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墨韵传风雅,笔痕砚迹释文华。
“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书香墨韵传风雅,笔意诗魂写淡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笔墨纸砚”被尊为文房四宝,成为书桌案头上的必备之物。
围绕这四宝相继又出现了一些辅助工具,如笔洗、笔筒、笔舐、砚滴、镇尺、臂搁等。。。
相较于这些文玩器具,笔筒相对出现得较晚,直至明中晚期才开始流行,并成为了国人置笔的主要用具。
笔筒,用陶瓷、竹木、等制成的筒形插笔器具。呈圆筒状,多为圆口直壁,故名“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
明晚时期,画家文震亨的《长物志》笔筒专条云:“(笔筒)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屠隆的《文房器具笺》笔筒条曰:"(笔筒)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坐为雅,余不入品。
文屠二人的文章”记载了当时人们制作笔筒的材料,笔筒的风雅志趣也可从取材中窥见一斑。
明中晚期,取材清雅隽秀的笔筒,经文人墨客的操刀设计,使得笔筒的书卷气与文化寓意更加浓厚,笔筒也因此一跃成为文人案头上最热门的文房清供,时至今日,依然风靡藏家天下。
康乾盛世,皇室附庸风雅,对笔筒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一时期的笔筒,无论是材质上,还是装饰纹样上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质料上,除了竹、木、漆、瓷外,还不乏象牙、玉石、翡翠、水晶等珍贵稀缺质料;装饰手法繁复华丽,形式风格多变,精雕细刻自不必说,还有彩绘、掐丝等;装饰题材也随着当时艺术发展而得到了繁荣,因此笔筒受到了更多的文人雅客的青睐。
竹笔筒,现存最早的是明正德、嘉靖年间朱松邻制松鹤纹笔筒,其采用的是圆雕竹刻工艺,纤巧玲珑,细取入微。朱松邻善用深刀,刀法深峻,立意古雅,雕刻的松鹤纹笔筒为世人称宝。其实,笔筒能够迅速而广泛地被文人士大夫接受,离不开当时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人竹刻艺术在笔筒上的运用。
木笔筒,主要材质有黄花梨、紫檀、鸡翅木、金丝楠木、乌木等,其中以紫檀、黄花梨、沉香等为贵。
明代木雕笔筒受明式家具朴素风格影响,多简朴大方,以素为雅,少雕刻,保留了木纹疏密有致的特性;刀法具有神韵,线条圆润流畅。
瓷笔筒:分青花、五彩、珐琅彩等,始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但传世品极少,天启、崇祯时生产量较大,以青花为主,直口,平底,束腰。但此时的瓷笔筒还没成为主流,直至清代康乾盛世时期,瓷笔筒到达鼎盛,品种极为丰富,釉色、造型、画意笔法、题字都非常讲究,工艺更是登峰造极。
笔筒,在后期的发展中,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实用价值。各朝文人积极投入创作,融入了无数文化精神与美学思想,体现了文人独有的生活理念和情感追求,使其更具文化魅力和价值。
笔筒
END
老红木网
分享红木家具的点点滴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