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的冬天,东方世界的某个角落。
有个不到10岁的小女孩,第一次翻开厚厚的《格林童话》,立刻就被书中神奇的故事吸引了。
“皮肤像雪一样白,嘴唇像血一样红,头发黑得像乌木窗框”。
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又圈到一枚“死忠粉”。
当时的女孩有多痴迷?
她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读一遍《白雪公主》,幻想自己长大后的样子。
会不会也像公主一样美丽,还能遇见帅气勇敢的王子?
她甚至会抱着书睡觉,直到那本破旧泛黄的《格林童话》,更添几分沧桑。
两岁就被祖父用《唐诗三百首》训练出的超凡记忆力,让她甚至能对这个看过遍的童话倒背如流。(三岁就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背诵KPI提前完成了,就是总会被CUE表演)
或许公主就该是这样的:美丽、优雅又娇弱,我见犹怜。
教科书般的传统“女性美”启蒙,女孩get到了。
或许是因为“公主”的魅力太大,靠“米老鼠”发家的动画巨头迪士尼,也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未来的“超级IP”。
年,“迪斯尼公主”品牌问世,用每年四亿美元以上的收入,成为迪士尼“动画王国”最具代表性的三大品牌之一。
高营收的迪士尼,很清楚自己手上最值钱的资产就是IP。动人心弦的故事,需要大量精彩且极富生命力的角色支撑。
所以它才乐此不疲地持续创造和贩卖与“公主”有关的梦幻城堡童话梦。
“迪士尼公主系列”让迪士尼赚得盆满钵满,成为市值亿美元的上市公司。
在刘亦菲主演的《花木兰》真人版上映之际,我也对迪士尼“公主宇宙”进行了一次“重点回顾”。
成年人才更需要童话,毕竟我们都是“过期”的小孩子。
-,迪士尼公主精彩的“进化史”背后,是一场男权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意识崛起。
年10月,与时俱进的迪士尼更新了十条“公主准则”,分别是:
关心他人;健康生活;分清对错;诚实;值得信赖;相信自己;忠诚;不以貌取人;尽你所能;永不放弃。
“傻白甜”时代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自信且强大的“独立女性”。
你,准备好了吗?
一、爱情至上,等待拯救
迪士尼早期阶段诞生的公主基本都是恋爱脑“傻白甜”。
比如白雪公主、睡美人和灰姑娘。
都是除了爱情之外没有其他追求,被动等待男性拯救的角色形象。
说到白雪公主,就必须提一下“米老鼠之父”的传奇发家史。
当时《幸运兔奥斯华》被截胡后,米奇的问世,堪称华特·迪士尼的救命稻草。
年,米奇在《飞机迷》短片中首次现身。
同年11月18日,卡通电影《汽船威利》作为当时全球首部有声卡通影片,在纽约市的殖民大戏院举行首映,一鸣惊人。
这只摇摆掌舵的可爱小老鼠,在当时的美国引起轰动。
华特·迪士尼的名字第一次被世人记住,从此走上了事业的康庄大道。
米奇的成功,再加上对动画影片制作新技术的大胆采用,让华特·迪士尼如虎添翼,在短短几年内斩获了好几个奥斯卡奖与提名。
不过,艺术家的“善变”本色,也在不断催促他做出新的尝试。
年,迪士尼对程式化的动画短片彻底厌倦。
他有了一个疯狂的idea:制作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
《白雪公主》作为迪士尼首部完全彩色且有声的动画电影,制作经费高达万美元,足足是最初预算的三倍,整个制作周期长达4年,无论是耗费的心血还是资金的投入,在那个时代都堪称前无古人。
据说为了确保电影中动物形象逼真,华特·迪士尼甚至专门把小动物们带到工作室,让动画制作者能够充分研究它们的动作特点。
这种非比寻常的痴迷招来了很多嘲讽,甚至许多电影界“业内人士”预言:“白雪公主将会彻底压垮迪士尼公司”。
有言语刻薄的人给电影起别名“迪士尼的蠢事”。
但后来发生的一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白雪公主》于年12月上映后,立刻获得非凡赞誉。截至年,电影斩获总收入万美元,是成本的四倍。
迪士尼也因此再度斩获奥斯卡,他的小金人也被贴心地做成了一个标准尺寸外加七个迷你版,正如“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造型。
傲慢的“业内人士”跌破眼镜,迪士尼彻底征服大银幕,用《白雪公主》开启了属于他的“黄金时代”。
从年《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白雪,到年《仙履奇缘》中的灰姑娘,再到年《睡美人》中的爱洛。
迪士尼推出的这三位公主,形象高度相似,都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所认同的“安分守己”女性标准:美丽、优雅、矜持、纯洁、柔弱,最大限度满足了男人的控制欲和自尊心。
这样的女孩子是由砂糖、香辛料和某些美好东西组成的吧!
童话中梦幻玛丽苏的剧情,充满了诱惑的甜。
在遇到王子之前,“公主”们都会深陷某种困境。
白雪公主被妒火中烧的恶毒继母迫害,灰姑娘丧父后被当成免费女佣使唤,爱洛被坏女巫诅咒陷入沉睡。
她们都在等待一场命中注定的“英雄救美”。
可这样单纯恋爱脑、毫无反抗能力、被动等待救赎的女性,万一希望落空,岂不是注定悲剧?
“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细心保存。免我惊,免我苦,免我四下流离,免我无枝可依。但那人,我知,我一直知,他永不会来。——《时有女子》”
如果王子不来,公主们就只能这样自怜自伤吗?
幸好吃了毒苹果的白雪公主遇见了救命王子;备受折磨的灰姑娘用水晶鞋钓来了姻缘;爱洛沉睡后被“真爱之吻”唤醒。
但她们的命运却都没掌握在自己手里。
结合当时美国的社会背景来看,出现这样的“公主”形象也算一种必然。
年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后,第一次女权运动结束,随后美国的女权主义迅速衰落。
所以此阶段迪士尼公主们的个性在“真善美”之余被塑造得极度柔弱。她们没有梦想,对于决定命运的爱情也只能被动地消极等待,她们想摆脱困境或实现生命价值只能通过男性和婚姻。
类似“男强女弱”的爱情模式堪称当时男权社会的无意识流露,而“公主”都是父权文化操控下理想女性的化身。
精明的迪士尼顺应父权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取得第一阶段的巨大成功。
如今的“台湾名媛”孙芸芸和“千亿媳妇”徐子淇,多像现实中的白雪公主和灰姑娘。
这样的“公主”在父权社会,或许永远都不会消失。
好吧,我家族里就有类似的例子!
在京开培训教育机构的三姨40多岁的时候离异,后经同学介绍再婚,带着已参加工作的表妹嫁了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北京本地拆迁户。
我只能说新三姨夫拆迁前的房产就数不清(以百为单位计量),拆迁后资产以亿为单位。
风韵犹存的三姨拎上了香奈儿,坐上了奔驰(还是很持家低调),婚前就收到对方所赠老家省会的商铺和楼房。
姥姥所在的镇上兴建新楼盘,三姨夫立刻买了两套,孝敬老人又方便探亲。
大专毕业做护士的表妹找了北京本地的博士,有房有别墅,朋友圈的日常就是环球旅行。
除了奢侈品欠奉(节俭谨慎的家风不允许),其他和当年北京一起玩儿,开几百万跑车到区政府上班,正经资产上亿的富二代闺蜜不相上下。
因为在教会认识的,所以家族宗教信仰一致。
在北京工作、做生意的母女俩都嫁到北京本地,户口不用操心了。
凭丈夫和父亲的地位权势过上众人歆羡的日子,就是传统“公主”的定义啊!
今年疫情开始,某人在国外待了半年,把当地国际学校的学费打听得门儿清。
未来的女儿,计划从小就送到国际学校(他有外语执念,我中英日三门语言不care)。
如果可以,谁不想让孩子当“公主”呢?
其实现居市中心的房子已经是本地顶尖小学的学区房,何必舍近求远?
在一起后我才知道,原来某人家里也是拆迁户。
但他很清楚自己的财富崛起不能靠这些就是了。
其实当一个“傻白甜”公主,也没那么难以忍受。
就像李雪琴羡慕吴亦凡“被保护得很好”,这实在没什么可批判的,只是一种幸运。
但大多数人没那么幸运,所以需要自身的能力兜底而已。
一旦彼此感情生变、男人事业低谷,能靠自己的女人才不至于太狼狈(看看刘涛)。
二、梦想与爱情结合,独立反叛意识萌芽
从年开始,三十年的时间内,美国经历了比第一次女权运动势头更猛、影响范围更大、波及更广的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
女权主义渗入了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
直到80年代,女权主义已经彻底打入美国社会体制中,妇女的主要活动范围不再局限于家庭的一亩三分地,她们在职场等领域树立崭新形象,发光发热,自信满满。
梦想与爱情结合,独立反叛意识萌芽,迪士尼的公主系列也在历史文化潮流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就拿经典的《美女与野兽》来说,贝儿爱读书,被小镇上的人定义为“可笑、孤僻、与众不同”的女孩。
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根本就是打压女性的方式。
书籍是智慧的阶梯,只有读书、受教育,才可以获得知识和深刻的思想见解。而这些都是拥有与男性在社会上同样地位和权力的重要基石。
但女性的智慧觉醒无疑会招致男权社会的恐慌,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反派加斯顿对贝儿说:“你不该成天钻在书堆里。”
他一直试图把贝儿的注意力重新转移到爱情和家庭上,让她做个柔顺的未来妻子,满足自己作为男性的优越感和自私。
当然,他最后失败了。
这部电影还有个重大突破:童话世界永恒的外貌协会、一见钟情被“日久生情”的全新模式所取代。
野兽并没有英俊的外表,无法在初遇的瞬间俘获贝儿的芳心。
他们是在长久的相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彼此的了解,最终才坠入爱河。
爱读书的贝儿懂得理性思考和判断,不被加斯顿英俊的外表所惑,也不会因为野兽的丑陋否认自己的爱。
从肉体之爱上升到精神之爱,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年的真人版《阿拉丁》,不仅完美还原了异域风情的少数族裔公主,更让这位聪慧、勇敢、美丽的公主如愿以偿走上王位。
爱情和梦想结合的果实在大银幕上出现,甜美到无以复加。。
想起嫁小十岁老公的伊能静,外表柔弱,内心强悍。
两人初相识,秦昊正处于低谷期,甚至出国参加电影节都囊中羞涩。
而功成名就的伊能静反而充当了迷茫男方的事业引领者。
或许有冥冥之中的缘分指引,秦昊十几岁买的第一张音乐专辑就是伊能静的作品。
后来对儿时偶像一见钟情的秦昊,也用真挚爱情打动了伊能静。
最后这位“公主”回馈了幸福圆满的家庭和蒸蒸日上的事业给自己的“王子”。
“美救英雄”,也没什么不可以。
三、爱情弱化,完善自我
当整个世界迈入21世纪,女性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时女权主义终于跳出了为冲击旧体制、挑战男权社会、要求与男性平权而摇旗呐喊的道路。
她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身为女性也许并不需要站在男性对立面,卯足劲儿一争高下。
挑起两性对立并无好处,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啊!所以热衷熬制毒鸡汤、骂男人的咪蒙才会被封杀。
而且客观来看,男性不一定是女性最终的归宿。
即使不婚不育,优秀的女性依然保有自己完整的生命意义。
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