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世界第一超短裙是什么模样的吗?
就在贵州大山深处有一群苗族姑娘,
她们穿着“世界第一短”的超短裙,
神秘妩媚又质朴纯净。
她们是来自黔东南州雷山县大塘乡的“短裙苗”,
“短裙苗”自称“嘠闹”,以凤鸟为族群崇拜,
“短裙苗”姑娘们的裙子只有16厘米长。
大塘乡的新桥村被誉为“短裙苗第一村”和“水上粮仓第一村”!
新桥村苗寨距离雷山县城仅7公里左右,位于大塘乡的街面上,非常好找。去大塘村,你可以了解当地苗族妇女以五寸短裙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服饰,优美的锦鸡舞,以及“水上粮仓”农耕文化景观。
贵州的“短裙苗”主要生活在雷公山片区雷山的新桥、独南、乌的、掌批、桥港、桃江、掌雷、略果,丹寨的排调、麻鸟、孔庆、掌湾、乌哩、乌佐,以及榕江的空申、两汪、加簸等村寨。无论春夏秋冬,当地苗族女子总是身着百褶短裙,由于这一明显的服饰特征,这个地方的苗族又被称为“短裙苗”。
而新桥村的百褶裙尺寸最短,仅有5寸,所以被称为‘短裙苗第一村’。除了穿在最里面的5寸百褶短裙,外面还会穿上前片和后片。百褶裙可以穿很多层,据说在古时候,穿的层数越多,代表家里越富裕,短裙外面还罩有前片和后片,前片和后片的数量也是依据个人喜好,不过总数之和必须是单数;小腿部分则要打上绑腿。
据寨内老人介绍,这种超短裙是由古时候遮体的芭蕉叶演变而来的,后来苗族有了棉花,便纺线织成芭蕉叶大小的布。不过,到了现代社会,短裙已经成为一种装饰,苗家女子都会穿上超过裙子长度的打底裤。
▲短裙苗的特色舞蹈锦鸡舞
新桥村还有一支独具特色的民族舞蹈——《锦鸡舞》,即在铜鼓和芦笙的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妇女在铜鼓坪上表演的传统祭祀性舞蹈,充分展示了苗族人民自古对于飞鸟图腾的崇拜和向往。跳舞时,苗族女子将头戴华丽银饰,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间束有若干条五彩镶边,末端坠挂银牌和似锦鸡华丽羽毛的彩色长裙,臀部被高高垫起仿佛锦鸡高翘的尾羽。据介绍,舞蹈时,十余个苗女子将围成圆圈起舞,舞蹈动作缓慢,在或向前或向后的舞步中模仿锦鸡“踱步”、“旋转”或“飞翔”。
▲“水上粮仓”,新桥苗寨又一标志性景观
新桥村的另一个标志景观就是“水上粮仓”,一座座吊脚式的小木屋建在水面上,木房子里面用来存储粮食。这里的水域约有-平方米,水深40-50公分,水上的吊脚楼粮仓也有近座,相当壮观。水下,还有不少鸭子、大鹅游弋其间,成为水禽的乐园。当地村民把粮仓建在水面上是为了防老鼠和蚂蚁等动物,还可以防火,可以很好地保护粮食。
短裙苗服饰详解
短裙
短裙苗的百褶裙全长在21-25厘米左右,据说穿着如此的短裙与方便日常劳作有关。百褶裙为单片围合式,打开围度在-厘米之间,棉质深青色无花纹。裙摆上整齐排列细密的裙褶,靠近底摆的下半段裙褶略宽,靠近裙腰的上半段裙褶更加细密,形似芭蕉叶面。裙摆上接7-8厘米宽的裙腰,裙腰两端有绑带,穿着时由前向后围绕腰胯约一圈半,以绑带束在腰上。短裙苗的裙子穿着时以裙角上翘为美,在节日时会套穿多层,由4~5层到10~20层不等,稍长一点的在内,稍短的在外,以期达到更加飞翘的效果。
绑腿
较早期短裙苗妇女在短裙之下是赤腿扎绑腿,现在已多见配穿半长紧身打底裤或者长裤的装扮。
围腰
围腰分前后两片,先系后围腰。现代的后围腰为双层提花织锦缎面料,长度过膝,矩形折叠两个上角。前片围腰也是双层,比百褶裙长,但长不过膝,绑带连接位稍向前中移,两个矩形上角自然翘起不固定。前、后围腰均以长带捆绑束于腰间。
前围腰上装饰彩色十字挑花绣,在二方连续的菱形框架内分布着勾云纹、凤鸟纹等纹样。
飘带围腰
色彩绚丽的飘带围腰是短裙苗的标志性服饰,由多条织带组成,腰位连接绑带系于腰间,胯位织带相互固定,下端散开,加上串珠流苏长及脚踝。飘带围腰形如凤鸟的尾羽,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着,今天见到的飘带长度一致,在更加古老的样式里有两条最长的,十分接近凤鸟的形象。
上衣
上身先穿条纹手织棉布长袖上衣,右衽大襟,两侧开衩,衣长至胯上,方角立领,领中和大襟位钉成组一字直盘扣。
盛装外衣
上衣之外套穿棉质中长袖对襟短外衣,于前领中系带。前后衣片侧缝不缝合,形成高至腋下的开叉。
外衣上满布几何纹样的彩色数纱绣和织锦花边,后片、袖片及领边钉缝银饰片和缀脚、铃铛。饰片图案以凤鸟图腾为主,其它还有花草和鱼等纹样,从前只有富人才有能力在盛装之上装饰银饰,而今天这已成为普遍的趋势。
短裙苗盛装的领型后倾非常明显,敞口宽大,露出大截的上衣后领,它与飘带围腰一起,是最高规格的盛装,只在最隆重的场合穿着。
围兜
最后在上衣以外套穿围兜。围兜面料是色织手织格子布,与前衣片等长,满饰银饰片。上端系带环绕挂于脖颈,两侧系带撩起外衣后片系于后腰。至此服装穿着完成。
头饰
苗族妇女留长发,日常绾发髻于头顶偏前位置,简单装饰彩色头绳,木梳及银簪,戴涡纹耳钉,节日或重要场合配合盛装才佩戴银头冠。
首先将银插梳插于发髻后,上面的锥尖形状是传统苗族驱邪避鬼的象征。
然后用毛巾包围头部一圈,别针固定,作为佩戴银头冠的衬垫。
银头冠分两部分,头围部分佩戴时衬于毛巾之上,用绑带系于脑后。上竖摇曳的丛丛花朵,下坠连排银铃,中间錾刻人马、花朵、鸟羽等纹样。
另有高高扬起的花冠部分插接于头围之上,如凤鸟的尾羽摇曳生姿。
全部盛装穿戴完整的全身效果。
刚才看上去还是普通的村妇,转眼间判若两人,已经具有了强大的气场。民族服饰赋予人庄严的仪式感和强烈的自尊自信,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多次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文/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杨雨殊
图/民族服饰博物馆
编辑/杨雨殊
编审/张齐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雨殊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