶商這時候雖然大力宣傳純乾倉好,但是心底對其宣傳效果還是有點猶豫的,於是開始轉而炒作大樹茶,因為大樹茶並不像廠茶剛出廠時青BB苦澀難耐,不必等待越陳越香的不確定性,於是改口”大樹茶現在好喝,放老了更好喝”的宣傳口號,大舉在市場上攻城掠地,而雲南原本荒無人跡的各大山寨也成了搖金樹滿滿的名山寶地了。
九,喪失話語權 縱觀普洱茶史,在95年-05年這段時間,台灣人無疑擁有絕對的普洱話語權,雖然台灣不產普洱茶,也不具備香港入倉技術,但是台灣人憑著一股熱血勁頭,認真的買賣普洱,研究普洱,建立普洱體系,發揚普洱優點,宣傳普洱好處,靠著點點滴滴的努力,把普洱茶這種原本只流行於港粵地區飯館茶樓的低級飲品一舉改頭換面重新包裝成”能喝能增值的古董”,從而讓它站到了大陸茶市場的明星茶品,這一點成就台灣人是功不可沒的 但是歷史總是後浪推前浪,當台灣茶商辛苦建立的普洱體系和推廣手法被廣大的內地茶商接受並且吸收應用後,漸漸的就沒台灣人的事了,畢竟這是大陸的普洱茶,這也是大陸的內銷市場,台灣人只是正逢其時的從外面插了一把子手,小賺了一點錢,然後只能撒手,從此讓內地茶人取得普洱茶的繼承權。 然而,也許台灣人對普洱茶的影響力漸漸式微了,但是改變了普洱茶歷史的痕跡卻處處猶存,而且已經內化到整個大陸的茶界,成為揮之不去的台灣印記,例如台灣人泡茶所使用的紫砂壺,現在成了泡普洱茶的標準配備(新茶使用蓋碗,老茶使用紫砂壺),例如以鐵銀陶壺當作煮水器,例如公道杯的廣泛使用,例如茶人服的花樣百出,例如現代茶空間的標準擺設,例如層出不窮的茶藝表演,還有評論普洱茶優劣的口感標準(香甜甘醇滑之類的),當然還有普洱茶各級體系的建立(號級/印級/七子/中生代/新茶/大樹/台地/乾倉/濕倉等等)….以上各種台灣印記都已經深深內化為現代普洱茶元素當中,成為普洱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總結;美麗的錯誤 以上筆者所列九點也許只是普洱茶漫長歷史中的一個台灣插曲,各個結點並沒有太大的因果關係,卻因緣際會的改變了普洱茶的歷史,把一個從來不是主流的邊區茶品推向品飲中國的顯學地位。 現在有許多內地茶人否認台灣人推廣普洱茶的功勞,他們說台灣人就是很有賺錢的一套,愛說神話呼悠內地茶人,對此我並不否認台灣人確實愛賺錢,但是我必須強調的是:文化往往必須借助商業的腳步才能不斷傳承,沒有利益沒有傳承。所以,我把台灣茶人對普洱茶的傳承總結為”美麗的錯誤”,並以詩人鄭愁予的短詩{錯誤}作為本文的結束。 東風不來 三月的柳絮不飛 妳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似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不揭 妳的心如小小的窗扉緊掩 ….. 我達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 是個過客
往期链接:
不爱写茶评
年要过,茶要喝,过年喝茶就要喝广仓中期班章
自古佳茗似佳人,但求倾世来获得
乌木齐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