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地址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833387258790876&wfr=spider&for=pc
感谢刀友ES原创知乎文章并授权本公号分享,欢迎更多有兴趣的朋友来稿。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尤尔根系列文章我打算一共写七篇,前面几篇文思如泉涌,写得那叫一个酣畅淋漓。这第五篇就适当地改为短小精悍的风格,毕竟篇篇都是万字长文,你们看得过来,我写不过来啊。
这第五篇我就打算讲讲尤尔根的配色技巧。这个话题其实基本上已经进入纯粹的艺术领域,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其实很不好讲。我只从我自己对现代艺术刀的了解出发,加上临时恶补的一点美术知识,说说自己的看法。
艺术刀(这里指广义的艺术刀,还包括ABS锻打派和战术派等)其实在设计的时候或多或少都要考虑色彩搭配的问题,而且只要是一定水准以上的刀匠,出来的作品色彩搭配都比较和谐,很少见有做得差的。
如果是这样一件似乎人人都能做得不错、门槛不算太高的事情,我干嘛要专门用一篇文章来讲呢?别急,耐心看下去。
先摆结论:艺术刀作品中,引入的色彩越多、其中人工干预的成分越大,颜色要搭配得当就越难。我们之所以觉得艺术刀色彩搭配方面鲜有翻车的,那是因为颜色不多,更重要的是人为干预的成分少。
我们按在配色方面人为干预程度由轻到重,逐一举例阐述说明:
案例一:天然柄材锻打派作品——凯文.凯西羽毛大马格斗刀
绝大部分锻打大马钢材的色彩是黑白灰这种百搭色调,柄材多数喜欢选用天然材料,而天然材料自有其色泽、纹路。这么一来刃材、柄材的颜色人工干预、改变的空间就比较小了。要想整体色彩和谐,关键就是挑选到合适的柄材。现代手工刀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基本上合适的材料都摸索得差不多了,什么乌木、相思木、沙漠铁木、鹿角、猛犸、海象Y、珍珠贝母、麝香牛角、羊角等等,只要在这些个经典框架内,就配色而言,不会出什么差错。其中我认为几乎是最经典的,便是琥珀鹿角:
琥珀鹿角,我喜欢称之为火烧鹿角,你看手柄前端和末端颜色由深到浅的渐变,像不像天边的火烧云?这样的效果其实是染色+打磨形成的。鹿角被浸染之后,颜色肯定是由表皮向内芯逐渐变浅的,首端和尾端经过了打磨露出芯部,自然就是这样的效果。
这把刀有个故事,看图片我非常喜欢,找刀匠本人定做,要求一样的款式。结果刀匠自我发挥了一把,其实也有9分相似,但就是偏差的那点点,我不喜欢,最后还是转让了。从此,我收刀只要现货,不要订做。
那有人就会有疑问了,手柄的首端和尾端的打磨,是不是为了呈现出这种有深浅渐变的色彩而做的呢?算不算配色的一种有意为之人工干预呢?
其实不是。因为鹿角表面是有凹凸不平的纹路的,首段和尾端分别需要和护手、尾铁做对接,如果不打磨平整,对接难度就会增大很多,而且首段肯定要打磨得更细一点,方便握持。所以说这把琥珀鹿角柄的刀,之所以呈现出这样的色彩,是不以配色为目的的妙手偶得之的结果。琥珀鹿角也因此成了手工刀里面一个极其经典的柄材,浑然天成,美感与实用兼具。
案例二:钛马士革战术折刀——魔符
这把微技术的“魔符”,是我曾经心心念念差点收入囊中的一把。刀片材料用了我很看好的南非刀匠伯蒂(新一届AKI成员)独创的龙鳞大马,柄材则是高端战术折刀里常见的钛马士革。
微技术的魔符刀型我甚是喜欢,这把是最精彩的之一
显而易见,龙鳞大马和钛马士革在整体色调方面极其相近,刀刃和刀柄色彩上都冲击感十足,有种浑然一体的感觉。请深入观察龙鳞大马和钛马士革两种材料的视觉效果,你会发现这两种人工材料的制作本身也考虑了色彩搭配。比如龙鳞大马,那一片片的“鳞甲”色相基本都是蓝色,仅略有差别;又比如钛马士革,主基调就是蓝色和紫色,也是相近的两种色彩。色彩相近,视觉效果就比较和谐。
所以这一把战术折刀,材料间的搭配配色讲究,材料本身的配色同样也有讲究。
案例三:艺术刀“四绝”之一,迈克尔沃克作品
看过我这个高赞回答的读者,想必对迈克尔沃克有一定的印象。遗憾的是我没有上手过他的高端作品,没办法展开篇幅来好好讲一讲。这里只能简单地就其作品在配色方面的表现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迈克尔沃克的作品,人为配色的成分就很浓。他的配色特点,用一句话概况,是“冷暖对比”。看看几张作品图便知:
从上面几张图可以发现一个特点,他的作品特别喜欢同时使用蓝色和黄色这两种色彩,一为冷色,一为暖色。其实这两种颜色在色相环上基本属于相对的位置,放在一起属于“撞色”,很不容易处理好,不然就不会有“红配绿,赛狗屁”的说法。不过沃克显然还是颇有功底,很小心地控制着色块的面积,巧妙地运用大马钢材的灰色作为基底,蓝、黄仅为点缀,既表现出一定的视觉冲击,又不至于太过艳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沃克作品的蓝色是金属阳极氧化形成的,绚丽、妖艳而梦幻,有刀友特别痴迷他这种蓝色的效果,认为沃克是所有刀匠中运用和处理蓝色最为到位的一个。虽然观点见仁见智,不过也反映了沃克在配色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写到这里似乎有点离题了,本文不是在说尤尔根吗,怎么举的这几个例子似乎和尤尔根毫无关系阿?熟悉我套路的读者都知道,我写文章喜欢层层递进,前面三个例子都是为了后面的内容做铺垫,回想一下,举的三个例子在配色方面的核心技巧是什么?
案例1:色相一致配色
案例2:相邻色组合
案例3:冷暖色组合
而我之所以要专门写一篇文章专门来讲尤尔根的配色,是因为他在色彩搭配方面运用了以上的所有技巧,而且引入的颜色种类更多、需要考虑的问题更为复杂,在某些作品上甚至展现出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配色水准!
不信?请看下文:
技巧1:色相一致配色
下图这一把作品的镶嵌,你第一眼看到是什么感觉?我的感觉是:平和、舒适、宁静,仿佛置身于青翠麦田之中,闭上双眼感受着吹拂起阵阵麦浪的自然之息。
究其原因,主要是运用的颜色大部分都属于绿色色相(白色不算,那个就是基底。另外你们觉不觉得那白色切割成狭长条状的很像面条?面条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是用小麦磨的,知道为啥我会联想到麦田了吧?因为我是一个吃货,( ̄▽ ̄)")。
我用取色器将作品中的绿色提取出来,基本按纯度排列
但是这绿色在纯度方面有不少变化,从翠绿到浅绿,再到橄榄绿最后到接近灰色。而且多数纯度较低,这样虽然色彩变化丰富,却又不会给人以刺眼、杂乱的感觉。
类似风格的作品还有一些,再举个蓝色色调的例子:
看过我尤尔根七日谈之四的读者们,这张图你们发现了尤氏镶嵌的最高奥义了么?
和前一张作品镶嵌的绿色系相比,蓝色给人的感觉是梦幻、深邃而神秘。
技巧2:相邻色组合
什么是相邻色?就是在色相环上面排列临近的色彩,一种说法是夹角小于90度。
例如:蓝配绿、绿配黄、黄配橙、橙配红、红配紫、紫配蓝,这些就是相邻色。在这些相邻色里面,尤尔根比较喜欢的是蓝色和绿色的组合。例如:
目前最高级的尤尔根
相对于同色相搭配,相邻色搭配的对比会稍微强烈一点,但仍然属于高度和谐一致的范畴。另外,相邻色的不同色相内,还是有一定的变化,例如上图的蓝-绿组合,蓝色和绿色都有一定的纯度、明度的变化。
技巧3:冷暖色组合
配色技巧中,为了突出颜色之间的对比,增加视觉冲击力,用冷色和暖色组合搭配是一种常见的手法。如果你看了前面几张图片,认为尤尔根还是擅长同类、相邻色这种反差较小的技巧,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在冷暖色对比组合的运用方面不亚于前面提到的迈克尔沃克,举一个经典的尤尔根大菜刀“彩妆盒”镶嵌的例子:
请记住这个镶嵌,后边会多次引用到,因为这把作品的镶嵌我认为是尤尔根镶嵌艺术的巅峰,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堪称教科书级别
镶嵌主要运用了红、蓝两大色系,红色是暖色,蓝色是冷色,对比强烈,层次分明。但是如果纯粹要突出对比强烈这一点,蓝色应该和黄色配,红色应该和绿色配。为什么尤尔根几乎没有用过这样的组合?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色相环,尽管蓝色和红色是冷暖色,但他们也近似于相邻色,尤尔根显然是在极力避免过于强烈的色彩冲突,即使在冷暖色搭配的设计中也一以贯之地考虑和谐统一的这个理念。
技巧4:主次分明
前面说到的几种配色技巧涉及的都是颜色的选取,当然这是配色的第一步。那么选取了合适的色彩组合后是不是代表就可以完成优秀的配色了呢?答案是否定的。主次分明就是进一步进阶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个好的配色作品,各类色彩所占面积的大小是有讲究的。例如上图,分为主色、副色和点缀色三大类。按照60%、30%、10%的比例铺排。这个道理其实和摄影作品要通过聚焦、景深来突出主题是一致的。而且主色、副色、点缀色也不能随意选取。比如说上图,虽然我拿来做示例,但依照我个人观点,它不能算是一副精彩的配色作品。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认为,主色、副色、点缀色一定要有层次递进的反差,而且这个递进顺序还不能乱,乱了的话主题就不突出了。主色挑选明度或纯度比较低的色彩,不能太过显眼,副色则可以稍微突出一些,而点缀色则采用纯度和明度更高、更具“吸睛”效果的色彩。上图的配色我觉得是缺乏了层次递进感,点缀色不够出彩,和主色、副色没有拉开距离,甚至不如副色,有一种被“隔断”的感觉。
那尤尔根的作品又如何呢?看下图就十分明显了。主色是暗蓝色,低调而深邃,副色是明度较低的红色和蓝色交杂,点缀色则是最明亮鲜艳的红色和蓝色,同时宽度也是最窄的,看那些最狭长的色块,在暗蓝主色的衬托下异常锐利、诱目,一下子把人的注意力抓住了。
更妙的是,那些最亮的红、蓝色块偏偏要并列在一起,这使得其中的冷暖对比更加强烈。
点缀色在主色的映衬下夺目异常
技巧5:色彩布局中的平衡感与节奏感
决定了色彩的选用,又确定了色彩的分配,接下来就需要考虑色彩的布局排列的问题。优秀的配色作品,乍一看觉得顺眼、和谐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布局排列上的一番苦心。这番苦心不是专业人士,或者认真琢磨一番,其实还不容易发现。
色彩的布局,就类似音乐的节奏,它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的,绝对不能胡乱安排,毫无章法。以下图为例,那些色块为什么要采用如此的形状、按照这样的排列布放?以下图为例,仔细观察一下,其中有几个特点:
第一,鲜艳色块和作为基底的暗蓝色块总体上布局是比较均衡的,图中我用蓝线划分出前、中、后三部分,可以看到每部分这两类色块都同时存在。
第二,冷暖色间隔。仔细观察每个色块周围的色块,可以发现基本上冷色和暖色是相邻的,很少有冷色和冷色相邻,暖色和暖色相邻的情况,即使有,大部分也会用金属框架的边沿予以分隔。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冷暖色的分布就比较均匀(不考虑基底色),二是对比更强烈。
第三,色块排列的错位感。这把作品的色块形状并不是如同棋盘一般规则排列的,而是有意地错开,营造一种不规则感。
第四,正反两面色块的排列有一定关联。这一点需要将这把作品的两面放在一起才能发现。原来我以为尤尔根的正反两面只是纯粹的没有规律的不对称,但是写文章的时候仔细琢磨了一下,其实在不对称里面又有一定的关联。讲清楚这一点非常不容易。首先我需要做一些严格的定义:
正反面:右手握持,刀尖朝上,面向自己的这一面为正面,另一面则为反面
前中后部:以上图蓝线划分,靠近刀尖的为前部,中间的为中部,靠近刀柄尾部的为后部
上下部:以镶嵌中央突起的棱线为界,靠近刀背的为上部,反之为下部
基底色和点缀色:大块暗蓝色就是基底色,其余色彩较鲜艳的蓝色和红色称为点缀色。
让我拿下面这张能同时观察到正反面的图来解释一下这个关联:
序号1:正面的前上部,有狭长的点缀色色块。反面也有类似的,但出现在前下部的位置。
序号2:正面的中下部,有连续的未被基底色隔断的点缀色色块。反面也有,但出现在中上部
序号3:正面的中上部,基底色和点缀色基本上呈五五开的布局。反面也有类似的特征,但出现在中下部
序号4:正面后部最末端,从后下部开始,有连续的点缀色色块,一直延伸到接近后上部顶端,被小块基底色隔断。反面特征与此相同。
这就是我从这把作品中发现的尤尔根在配色布局方面的一些规律。有时候我怀疑是不是自己在过度解读了,但是如此多的规律同时发生,如果纯粹是巧合,也未免太过不可思议。
技巧6:少即是多
那些色彩较多的“尤氏镶嵌”作品虽然在技巧性、复杂性、耗费工时方面更胜一筹,不过那些颜色变化少的、极简的镶嵌似乎更符合他“少即是多”的艺术理念。例如下面这几把作品,较暗的基底色上勾勒出明亮的蓝色细线,回过头看看我前边说的前五个配色技巧,你会发现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在设计、布局方面也是内蕴玄机,浓烈的电子科幻风就通过这寥寥几笔表现得十分到位。
事实上这是尤尔根喜欢的一种风格,有收藏家把它命名为“创战纪”风格,源自几年前的一部同名电影,配色风格极其相似。
说到这里不禁要提一件圈中故事,有位国外收藏家特别喜欢尤尔根的创战记风格,立志要把所有的同类作品收入囊中。可不幸的是,当他收集得差不多的时候,家中被盗,所有的尤尔根作品失窃一空,窃贼临走之前还放了一把火。这绝对是熟人作案,否则不会那么熟悉行情,高端东西拿走,便宜货不要。这位藏家也因此心灰意冷,退出江湖。
至此尤尔根的配色篇算是写完了。实话说这篇文章写起来我还是比较吃力的,毕竟自己并不是艺术科班出身,平时闲暇时间也不多,只能够利用碎片时间收集一下相关的资料,表达自己业余的看法。在我看来,尤尔根的配色水平已经相当高了,艺术学院科班出身的底子还是非普通人可比。
也许其他的艺术家可以将色彩调配运用得更加出神入化,但是请注意,尤尔根的这些色彩搭配不是用颜料在画布上一挥而就的,而是精心挑选十数种材料,手工切割、打磨、镶嵌组合出来的,只是艺术刀刀柄的装饰部分而已。配色只是体现了他的艺术功底,远远不是作品的全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