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bdfal/190415/7057267.html
“乔氏鸟笼”第三代传承人乔宗庆。
鸟之习,古已有之,遣兴怡情,健身养性。“三河乔”鸟笼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方远近闻名。“乔氏鸟笼”起源于清朝手器作坊,当时皇亲贵族借鸟怡情健身养性延续至今,历经数代祖上工艺传承,到目前共传承了四代人。
“乔氏鸟笼”远近闻名
历经数代传承
“乔氏鸟笼”始创人是三河市高各庄的刘华伶,从小在北京琉璃厂小器作学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凭着深厚的小器作功底,在制作古玩托盘之余,还为北京一些养鸟人制作鸟笼,深受养鸟人的喜爱。后来,其妻弟,即三河市西关村的乔玉章,从师于他,学会制鸟笼的手艺,继续为一些养鸟人加工鸟笼。在鸟笼的材质上,除了延用硬木以外,乔玉章还创制了竹质鸟笼。由于竹质鸟笼物美价廉,更受养鸟人欢迎,“乔氏鸟笼”远近闻名。
新中国成立后,养鸟之风日冷,乔玉章回到老家西关村,帮生产队建起了木器加工厂。在此期间,他将小器作手艺传给了儿子乔宗庆。
改革开放以后,养鸟之风又起,乔宗庆多次到北京各鸟市考察,发现鸟笼供不应求且质次价高。他决心继承父业,专门从事鸟笼制作。为此,他多次南下,寻找适合制作鸟笼的竹子。
选材到制作用心做好细节
近日,记者走进三河市西关村“乔家大院”,见到了68岁的“乔氏鸟笼”第三代传承人乔宗庆。“制作鸟笼,既要有技艺,还要不断创新,满足大众的审美和需求。而制作出一件精品,不光要有手艺,还得靠灵感和悟性。”正在工作室里忙碌的乔宗庆说。
“乔氏鸟笼”做工精细、考究,耗时较长。“选料是个很讲究的活儿,竹节大的不能用,竹子表面有斑点的不能用,山坳土厚的地方生长出的竹子材质更适合……一般我们都是在江南一带选毛竹,去年选了多棵竹子,制作鸟笼时还得再精挑细选,再淘汰一半的数量。”乔宗庆介绍,“‘乔氏鸟笼’工艺复杂,制笼腔、拉条、笼顶……一直到最后组装,大约需要余道工序。鸟笼的精细度很重要,通常以毫米为计量单位,目前年生产量在只左右。”
严谨造就传奇传承不忘创新
在乔宗庆家的展陈室里,摆满了他的“得意之作”:竹鸟笼、木鸟笼、乌木笼、驼骨笼……件件用材不一、做工精巧。其中,“合竹鸟笼”是创新作品。多年来,乔宗庆到处拜师学艺,翻阅有关书籍,借鉴其他工艺,反复琢磨。经过上百次的试制,终于摸索出“合竹鸟笼”的全部工序。这种完全用竹子表皮制作的鸟笼结构严谨、工艺细腻、淡黄润泽、玲珑晚稻、坚韧结实、防水禁晒、盈条与亏眼结合得天衣无缝,产品一上市,就受到众多养鸟人青睐,一时间订购者盈门。
“这个小叶紫檀鸟笼,是我花了四个月研究出来的,从选料到做工都花费了心血,手艺活儿,往往最需要灵感,不舍得卖。”乔宗庆做事认真,多年来总是宅在家里,一门心思研究制作鸟笼,在他的眼里,每件作品都有瑕疵,都有进步的空间。
多年来,“乔氏鸟笼”作为北派鸟笼的代表,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年注册“三河乔”“乔宗庆”多个品牌商标,现北京、天津等地有多家线下销售门店。
“自25岁开始做鸟笼,40多年来,我一直在坚持。”乔宗庆说,如今,鸟笼不再只是养鸟的工具,更像是“三河乔”的一种文化符号,“我的儿子乔梁已全面学习了鸟笼制作手艺,希望将来他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记者张泰源编辑李雨颖)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