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下,木屑纷纷洒洒,吴江权手握刻刀,不急不缓,刀锋所到之处,山峦起伏、江流婉转......眼前的乌木,已经化作祖国河山。近日,成都市的一处工厂之内,“铛铛”之声渐渐稀疏,雕刻工匠陆续离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工厂顶棚下,深色木雕竖立起来,一排接着一排,连在一起,一幅名为“中华两河文化木雕艺术长廊”的巨型屏风终于初具雏形。
历时14年,多名工匠夜以继日,将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的历史长卷雕刻其中。山川草木、风云人物,从盘古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刻刀沿着长江、黄河,将发生在万平方公里的故事,浓缩在了3米的乌木浮雕之中。
耗资上亿请来江浙工匠到成都
年,吴江权在四川的十个年头,和多数老乡一样,他早已习惯了川菜的麻辣,年末岁尾回老家,菜里没点辣椒还有些不习惯。年,他跟着老家的匠人,从浙江东阳出发,前往四川成都,“做木雕这行的都知道,那里有个‘大项目’,急着用人”。在吴江权之前,已经有过几波老乡过去“踩过点”。
浙江东阳,以木雕竹编出名,这里的木雕作坊多以家庭为单位,技术也都是代代相传,但对于成都崇州两河木雕艺术博物馆正在制作的乌木作品,大家一度认为,那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崇州两河木雕艺术博物馆负责人李世平,带着团队去做“说客”,每年都会去两次,“只要有一批人去了,后面就会形成口碑效应”。果然,李世平说动了几个敢吃螃蟹的人,每年放假返乡,回成都后又会带来一些新生力量。
24日,吴江权坐在工厂里,两侧都是高过头顶的乌木画作,吴江权搭了木梯,坐在中间,伸长了胳膊,左手举着雕花刀,右手上,锤头沿着画中山脊调整着力方向,在他面前,不同型号的雕花刀放了20多把,敲击声落,他侧身弯腰,借着白炽灯光,在里面挑出一把。
“枯燥,还是有一点儿,但已经习惯了。”吴江权算是熬出头了,他正在做一些收尾工作,木雕最开始平铺地上,立起来后有些错位的地方,吴江权要挨个检查一遍,给这些地方挨个修复。
十年来,工厂里最多时有多人一起合作,除去打磨、配料的工人,雕刻工最多时有多人。每天早上8点30分到下午5点30分,他们要面对的就是一块乌木,木头硬度、下刀轻重,他早已了然于胸。每块木板4米长,完成之时,大有“一将功成万骨枯”,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乌木取材率低,只有10%到20%。
李世平也透露说,从最开始收集乌木到后来完成这幅木雕作品,前后投入了十多亿。
收集乌木攒下上万吨乌木原材料
年,李世平在崇州下乡当知青,跟着老师学木工,后来成了一名木匠,见到木雕作品就琢磨半。年回到成都,下海经商后,他还是喜欢四处收集木雕艺术,木床、木门、木雕窗,他都尽收囊中。
90年代末,在雅安芦山县,一位老乡家中的根雕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地农户自己雕的一个猴子,但看上去有些‘四不像’。”拿着“猴子”回了家,李世平准备给它修改一番,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朋友看到了这件作品后,当场就告诉他,这是一块乌木。
“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这是李世平第一次听到“乌木”这个名词,后来他知道,这种千年前的古树,因地质突变而沉积地下,与空气完全隔绝,使其木质更加致密,纹理更加古雅,质地坚实、通体乌黑,防腐蚀能力极强。从年开始,李世平开始收集乌木,谋划着用木雕雕刻一幅流传于世的艺术品,眼前的乌木算是让他找到原材料。
“当时不知道要多少量,就大起胆子收。”在工厂负责项目的李政回忆说,当时乌木价格还没有炒起来,很多砂石厂的老板,挖出成吨的乌木,堆放在工地周边,正愁没地方丢。“那时候买乌木都是一车一车买。”李政说,一直以来,制作乌木雕刻的计划都秘而不宣,就是担心被人知道后,哄抬乌木价格,“其实八年前乌木价格就开始大涨了,我们再也没有出去收购乌木。”
设计画卷 原计划制作米木雕
在一些从事艺术的朋友的建议下,李世平决定创作一幅中华上千年历史故事的木雕作品,在乌木上展现长江、黄河流域各个省份的历史脉络。“最开始本来准备做米长,后来发现,现有乌木材料远远不够。”李政表示,如果要做米那么长,估计现在都还没法完工。
年,华北平原还沉浸在寒冬之中,北京昆仑饭店里,国内文化和艺术领域的专家聚集在这里,召开《中华两河文化艺术雕刻长廊》学术研讨会,会议刚开始,专家就泼来了“冷水”。专家们认可这样一个构想,但这样一个耗时、耗力的工程,不少专家都劝说,还是早点放弃,不然成了烂尾工程。
据了解,两河木艺现有众多来自全国经验丰富的纯手工技师,为两河木艺开发高端木质家俱和艺术品。
李世平回忆,当时有专家告诉他,要不退一步,做一件小一点儿的,或者就直接雕一个《清明上河图》。“名画的石雕、木雕都有了,再做就没有新意了”。李世平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直到发言快结束,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站出来说,“有多少事情是专家完成的呢?”李世平这才打起了精神,刘梦溪的发言也算是力挽狂澜。会议结束,他开始联络朋友,帮忙找画家创作文稿,按照文稿内容再创作白描画卷。
每个省,选择哪些人物、哪些风光?这些都要找最具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元素,李世平都尽量找当地画家来创作,不过,一些文化名人还是让人都少“头疼”。这其中,孔子周游列国,很多省份只要和孔子沾边,都会将他列入自己的画作中,这时候,李世平只好找来历史方面具有权威的专家来进行裁决,将孔子的人物形象留在他的主要活动区域。
筹建博物馆现代版《清明上河图》落成
成都崇州两河木雕艺术博物馆,更像是一个工厂。已经雕成的乌木画作,依次排放在工厂之中,两块长廊之间,留有一人通过的过道,置身其中,仿佛徜徉山水,一眼望去,尽头汇聚成一束光。木雕上,描绘码头市集的场景神似北宋汴梁,水波涌起,艄公登上船头,伸手抓住岸边缆绳,人物神态、胡须衣帽,都被细腻刻画出来。从秦汉到唐宋,画风突变,画师们都通过浮云、草木、瀑布来进行过渡。
不过,比起.7厘米的《清明上河图》,这幅木雕作品光是白描画稿就有米长,采用双面雕刻,一面就有米,双面长度有3米,高度则达到2.7米。
动工前,先要定版,匠人用工程打印机将上面的人物放大3倍,然后在图纸上标注出来刻画位置、深度。随后,打坯的工组要将木头打出大样,这之后修光的师傅才在上面做出细节,树木根茎,都要用小刀在上面表现出来。完成之后,才开始交到打磨组的手上。“一个月的时间,也没法完成一个省的雕刻。”李世平在和工匠们聊天时也会笑着说,这么多年下来,一些师傅都已经青丝变白发了,整个心血都倾注在了这幅画作上。
大器晚成,李世平也长长舒了口气,接下来,他将打造一个博物馆,将这件作品展示给世人。
罕见之作国内最大乌木高浮雕
从创作文稿到寻找画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学术部主任左汉中都一直参与其中,他赞叹这件作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在国内已经找不到这么一个“巨无霸”了,现代人心态普遍浮躁,能够静下心来雕刻这么一件作品,实属不易。
中华两河文化艺术雕刻课题组成立后,左汉中开始负责文稿的创作,主要负责南方部分,和他一起合作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专委会主任孙建君,负责北方部分,反复修改之后,20万字的文稿花了2年时间来锤炼。要制作出文案,各省的画报、古籍、旅游画册都要收集,还要去实地探访一番,画家作画时,也会到现场去观察,然后画出画作。在二人收集资料时,清华大学图书馆副研究员王连海也参与其中,给他们提供更多图书参考。
在选择木雕工匠时,专家团队也四处比较,“一开始我推荐湖南衡阳的工匠,但比较之后发现,做工不如东阳木工那么细。”前几天,左汉中再次来到工厂,参观了主体工程已经完成的巨制,这些高浮雕作品,人物栩栩如生,一些人物的耳环还能够拉动,这些细节让他赞不绝口,“工匠们对白描画进行了再创造,他们也将自己的想法融入了进去。”让左汉中感动的是,这些匠人在收到画稿后,还会用电脑去搜索实物,“在雕刻木塔时,工匠们就通过照片来进行校正,对比之后,最终保证雕刻的质量”。
他认为,木雕本身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件作品融合了浪漫主义和显示主义,是对传统文化传承和创造。用木雕的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艺术雕刻长廊按照黄河与长江两河流域划分为《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两部分,涵盖地理、科技、人文、宗教、民俗、劳作、生息、服饰、艺术、交流等十个方面,置身其中,能够对中华历史文化有一个全面了解。回到木雕本身,要摘下一个吉尼斯纪录,也是轻而易举。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宦小淮
摄影
王勤
编辑
余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