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艺术坦桑尼亚乌木和马孔德雕刻

非洲有一种树,人们崇拜它、尊它为神灵,它就是著名的非洲乌木(EBONY)。

据中国史料记载:乌木,是黑色心材的珍贵树种,柿树科柿树属,在亚洲主要产于热带,如印度、印尼、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越南等国。我国台湾、海南等地也曾经出现过。

坦桑尼亚是乌木在东部非洲的主要产地之一,当地的斯瓦西里语叫它MPINGO。乍看乌木其貌不扬,矮小的树身有很多枝杈,然而,它却是决定着东部非洲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

它庞大的根系是东非草原肥沃土壤的保障,它的枝叶给许多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乌木成材在70至年以上。如果仔细观察那些成材的乌木,外表是粗糙的白色表皮,内部是乌黑的心材。

刚被切开的木心为深紫色,会有一点点清香,见到阳光后木心的颜色马上变得乌黑。漫长的生长周期和缓慢的生长速度使乌木质地密实、沉重而坚硬,那黑心密实到几乎看不出年轮。

若经过仔细雕琢乌木会大放异彩。经过细心打磨后的黑色心材表面好象笼罩一层油脂,丝丝文理隐藏在幽暗的光泽里若隐若现,显得沉稳而有内涵,轻轻抚摸如丝般光滑倍感亲切,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让人觉得塌实。

乌木在非洲是神圣的,当地人认为它具有超凡的能量,甚至用浸泡过这种树木的水为初生的婴儿洗礼,相信它能给予人类生机和力量。

乌木在非洲有着广泛的应用。人们把它的不同部分制成各种药品来治病;用它的树叶、树皮和果实作饲料饲养牲畜;树干是最好的燃料可以制成木炭;由于它坚硬常被制成各种工具;埃及的法老墓中都有用乌木雕刻的法老雕像。

从20世纪开始,法国、英国和德国的乐器制造商成为乌木在西方的最大消费者,乌木材质的稳定性使乐器能长期保持音质、发出优美的音色,它特有的手感使演凑者在演奏过程中得到更大的享受和满足。

如此完美的天然材质,历尽了百年的沧桑却也吸纳了天地日月之精华,经历百年风雨的洗涤使它凝聚成坚硬的品质和不朽的风范,尊它为神灵的化身一点也不为过,难怪西方人一提到乌木会用尽一切赞美之词,把它称之为:大自然所造就的最优美、最高雅和最珍贵的物种!

非洲乌木名扬中国和一个与乌木一样有着悠久文明的民族马孔德(MAKONDE)有很大关系。

马孔德,一个生活在东部非洲的民族,他们用乌木做雕刻,他们的艺术家和木雕作品已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流派。乌木也与他们的艺术一起名扬四海。

马孔德人大部分生活在莫桑比克,是一个有着悠久的雕刻传统的民族,他们的祖先曾经创造出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雕刻作品,虽然这些雕刻品大多用于宗教事物,但在东部非洲的艺术发展历史长河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LIPICO面具作为盔型面具的典范至今令人称道,BADY面具鲜明的特色可谓独具魅力,这说明马孔德人有着天生的艺术创造力。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马孔德艺人从莫桑比克来到坦桑尼亚,开始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从事雕刻工作,他们为旅行者和外国商人制作乌木和一些其他的硬木雕刻品。

在他们忙碌的工作间里挤满了来自莫桑比克和坦桑尼亚各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艺人,这使他们有机会融合和借鉴一些新的观念。

为迎合西方顾客,也就不可能不受西方人审美的影响。繁荣的旅游业带动了木雕的市场,新一代马孔德艺人在这一过程中也逐渐成熟,他们找到自己的雕刻语言,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产生了一批知名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马孔德人的雕刻从整体风格上秉承了非洲雕刻的许多特点。首先非洲雕刻历来讲究“ONEPIECE”——一块木头,无论是面具、神像这些宗教器皿,还是容器、凳子这些日常用具,都是用一块完整的木头雕成的。

马孔德的雕刻通常也是利用一块或一根乌木。乌木的树干直的很少,而且还有很多枝杈,怎样合理的运用好一根树干进行雕刻,乌木给雕刻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马孔德人能根据树干的自然形态因材施刻,同时又受到材料自然形态的启发而得到新的灵感,使雕刻的主题与施刻的材料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这就是他们使用一根木头的妙处所在,也是艺术所追求的高境界。

非洲雕刻的另一个普遍特征是“通透”,马孔德的雕刻品同样具备这一特征。

“通透”以中国人的观念可以把它视为“虚实”,在中国画中讲究“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也是这个道理。运用实体与空间进行虚实的对比和在整体构图中显示疏密对比是马孔德人雕刻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从实体发展到空间,在雕刻艺术上是一种很现代的理念,马孔德作品能够熟练运用实体与空间的布局在三维中产生的效果,来表达艺术家的创作的主题,再一次表明马孔德艺人雕刻艺术的成熟。

“对比”是从事艺术创作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是在任何一本艺术教材中都能找到的理论。而巧妙地运用内部坚实平滑的黑心与外表粗糙的白色表皮这粗糙与细腻的质感和黑与白的色彩进行丰富的、多层次的对比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则是只有运用乌木进行雕刻才能得到的独有特色。

乌佳马、西太尼是马孔德木雕两大主要形式。乌佳马(UJAMAA)是马孔德木雕中具有政治色彩的一个雕刻形式。

乌佳马是斯瓦西里语,它代表一种非洲传统的社会关系,是一种人们在部落中共同生活、集体劳动和共享劳动成果的大家族关系。英文把乌佳马译为:brotherhood(兄弟精神),或familyhood(家族精神)。

20世纪60年代是许多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相继独立的年代,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期。这一时期,农村社会主义合作社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式在非洲开始流行。

年,坦桑尼亚发表《阿路莎声明》,决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政府的文化部门搞的一个艺术展中,雕刻家罗博特的一件作品被组织者称为‘乌佳马’,一种新的雕刻艺术形式从此诞生了。

以后这种类型的雕刻出现了很多的发展变化,主要的人物从只有男人发展到男女都有,交错的人物中间镂空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镂空区域成为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细部的刻画和最后的打磨也越来越成熟。

这种发展变化在后边我们要说的西太尼中也同样存在,尽可能多地除去木料使雕刻达到一种轻盈优雅的效果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同时,减轻作品的重量也更有利于商业运输。

今天,在市场里更多人称这种类型的木雕为家族树(familytree),家族树把许多人形交织雕刻在一起,如蚁穴、象蜂巢,形象得体现出非洲人崇尚团结、注重集体的精神,利用一棵完整大树的树干雕刻出层层叠叠人像,也表现出非洲人注重家族、家庭观念、注重手足之情,相信他们家族和他们的信念祖辈交替、世代传承,企盼他们的家族像大树一样生生不息。

西太尼(SHETANI)在斯瓦希理语中是神灵或魔鬼的意思,据说源于“SATAN撒旦”一词,有人说西太尼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实。

大多数马孔德人从莫桑比克难以忍受的殖民环境逃出来,但换来的是在城市边缘的艰苦生活,所以这种形式表现了马孔德人日常生活的挫折与磨难。所以这一类型的雕刻大多比较抽象或是极端的变形。

这也是他们在雕刻形式上求新求异的具体体现。使用西太尼这一称谓,无论是对于雕刻者所追求的精神境界,还是对于雕刻本身的表现形式都给予了马孔德人更大的创作空间。

有人说:“实现非洲文明的现代复兴,完成非洲大陆的最终统一,是20世纪非洲大陆所共同追求的两个理想目标。”(详见年出版《非洲变革与发展》第页)这一说法与产生于同一时代的马孔得的乌佳马、西太尼这两种雕刻形式有些暗合。

在这些作品中能明显的看到他们正在努力地寻找出路,强烈的力图创新的愿望。

留言或后台回复“报名”

即可参观“走进非洲”生活体验馆

炫琅文化·Xuanlang

炫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建的“走进非洲”中非时尚创意空间坐落于浙江省首批特色小镇——艺尚小镇,以非洲文化及其产物为特点,成为中非文化交流的浙江窗口以时尚文化交流为基础,引进多个国家优秀人才,开设国际化交流空间,为中外合作交流、商务会谈提供优雅舒适的环境,构筑一个政治、经济、文化、时尚、信息、社会名流、交流交际的多元化平台,带领艺尚小镇走向世界。

商贸国际交流平台中非时尚创意空间国际大本营炫琅文化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治疗白癜风的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ju/7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