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润如玉,这些名家的竹刻扇骨你可知多少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传世的古董文物中,扇面书画除讲究名家挥毫外,扇骨的制作也极尽奢华,紫檀、乌木、玳瑁、象牙、斑竹、兽骨争妍斗奇;阳雕、微刻、镶嵌、髹漆、烫花、手绘锦上添花。扇骨(股)是以档来划分的。一般分为九档、十一档、十二档、十三档、十四档、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三十档乃至四十档不等。所谓的档即扇骨的数目。扇子两端的两片骨为大骨,大骨间的若干骨为小骨,大、小骨数目之和即为此扇的档数。九档、十一档扇均为日式扇(讲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贵材质制骨),在清末民国年间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睐。日式扇大、小骨粗细相仿,大骨最宽处为10至12毫米,最窄处为7毫米,长度在31至32厘米。十二、十三、十四档扇骨较少见。它们流行于明末清初。其特点是方头,宽骨(指大骨),长度在一尺左右。十六档扇骨是清代至民国年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规格。扇骨长约30至32厘米,称九寸或九寸五扇骨。大骨宽度基本一致,最宽处为2厘米。十六档扇尺寸适中,开度完美(展开后呈度角),使用舒适,故在百余年间流行不衰,获得了最为普遍的赞誉。十八档扇在年以后才流行起来,扇骨长约九寸或九寸五。二十档、二十二档、二十四档几种规格的扇骨尺寸较小,长度在16厘米至24厘米之间,俗称7寸或八寸扇,皆为坤扇。 三十档和四十档扇为工艺扇,展开后可形成度角,扇骨短而窄,收藏价值不高。竹子在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品种繁多,约余种。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雕刻等特性,遂逐渐取代木制扇骨,成为制骨材质中的主流。玉竹与油竹 均出自毛竹,且以陈竹为贵材,特别是近根部质地细密者为上。带竹青的毛竹经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洁净呈青白色的称玉竹,呈褐色如旧竹的称油竹。玉竹骨的使用最为普遍,它如玉般晶莹剔透的表里尤为文人雅士所青睐。斑竹 即“湘妃竹”,因外皮生有大小疏密不等的褐色斑点而得名。另有一种梅鹿竹(梅篆竹),竹身遍布大小不一的圈点,状似兽斑。梅鹿竹较湘妃竹稀少,好的梅鹿竹更是少见。斑竹是制作扇骨的上佳材质,多用于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扇。一般用做大骨,偶尔用做小骨。现有在普通竹子上烙烫斑纹从冒充斑竹,可观斑纹处,凸者为真,凹者为假。罗汉竹 也叫佛肚竹。特点是竹节相距较近,中间圆凸,犹如弥勒佛的肚子。罗汉竹不太粗,对剖后恰为两片对称的大骨材料。一般用做十六档扇骨。由于罗汉竹造型奇特,别具天趣,材料又很难得,故为竹骨家族中的名品。棕竹 也叫棕榈竹,为常绿丛生灌木,干细而坚韧。棕竹色深,皮与肉中都带有明显的深黄色条纹。一般来说,棕竹骨均为素骨,简单清雅。在明代吴中,棕竹与毛竹扇骨被视为怀袖雅物,而名贵的紫檀、象牙、乌木扇骨则被视作俗制。棕竹常用于十八档以上的扇骨。三十档、四十档的黑纸扇几乎都用棕竹。棕竹较细,难寻大骨之材。象牙与棕竹的组合别具一格,象牙大骨,棕竹小骨,黑白相映,分外醒目。扇骨的式样由简而繁,花样层出不穷。下面介绍几种典型款式。直式方头扇造型极简洁,为一长而窄的梯形,是最早出现的式样。用名贵材质如象牙、紫檀、乌木等做扇骨时,多选用此种式样,以求充分利用材料。民国年间生产的直式方头扇有“仿古雅扇”之称。和尚头。此款式也叫圆头或大圆头,早在明代就已流行。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看似和尚头而得名。这种式样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和尚头大多由一种材料聚成,也可在两侧加扇钉处镶两片异质材料,如竹骨镶紫檀、象牙、玳瑁等。和尚头扇骨一般较同等材质的扇骨价格高出一等。螳螂腿。此款式扇骨因大骨上面较粗、下面很细,形状颇似螳螂腿而得名。竹质扇骨大多采用这种式样。木质扇骨柔韧性差,易在扇骨束腰处折断,故不采纳。螳螂腿扇骨最大的特点是轻便适手。波折式。大小扇骨均做成波折式,相邻两根扇骨的波峰、波谷相错,看似层层波浪,动感十足。此种式样仅见十六档竹骨大扇。细梢式。秋扇的特有款式。插入扇面的骨梢尖细,露在外面的部分宽而圆转。平展后扇骨排列严密,不露缝隙。材质有竹、棕竹、乌木、象牙、玳瑁等。尖头式。明代称之为“尖根”,即聚头处的形状如削尖的矛头。这种式样仅见于十六档竹骨大扇。

编辑:木雕汇作者:木雕汇转载需注明出处版权归属原作者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中药方
白癫风北京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yy/81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