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里的手艺人如今是越发少了。旧时文人笔下,犹记在京津胡同里游荡的各式手艺人,他们的吆喝百转千回,从高处不断成摞地往下叠着。
那声音只要老远传来,小鬼们立时便停了游戏,围到手艺人身边,要么吵着买糕点买糖葫芦,要么看手艺人锔锅补碗、编篮子,还有箍桶、弹棉花、给鞋子上底或打前后掌。
在小鬼的眼睛里,手艺人的手是天下最巧的,再破旧的玩意到了他们手里也能给调理出个模样来。而最惊奇的是手艺人的从容,似乎除了微笑,他们没有什么明显的表情,眼睛单盯着手里的活计,你问他什么话,他总是用最节约的语言回答你,并且从不抬头。
作为中华帝国的中心区域,京津地区经历了数个王朝的更替,始终接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余脉,而市井文化则积淀下了数个朝代的民间习俗。身处如此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可想而知京津民间艺术里的翘楚如葫芦烙画、扇骨、鼻烟壶内画、捏泥人等器物是何等精灵奇巧了。
据说,当一个物品被造出来时,便会有灵注入,灵的秉性带有制造者的缠绵深刻的烙印。从前的手艺人,就是这样的灵巧而充满智慧的创造者,他们身体力行着祖先留下的智慧,赋予器物以人类的体温。
葫芦烙画:驱灾辟邪吉祥如意
以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
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各种造型,进而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
在我国,许多民族都有葫芦崇拜。他们认为,葫芦是诞生始祖的母体,是先祖灵魂的归宿地,葫芦的籽是万物的种子,葫芦笙的声音是祖先的声音。所以,自远古以来葫芦就寓意着创世与赐予,是驱妖除魔、辟邪镇宅的宝物。在世俗观念中,人们追求加官晋爵、子孙满堂、长命富贵等,逐步形成了以“五福”为核心的中国吉祥文化。葫芦与福禄谐音,葫芦的蔓带与万代谐音,而且每个葫芦种籽众多,于是,葫芦又成为吉祥如意、富贵康宁、多子多福的象征。
葫芦工艺品主要工序有针刻、线描、镂空、浅雕、烙画、彩绘等。画面包含山水、生肖、脸谱、人物、吉祥画、佛教画、道教画、布艺画、年画等。
早年间葫芦烙画艺人以铁针为工具,在香里插入钢针进行烙绘,主要烙制葫芦上的装饰。后来,制作工艺和工具不断改革,由“香针烙”改为“电烙”、乃至“激光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改为多种型号的专用烙画笔。先进的葫芦烙画笔可以随意调温、配有多种特制笔头,从而使这一古老的创作方法具备了前所未有的表现魅力。葫芦烙绘技法从单一烙制发展为烤烙、烙刻、细描和烘晕、渲染等。葫芦烙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另外,“套色烙花”和“填彩烙花”使传统葫芦烙画艺术锦上添花。
葫芦烙画表现形式多样,小至直径不足2、3厘米的葫芦,大到1米左右的葫芦,通过烙制充分反映出山水、工笔、写意,以及人物肖像、年画、书法、油画、抽象画等不同画种的风格。题材在继承传统花色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创新,多为古典小说、神话故事、吉祥图案、以及山水风景等,图案清新,美观大方,永不褪色。葫芦本色就有古画的基调,在上面临募出名家的国画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意境幽深高远。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成为一种集拙朴自然和高雅精美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品。
内画:方寸之地大有乾坤
内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们以玻璃、水晶料为壶坯,用特制的变形细笔,在口小如豆的瓶内反手内绘精妙入微的画面。作画时,气收于丹田之中,力发于手腕之上,将大画之精神溶于方寸之间,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可谓鬼斧神工,奇特瑰丽。内画极费目力,画家工作半小时就需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
相传,乾隆末年,有一个穷秀才,借住在一个破庙中,他吸闻鼻烟成瘾,庙里的和尚在他丢弃的玻璃鼻烟壶内壁上看到一道道烟勺刮过的痕迹,受到启发,就以竹签为工具,蘸上彩色颜料,在烟壶内壁作画,内画鼻烟壶由此而来。
早期的内画壶,由于内壁光滑,不易着色,所以图案简单。后来,有人用铁砂、金刚砂放在烟壶内,靠晃荡摩擦,使内壁质地接近宣纸,易于作画。在清朝光绪年间,就形成了京、鲁、冀三大流派,涌现出了像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毕荣久等著名内画大师。
高东升,年生于北京,叶派内画第四代传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荣誉称号,年被北京市授予“北京民间工艺大师”荣誉称号。一九八三年,有着极佳绘画天赋和基础的他被内画大师刘守本先生收为弟子,很快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画花鸟走兽色彩明丽、线条生动;画人物肖像,手法细腻、古朴典雅、形神兼备。
在高东升创作的作品里,传统题材的《百子图》是其得意之作。仅高五厘米、宽六厘米的水晶瓶内壁上,竟刻画了个嬉戏玩耍的古装顽童,脸盘只有绿豆大小,让人惊叹不已。这些顽童分布错落有致,下棋的、摔跤的、捉蝴蝶的、放风筝的、斗蟋蟀的??一派喧闹夺人的场景。这件复杂的作品光画就花费了高东升半个多月时间。
多年来,高东升总是被邀请到世界各地进行表演。可每当他表演归来,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表演时的作品销毁。用他的话说,内画创作是一项绝对寂寞的工作。一个人面对掌心大小的鼻烟壶描摹出世间万物、人生百态,必须心静如水,来不得半点心浮气躁。
扇骨:开合之间吞吐万象
扇骨(也称扇股)以竹为主,兼有其它,名贵的有竹骨镶象牙大边,或兽骨大边,有里外都用檀香木,也有黑色大漆扎银丝或者镶嵌螺钿的。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刘永林介绍,“竹骨中比较名贵的是北京民国初年张志愚的雕刻,阳文皮雕、阳文双刀深刻,功力深厚。扇骨上有雕工,从主题到技法都有雅俗高下之分。阳刻耗时费功,阴刻看似简易,实见功力,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能修修改改”。一般来说,扇骨雕工与扇面画要有呼应。
扇骨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和尚头扇骨、直式方头乌木扇骨、十三档十四档十五档的扇骨,特别是一尺至一尺二的大扇,年代都较早,很有可能为明清的物品。十八档八寸扇是解放以后才流行起来的。竹骨的颜色也很能见年份。即使是白竹玉竹扇骨,年代久远了也会呈红褐色且有包浆,现代做旧的油竹扇骨仔细看就觉得新,上蜡后拿在手里有隔膜,不如旧扇合手。
在众多的收藏门类中,专门有人收藏折扇的扇骨。若归类,当属杂项,也可划入竹刻类。
说起竹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大约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南方。这里盛产竹子,所以竹制品及刻竹工艺非常繁荣。出现了上海嘉定与江苏金陵两大竹刻流派。经过不断发展,创造了阳刻、阴刻、留青、砂地、透雕、镂空、贴簧等技法。这种工艺在扇骨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所刻内容有书法、山水、花鸟、人物等,神形兼备,呼之欲出。到了清末民国初年,北京出现了精于书画的刻扇名家,如金东溪等人。在扇骨上他们以刀代笔,作品细腻传神、栩栩如生,与南方各派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总之,刻竹扇骨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扇骨的材质除了竹子外,还有紫檀、红木、鸡翅木、檀香、牛角等。这些材质的扇骨,有的镶嵌螺钿,还有的镶玛瑙、玉石、绿松石等,十分考究。
扇骨的款式是按其下端的聚合处的形状来区分的。有圆头(俗称和尚头)并有葫芦圆头、荸荠圆头、梅花圆头等变化。在圆头中心的扇钉处(扇轴),有圆形的象牙、玳瑁、玉石等镶片,非常精致。此外,还有方头、尖根方端、如意翻轮等款式。
作为纸本的折扇面,年头儿一长、极易损坏(有将扇面撤下裱成镜片的)。但扇骨却能很好地保存下来。这给扇骨喜好者提供了一个收藏的机会。可是明代的扇骨几乎见不到。清代的这些年在拍卖会上也不多见。偶尔能在地摊儿上觅到民国年间的雕工细致、图案生动的刻竹及其他旧扇骨,也可算是“沙里淘金”弥足珍贵了。
老北京人还会哪些绝活儿,你知道吗?
-End-
点“阅读原文”看更多北京故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