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玉垒山公园古迹众多,都江堰快铁站坐

都江堰市玉垒山公园,玉垒山古名“湔山”,汉晋史料于都安(今都江堰市)条下记湔山,于绵魇(今阿坝州汶川县)条下记玉垒山,都江堰市区西玉垒关建成后,(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导江县条下记“灌口镇在治西二十六里”,“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李冰祠在县西三十三里”,明显地误关为山,此后,湔山遂有“玉垒”之名。

玉垒山山上古木参天,绿荫如盖,是历代不断培植的结果,年,灌县人民政府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县城西诸山开辟为“玉垒山公园”,公园于年建成,园内有玉垒、玉屏、翠屏、盘龙、金龟、文笔诸峰,长约米的古驿道和纵横交错的游山小径连接着西门城楼、古城墙、玉垒关、斗犀台等古迹和诸多景点,玉垒山公园现已纳入都江堰景区范围。

玉垒山牌坊,从宣武门进入都江堰古城区,直行,走完幸福大道就到了玉垒山,玉垒山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四柱三开二重檐牌坊,镂空雕刻,檐角飞金,牌坊正面中额“玉垒山”3字为前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题书,牌坊左额题“龙吟”,右额题“凤翔”,牌坊背面中额题有“翠屏高列”4字,牌坊后面是“胜地寻踪”照壁,每字字径达5尺,为赵蕴玉所书,来来往往的游人大都在这幅胜地寻踪影壁前留影。

魁星点斗,进入照壁旁由董必武书写“都江堰”匾名的飞檐翘角的玉垒山门,就看到右边有一天雕地刻自然形成的高大的千年乌木魁星点斗像,栩栩如生。

城隍庙,是进入玉垒山的第一处古建筑群建筑群,它座落在玉屏山麓,始建于明代,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初年及现代重建,庙宇设计,风格独特,依山取势,依坡形地势建筑,结构极为谨严奇巧,自下仰望,城隍庙建筑群分为上下两区,呈“丁”字形布置,登百余级石阶,进头道山门,迎面扑来的是依山而建的建筑群,沿着一条30米长的石梯拾级而上,两旁分列着呈对称跌落布局的“十殿”,每殿相邻,殿殿之间有两重、三重飞檐,层层叠叠,雁群展翅,插入云霄,上下望来都是一番有秩序的美感。

穿过灌县城隍庙,沿着一条名叫“松茂古道”的古驿道向玉垒山深处行进,松茂古道古称“冉咙山道”,又称茶马古道,据传此古道是李冰建都江堰时所开,是汉唐以后内地去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通道,古“南方丝绸之路”的支线,起于灌县(都江堰市)西街,止于松潘,全长公里,从灌县溯岷江而上,尽是崇山峻岭,悬岸峭壁,古道羊肠,蜿蜒崎岖,经过“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途经汶川、茂县、松潘,幅射十余县,古道越山过水,沿途风光绮丽多姿,马帮商旅络绎不绝。

几千年来数以万计的“马帮”、“背足”摩肩接踵,马铃声、吆喝声西去东来,绵延千里,是古代沟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北高原物资交流的交通动脉,年后,随着成阿公路的修通,古道逐步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如今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只剩下景区内不到2公里长的一段,青石道旁古树参天,绿荫如盖,山泉潺潺,空谷传音,沿途不少亭台和观景平台,都是眺望、拍摄都江堰全貌和内外江的绝佳之处。

西关,山道蜿蜒,林深清幽,沿松茂古道步行约15分钟,一座气势恢弘的门楼矗立在古驿道之上,阻断了行人的路径,这就是古灌县城的西关,是灌县古城西北面第一道城门,筑于城北玉垒山古城墙末端,绝壁临江,雄壮巍峨,古时用作盘查关卡和防御护城,由于山背后是藏羌民族地区,将门楼取名“宣威门”,有宣扬朝廷威势之意,宣威门楼为砖木结构,青砖拱门以上为两层重檐木楼的“怀远楼”,城垛保存完整,左旁江岸绝壁,门对驿道,右沿山脊而建残存的明代砖石古城墙,向远处绿林深处延伸,固若金汤,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之势,从旁边的石梯登上了宣威门楼,门楼上鸟瞰江堤水岸,奔流的岷江和都江堰工程就在脚下,蜿蜒的城墙向山脊上延伸,在感叹都江堰的宏伟的同时,也不由得对修筑在古驿道上的城防门楼的选址和布局由衷的叹服。

斗犀台,登上西关城楼沿城墙往江边方向走可到“斗犀台”,汉代应劭《风俗通》所记“李冰斗犀”的神话,就发生在这里,为了纪念李冰,人们将李冰斗犀的地方,称为“斗犀台”,这里也是望江观山胜地,在高台凭栏俯视,危岩壁立,大江东去波涛滚滚,都江堰水利工程尽收眼底,透过茂密的林木可以远观都江堰城市风貌的一角,那边,雄歭江边危岩的玉垒关历历在目。

古城墙,都江堰市西关,城门雄伟,城堞从江边沿山脊直上,这就是明代古城墙遗迹,前人“压堞山光绕半城”的诗句,赞美的就是古城垣形成的胜景,只有西门及一段城墙得以保留,年修复了西门城楼及西门至江边,西门至大擂鼓坪一段城墙,成了都江堰市区西一处胜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gn/18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