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祝你所不知道的文物古迹

天祝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古往今来是藏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自年以来,经武威地区文物普查队四次普查,发现了古脊椎生物化石点(已经上级文物部门鉴定)四处,史前文化遗址三处,这些遗址的发展,说明天祝地区在四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一带土地上生产劳动,繁衍生息。

古脊椎生物化石点

华尖东山梁、西南山梁化石山:位于钱宝乡政府(华尖)所靠的东北面山梁上。这里山体呈南北走向,高出地平面约米,与西南山梁对峙。化石山为南北走向约2公里长,东西宽米不等,地表覆盖1米左右的黄土层,下面为20——30厘米的砾石质岩石层(锈砂石层),再下为红粘土。化石便出在粘土中,多为古代古脊椎动物化石。年前后,被当地群众控掘后当作“龙骨交售给药材部门,主要有肢骨化石,属上新世和早期更新世化石点,距东山梁约米的西南山梁也有类似发现。

韭菜沟生物化石点:位于华藏寺镇金强河以东约10公里的韭菜沟村西北侧沿山一带,化石发现于含砂砾的红粘土中。这里的化石主要有牛、马、鬣狗牙等骨骼,是属上新世化石点。

红大大沙河生物化石点:位于华藏寺镇红大村东北山丘半山腰里,距县城约9公里处,化石出在2米以下的红粘土层中,年当地群众在此挖掘出售“龙骨”数千斤之多,主要化石有马、牛、鹿等骨骼,是属第三纪晚期化石点。(宋代骑羊俑)

史前文化遗址

坪山小沟遗址:位于东坪乡坪山小沟村西北0米的阳坡上,现已被当地农民辟为耕地。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暴露的文化层厚达40——60厘米不等,地表散布陶片有:彩陶钵罐等残片。当地群众在耕地时也出土了不少器物。石器有:石斧、石凿、羊型石锤,造型粗糙,大部分为砂石岩磨制而成;也有少数石质坚硬的刮、削、砍、砸器;陶器有罐、壶、杯、纺轮等。有的旋以黑色、红色的彩绘纹饰,纹饰以网纹与三角纹为主,夹杂菱形方格纹及平行线条纹等。这些器物现存放在县文化馆。该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马场类型的文化遗存,现为天祝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蚌纹彩陶罐)

(汉代灰陶瓮)

罗家湾遗址:位于东坪乡罗家湾村西北的陡坡上,坡度在50——60度之间,遗址分布在村民宅地和西南1公里处的高台地(二层台)上,也叫阳山坡。遗址东西米,南北米。历年来当地村民耕地时,时而发现有器物出土,从当地村民家中征集到石斧、石锛、单(双)耳各种彩陶罐、壶、瓶、杯等器物多件(现均藏县文化馆)。另外收集到形体较大,既无耳又无柄的锥状尖底瓶一件,这在马场类文化中,实属罕见。按全国各地发现者,其形很小,口下有双耳,而此瓶(也叫瓮)形大无耳,底端尖锐,如以它提水则无法系提,以它盛物,则不能搁置,究为何用,尚待考究。

(彩陶壶)

(彩陶罐)

华尖滩遗址:位于钱宝乡华尖滩东南米处,遗址东、南、西三面皆为农耕地,北依华尖滩村民住宅,遗址南北40米,东西30米,暴露的文化层厚达2——3米不等,灰层厚20——50厘米,灰层中散布有彩陶残片,但未发现过完整器物出土。该遗址究属何种文化类型,尚待考证。(圆点纹彩陶壶)(元黑釉卷唇瓷壶)

栗家庄汉墓群

位于华藏寺镇栗家庄北面阳坡上,墓群北靠范家沟,西邻栗家庄村,东、南二面皆为农耕地。墓群分布于东西米,南北米的范围内。这里的墓葬表面封土堆不太明显,但在深峁的断崖上,当地群众取土时发现有墓葬,同时有随葬器物出土。年8月曾发现一座二人合葬的小型土洞墓,清理出土器物有灰陶罐、陶灶、陶瓶、陶甑、铜印、铜弩机(已残)、木梳和五铢钱(现藏县文化馆)等;另有泥捏锅灶模型一台,青铜印章一枚。锅灶模型上安放敞口锅,锅内反罩一锅,顶端留有气孔,外圈有燕烤馒头状面食。青铜印章大如蚕豆,形似坐狮,篆刻“霍德”二字,十分精致。年10月,武威地区博物馆考古队又一次对该处己暴露出的三座土洞墓(因当地村民经常在此取土)进行了科学的清理发掘,出土了陶器、木器、石器、铜器大小12件文物(现藏武威地区博物馆)。

(四臂背光坐佛)

(铜佛2)

(铜佛1)

(木俑)

从以上出土文物和墓室的结构形制来看,就属西汉中期的墓葬,墓内所葬之人系汉族。他们很可能是来自中原地区的移民及其后裔。因为汉族自汉朝以来,就与羌诸部杂居陇右各地;汉朝通西哉以后,随着长城的修筑和一系列“实边”政策的推行,中原地区的汉族便大量地徙居河西各地,其中有移民也有屯兵。随着他们的徒入,先进的中原文化、农业生产技术及手工工艺,亦同时传进了河西各地,也包括了天祝地区。

天祝古长城

天祝境内的长城,由永登逶迤而来,作南北向沿庄浪河槽地越乌鞘岭,顺古浪峡蜿蜒西去。这些长城既有汉长城、汉壕沟,又有明长城,当地群众叫它“边墙”。

(烽火台)

(古长城)

汉长城:筑于汉朝。《汉书·西域传上》中记载:“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纵贯县境的这段长城正是《汉书》所载始筑于西汉中期的长城,由于五六十年代没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加之土质松软,风雨剥蚀,自然风化,几乎残坏殆尽,目前只有断断续续的几小段,如华藏寺镇水泉村的米,三里墩村北面的0米,打柴沟镇东北面的米,金强驿村北面的米(这段又断断续续地分为三四小段),至今犹存断垣残迹,其余部分基本风化成埂,如乌鞘岭南、北坡的汉长城大致残高1——6米不等,底宽3.5米,顶宽0.70_1.50米不等,均系夯土板筑,夯层厚10——15厘米。

另外,天祝境内也有明长城。据史载,我国现存万里长城大都是由明代在秦、汉长城的基础上,加以重修、补修联接或展筑而成。自洪武至万历约二百多年间,前后共修筑长城十八次。位于打柴沟镇金强驿村西侧石洞沟山梁的这段长城西侧石洞沟山梁的这段长城,自北向北一直顺山梁延伸上去,全长约米。此长城由土层夹石块(小平板石)夯筑而成,历层厚20——30厘米不等,到山顶筑有一墩,再往西南0米处又筑一墩止。现残存长城高2——4米不等,底宽3米许,顶宽0.50-——1.20米,东西两旁均草原,周围暴露有黑褐釉粗瓷、蓝花瓷等残片遗物,此即明代所筑长城。它过金倾听河北岩的境门村口,与乌鞘岭明长城相接,与乌鞘岭汉长城西邻的此段明长城,于年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县境内除汉代、明代长城外,还遍布有汉代、宋代、明代各个时期所筑的烽燧墩大小22座,它在当时主要用来报警,当适合为犯时,边防人员点火报警(夜里点火叫烽,白天放的叫燧),它在古代军事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烽燧墩形制大小都相似,均系夯土板筑,夯层都在15——25厘米之间,只是较大形的烽燧墩中,有直径在8——12厘米不等的木椽在夯筑时横竖平放在土层中作墩的“骨架”用。目前大多烽燧墩可清晰看到木椽伸出。

古城堡遗址

松山城:位于松山乡松山村一山间盆地中,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俗称松山古城,又名叫牧羊城,它是明万历二十七年(公元年)收复松山后修筑的。该城座北向南,东西长米,南北宽米,高10米,四角有角墩,每墩长9米,宽8米,城四周有护城河,河宽约8米,城门开在南面,分内外城,平面略呈正方形,内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城墙系黄土板筑,夯土层厚15——20厘米不等,墙内有梯形的木椽清晰可见,椽径12厘米。

明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公元年)驻牧于河套地区的鞑靼族鄂尔多斯部日宾兔、阿赤兔等率部南下,占据了大小松山(今古浪、景泰、永登、天祝连接地段)。古代的松山地处通衢大道,且山多巨松,山前广滩百里,水草丰美,尤宜养马牧羊。日宾兔等移牧松山以后,就使河套鞑靼与青海鞑靼相联结,开成割据局面,乃以松山为其扩展势力、开市称藩的大本营,对明代的边防松成巨大威胁。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公元年),兵部尚书兼三边总督李蚊、大司马兼甘肃巡抚田乐等约两河之众,集七路之师,统兵十万,直取松山。这是明代较为重大的一次战役。战役于是年古历三月二十日拉开序幕,七月三日鏖兵大战,九月二十四日发起四面围攻,历时半年,松山才被最后收复。战役结束后,李蚊亲自踏勘了边防地形,随后奏朝廷批准,将一千多里的防线缩为四百里,遂于次年修筑了现今地图上从古浪土门子至黄河索桥的这一段边墙,另筑镇虏、红水等十二城堡。(清代青花瓷盘

马营沟大营盘:位于抓喜秀龙乡西南草原上,营盘座落在马牙雪山北坡下。城西南0米处筑有烽燧墩一座,城内现已被当地牧民辟为饲草种植地。汉武帝开拓河西后,在沿途设有驿站和兵防机构,唐时在乌亮相逆水(汉唐称金强河为乌亭逆水)上游马营沟口设乌亭守捉,据民间传说,该营盘是杨满堂征西时为驻扎部队而修筑的,营盘呈正方形,夯土板筑,东西有门,城墙已被风雨侵蚀,自然风化成土埂。迹象现在尚能看清,东西门各宽7米,全城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城墙残存最高处3.5米,基宽5米,顶宽1.5——2米,夯层厚25厘米。营盘内出土的有高足碗、黑釉瓷片布、纹瓦当等遗物,从这些遗物来考证,其建筑属宋代古城遗址。(银火镰)

安远驿古城遗址:位于安远镇小河沿村东米处,城西约米处有甘新公路与兰新铁路通过,东有长城自乌鞘岭北迤逦而下。现仅存东墙及两角墩和南、北墙东端,残高6米许,底宽4米,顶宽2米,据《古浪县志》载:“安远堡,筑建年分无考,周围计四十丈,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开南北门各一。”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安远堡历来被当作军事要冲,严加镇守。“明设安远营,额马兵五十名,守兵一百二十七名,在营马五十一匹。”正如明嘉靖四十七年巡抚都御史戴才给朝廷的奏议中所述:“安远堡设在万山之中,止通一线之路,番鲁交冲,孤悬可虑,此王经所以屡屡请讨,欲增兵以壮威力也。”

珍贵文物

近十年来,各类文物出土较多,征集收存卓有成效。目前,零散出土的文物时有发现。截止年底,县文化馆收藏历史文物有件。其中有化石、石器、骨器、陶器、刻、兵器、字画、木器14种类型。较为珍贵的有20多件,这些出土文物中反映天祝县地质历史的化石,有新生代第四纪以来的马、牛、鹿的下颊骨和颊齿、骨骼、犬类犬齿等;反映这个地区人类社会历史的有新石器时代的石壶、瓶、夹砂红陶罐、瓶、尖底翁,汉代文物有灰陶罐、绳纹陶罐、瓮钵、盆、壶、灶、汉“五铢”、木梳、铜弩机、砚、铜印等,以后各代文物不甚多,这时就主要的介绍如下:

大型铜牦牛:年,天祝县哈溪镇友爱村峨卜山南麓,当地农民平整生产队饲养院时出土的,它身高0.51米,体长1.3米,角长0.4米,重80公斤,具有雄性特征,保存完好,藏于县文化馆。铜牦牛的铸造采用写实手法,立意别致,形象逼真,表达含蓄,耐人寻味,虽系写实作品,却又不无浓厚的浪漫色彩,是一件难得的铸造艺术品。它充分体现了古代铸造艺术家对高寒地区牦牛生活习性的深刻观察和透彻认识,同时也表现了古人高超的艺术和非凡的铸造技术。铜牦牛的铸成年代因不属墓葬、窑藏出土,故它的确凿铸造年代,尚待进一步考证。(光明女佛)

“光明女佛”阳刻石佛像:现存石门乡石门寺内。石刻佛像发现于原旧寺院墙壁中,保存完好,青砂石质,呈长方体,通高75厘米,宽64厘米,厚24厘米。其上雕刻一佛龛,龛内女佛裸足,半披肩袈裟,右臂自然下垂,置于右膝上,左手持莲花枝于胸前,头戴嵌珠宝冠,端坐莲花座上,乘小猪拉车,龛壁围以云纹,左上角刻明月,右上角雕太阳,佛像下以藏文刻写佛名,意为“光明女佛”,脊以汉文铭“刻于明永乐十七年”,距今五百六十余年。

(东大寺清代铁钟)

(石门寺石狮)

(清代法铃)

(来源:《天祝文史》第一辑)

若我们的内容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给您带来的不便,请谅解。

关于我们:编辑:才让塔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最好白癜风医院的偏方
在北京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ju/957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