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曾凡忠博士枇杷熟了

枇杷熟了

曾凡忠

随着初夏到来,只见地摊边一种金黄色的果子跃入眼帘,走近一看原来是枇杷。不由想起父亲生前种的两株枇杷树与过去那段时光。

枇杷因为它的叶子酷似琵琶而得名,别名金丸、芦枝、芦橘、芦枝、金丸、炎果、焦子,又名“蜜丸”、“琵琶果”,与樱桃、梅子并称“果中三友”。树高3~5米,叶子大而长,厚而有茸毛,呈长椭圆形,状如琵琶。枇杷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常见果树,这种植物的果实成熟后可以供人类食用,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叶子在采集后则能入药,是一种能化痰止咳的中药材。枇杷果柔软多汁,风味甘甜,肉质细腻,每年三四月份为盛果季节。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被称是“果木中独备四时之气者”。

枇杷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果树,大江南北,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身影,种植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有关枇杷的诗句。唐朝诗人白居易在《山枇杷》里写道:“深山老去惜年华,况对东溪野枇杷。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争奈结根深石底,无因移得到人家。”写长在深山溪边的枇杷,风吹过树叶摆动,像翻腾着红色火焰;朝阳初升时它映照着日光好似笼着一层红霞。杜甫地《田舍》诗中写道:“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把枇杷的果实累累之状描绘得更为具体形象。诗人羊士谔《题枇杷树》:“珍树寒始花,氛氲九秋月。佳期若有待,芳意常无绝。袅袅碧海风,蒙蒙绿枝雪。急景自馀妍,春禽幸流悦。”则对枇杷树进行了高度的赞美。宋朝诗人戴敏《初夏游张园》:“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晴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诗中写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南宋诗人陆游在《杂咏园中果子》里:“不酸金橘种初成,无核枇杷接亦生。珍产已从幽圃得,浊醪仍就小槽倾。”说这枇杷不光是无核了而且果树还是嫁接的。宋代文学家苏轼在《食荔枝》也提及到了这种水果:“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微黄尚带酸。”其中的卢橘就是枇杷的别称,诗人赞赏黄色圆球形的枇杷果柔甜多汁,甘酸适口。

与大部分果树不同,枇杷在秋天或初冬开花,味道清香,以五至十朵成一束,可以作为蜜源作物。历经冬的淬炼,随着春天的脚步临近,一场绵绵细雨下过,枇杷树尽情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像在吸收大地母亲的乳汁。此时,家门口的两株枇杷树上结满了青青的果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琵琶”形的绿叶之间,从树的下端一直挂到了顶部。一串串的,圆圆的如球形,远远望去,碧绿一片,像是用翡翠装点起来。到了四、五月份的时候,碧绿的枇杷树上挂满了枇杷,它们犹如一盏盏金灿灿的小灯笼,夹杂在绿叶中,真像是金果压枝,灿若群星,橙黄色的果实凭借枝丫有的还延伸在绿色的叶片之外,在翠绿的枝叶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夏天到了,枇杷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青中带黄,最后变得黄澄橙的,大的有乒乓球那么大。这时,我爬上树摘下一个枇杷,我迫不及待地剥开它那又黄又薄的“外衣”,里面的果肉晶莹剔透,咬一口,汁水横溢,香味便溢满了嘴,有种软软甜甜的滋味,令人回味无穷。虽然每年我们都能吃到枇杷,但都舍不得吃(或吃卖剩下的),品相好的要挑到镇上去卖换油盐钱和补贴家用。家人每次卖完枇杷,会买回好几斤的猪板油,炼过油的猪油渣用来炒蒜苔、酸菜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夏日枇杷树绿荫如盖,搬张椅子在树下,躺在上面,听着知了在树上鸣叫,也是一种享受。

枇杷果味道甘美,营养颇丰,形如黄杏,柔软多汁,肉质细腻,风味酸甜,富含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苹果酸、铁、钙及维生素A、B、C,具有保护视力、保持皮肤健康润泽、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作用,其中所含的维生素B还是防癌的营养素哩,真不愧是“果中之冠”。吃枇杷时要剥皮。除了鲜吃外,亦有以枇杷肉制成糖水罐头,或以枇杷酿酒。枇杷肉包裹着坚硬的核,多则四枚,少则双核。民间常将其作为健康长寿、子嗣昌盛的象征,枇杷的果实黄色如金,被誉为“黄金丸”,象征财富殷实,在园林配景中,还将枇杷树与银杏(白果)搭配,寓意“金玉良缘”的赞美与祝福之情。

枇杷果具有药用价值,有止渴下气润五脏之功。夏季吃枇杷,预防感冒,由于果实中富含苹果酸、柠檬酸等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吃点枇杷不仅能令胃口大开,还能有助于预防感冒;中医认为枇杷果实有润肺、止咳、止渴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喘,吐逆,烦渴。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枇杷乃和胃降气,清热解暑之佳品良药。”现代医学分析,枇杷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素等。其中的有机酸能刺激消化腺分泌,促食欲。此外,枇杷核煮水缓解便秘。枇杷果因其神奇功效被评为“果之冠”,历史上常被作为贡品。

枇杷叶也具有药用价值,以大块枇杷叶晒干入药,有清肺胃热,降气化痰的功用,常有与其他药材制成“川贝枇杷膏”,枇杷肉捣成汁放入锅中小火煎煮,加入冰糖蜂蜜与少量川贝,制成的川贝枇杷膏具有润肺止咳之功效。川贝枇杷止咳糖浆是一种家庭常备药,川贝枇杷糖浆是由川贝母、桔梗、杏仁、枇杷叶等到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组成,具有止祛痰之功效。主要用于伤风咳嗽、痰稠、痰多气喘、咽喉干痒及声音嘶哑。清代光绪年间,秋瑾的祖父秋嘉禾曾二度(公元年和年)在云霄任同知,就经常以当地盛产的枇杷花、枇杷叶、枇杷根置于其住地,供百姓煮水饮用,以滋阴降火,清肺化痰,治疗感冒咳嗽、肺胃盛热、口干舌燥。他常对百姓说道:“这是民间药品,省钱又能治病。”过去我们那里的农村常用枇杷叶作备用药方,服用它能缓解肺热也能消除炎症,能让肺炎与气管炎很快减轻,这时人类咳嗽痰多的症状也能明显好转。枇杷叶入药以后止吐的功效也很出色,因为它能缓解人类胃热,并能调节胃酸分泌,能防止人类恶心,呕吐等不良症状出现。平时人们因胃热导致恶心,呕吐和反胃等不良症状,是可以把枇杷叶与橘皮和竹菇等中药材搭配在一起煎汤服用,患者用药以后止吐效果特别好。枇杷叶还可清热驱火消肿止痛,是治疗痔疮肿痛的常用药,治疗时可以把它用清水煎煮后熏洗患处,每天使用一到二次每次十五分钟,就能让痔疮引起的肿痛消退。每年夏天,都有不少枇杷叶掉落,我又捡些枇杷叶去卖。经过一段的时间收集,攒到有三五斤后,我就挑到桃川镇上的药材收购站去卖。一次,等我挑着走进那个药材收购站大门挑到柜台前一问时,一个阿姨竟然说暂停收购了,走了十多里山路,药材收购站不收,要么挑回去又太远了,要么丢掉,太可惜了。我站在比我高的柜台前面,一时迈不动脚步。正犹豫思考间,从柜台里面又走出来一位大叔问道:从哪里来,怎么小小年纪不读书。我如实回答:从八十工来,走了十多里路呢,并带着恳求的语气希望他们能收下。大叔又走进柜台和里面的人商量了一下,走出来说过秤吧,称完后我拿着钱,不住地向他们道谢,世上还是好人多啊!

枇杷浑身上下都是宝,枇杷的树干木质坚韧,可供制作木梳、木棒等;叶和果可以入药,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枇杷树形态很美,花香浓郁,婆娑可爱,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冬有香花、夏有佳果,每逢果期,“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绿叶金果交相辉映,煞是惹人喜爱,不失为绿化、美化、果化的优良品种,极富观赏价值,种子可酿酒及提炼酒精;蒸制其叶取露,取名“枇杷叶露”,有清热、解暑热、和胃等作用;又为极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枇杷蜜”,叶含皂廿、苦杏仁廿、乌索酸、齐墩果酸、鞣质、维生素Bl、维生素C等。

枇杷树虽其貌不扬,然而它那不为寒霜折腰,不向朔风低头的高尚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值得赞美的。深秋,百花凋谢,草枯黄了,那些李树、桃树、梨树等果树已被寒霜剥去了华丽的外衣,枯瘦的枝干在风霜中不停地打着寒战,多么软弱。而枇杷树不畏寒霜,傲然挺立,还羞涩的绽开了一朵朵小花。那白中带黄的花散发着微微的香气,招来了勤劳的蜜蜂采花酿蜜,给秋天带来了春的色彩。

虽然,我已离开家乡多年,家门口的枇杷树早已不在了,却时常出现在我的记忆中。那伴随我整个童年并伴我长大的枇杷树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欢乐,也让我常怀绿意,走向每一个春天。

曾凡忠简介:

曾凡忠,文学博士,美国菲利普斯大学荣誉博士,美国加州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后,多所大学客座、特聘教授,国家民族画院画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省作家等协会会员。发表诗词、散文等作品余篇(首),出版《神形兼备刀剪出》《临江仙品琴》《孤独静候花开》等17部著作。

艺术即生活

生活即艺术

主办:曾凡忠艺术馆

协办:东莞维美广告设计印刷公司

嘉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jg/145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