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

从我记事起,就才长到十多岁就搬了好几次家了,快要搬别人一辈子的家了,实在像游牧民赶场子生活了,想不到的,意想不到的。这次又要搬家了。现在想想搬家多不容易啊。人家不都说一搬三穷吗,的确是,零零碎碎的东西该不要的都不要了,不能拿的都不拿了。该送人都送人了。没房子没地儿的。没啥牵挂。可是好不容易在这里住的熟了,认识了好多人,亲朋好友,还有我的好多的同学。还有长在一起玩的小伙伴。还有左邻右舍。地方呆过住过真是难舍难离。最舍不得是我的两个老师她们对同学们好,对我也很好。两个老师,从来没批评过我,从来都是笑眯眯的和我说话。我觉得她们非常亲近。我不愿意离开她们。怎么说我们还是小呢,一点不考虑事情。一点不替父母分担点难处。不理解父母的心情。不知道父母愁不愁。不管父母忧不忧。那时我觉的我是高枕无忧。父母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爱怎么收拾就怎么收拾。爱往哪搬就往哪搬。我和弟们该玩就玩,该吃就吃。

到走的时候,我和弟弟们就跟着走就行了。一点不操心,一点不担心。更不用考虑啥,想啥,就像出去玩一样,还挺乐。还高兴的,.啊.,又坐车了。哪里想想父母的心情。父母的难处。拖家带口的,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多么不容易啊,工作也没了,到农村生活,房无一间,地无一垅。多难呀。以后到生产队劳动更难了。农村干活都已经体验过了一次了,生活是一方面,能够将就慢慢的都能适应。就是劳动那多么难呐,又不会干,又累呀。

爸爸从小就没生在农村,没干过农活。第一次来农村劳动时的场景,这场景能不在爸爸的脑海里像电影一样的闪现吗?哎。没有办法,那能怎么办呀。不搬不行啊,父母带着我们全家老幼像打游击一样转战南北继续迁移。尤其那时候天都要冷了,是一天比一天冷了。好难啊好难。父母心酸,全家的坎坷,人生道路曲折。这也是关乎我们家每一个人的命运。也是一个家庭生活的转折。可能也是家庭的不幸吧。还很好我们又回到原来的住过的村子。村子里有姥姥家,亲戚多,都是她们在各个方面给予照顾和帮助。她们还是找到住的地方。那时家家都没什么,都不富裕,分的粮食都放到仓房里,就是一般的人家都盖三间正房,在再一边盖两间小厢房,装分的粮食呀,农活用的工具了,还有一些杂物。其余的也没什么。屋子里摆饰更没啥,一般都没有箱箱柜柜的。有的话就是一口红色大柜,柜上摆着一对帽盒,还有一对霞子。帽盒是一个圆圆的上边有个盖子一扣,一尺多高,好像比三盆还粗。都是红色的上边印着花,霞子也是红色的一尺多一点那么长。半尺多高。几寸宽。长方形的一对小霞子。都是印着花,帽盒和霞子基本都是红的,都是印的花呀,也不知道是喷的漆。非常漂亮,想活的鲜花一样。的确挺好看的。这些东西还是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才有。解放了,年轻人结婚时男方家买柜,女方结婚时带来帽盒和霞子,有的还带两块梳头镜子,两条手巾,那时管擦脸的毛巾叫手巾。两块香皂,两个香皂盒,那时候叫胰子盒。解放后谁家结婚办喜事的家家都随礼,就是人情大一点的,随一个暖壶,一般随一对胰子盒,还有随两块梳头的小镜子,有的拿两条手巾,还有的拿一把木梳。哈哈哈哈,,也有的给一个洗脸盆。那个时代就是那个样子。你别说,等办完事了,胰子盒,手巾,小镜子,木梳,暖壶,洗脸盆。……收了个不老少这个一堆那个一罗儿的,现在想起来多好笑。可是四十多年前基本都是这样。解放前岁数大人结婚时还没有这样的待遇呢。哈。所以就有这些东西。在没什么椅子了凳子了。其它没什么摆饰。

那时都这样子。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生活一步一步的提高,比解放前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呀,人民的日子过的太平,自由,舒心,当家做主。吃饱穿暖,家家的日子都过的简简单单的。但是人的心情都是乐观的,积极向上的,不愁吃,不愁穿的。到时候上工干活,到点收工,今天干什么不用操心,不用考虑,不用管,到时候生产队长一分配就行了。你今天干啥活,他干啥活。很自由自在。不考虑种地,不考虑种子,那时没有化肥,没有农药,只有上粪,那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代代积累经验。民间流传下来的一句农谚。种地不上粪等于一年瞎胡混。所以说那时候吃的各种粮食都是自然,都是天然的没有不放心的食物。亲戚给借的房子的主人,我管他们是叫舅舅的,她家有两口人,我忘记了,好像没有孩子,反正管老太太叫舅妈。和她们住对面屋,那时候大家对生活好像没什么讲究。要是现在谁家也不借,人家虽然人口不多,我家好几口人。要是现在怎么说也不借,租都不租呀,那时候的人真心真意的好啊。心地善良,没有虚假。真正的实惠。谁家要是有了困难都帮忙呀。互相帮助。真是人帮人。那时候天是蓝的。水是清的,人心是真的。人情是纯的。我们家就在舅妈家住了下来而且对我们特别好。一点不嫌弃。啥事都告诉都帮忙。我又去了一个学校,这个学校是人民公社所在地,村子大一点,户数有几百户。有两三躺不规整街道,房子都不挨着,挺远一家。都是小土房,家家户户多数都是小窗户,还有极少数人家的窗户胡着窗户纸。窗户紙和其它的紙不一样。叫毛头纸很厚,紙质粗糙。颜色乌。正适合糊窗户用,结实耐用。窗户纸胡在小木格格上,就是窗户框上镶上比豆腐块样大的木愣愣上。夏天我去同学家玩,看见她们开窗户时,就把上边的半截一扇窗周起来,挂在房巴上的一个掉勾上。下边这扇窗摘下来放一边。下雨时窗户框外上墙上边掉着个草帘子,平时卷着,下雨时放下来。就浇不着窗户纸了吧,这也老辈过日子一点一点被逼出来的办法,因为时代在一点一点不断的在变化,在进步。这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我想为什么旧社会家家都是小木格窗户,因为窗户格子大了没法糊窗户纸,现在饭店啊,还有小买卖的企业,转门一进这个村子好像还有不少大树,小树都有,大树比较少的。我们住的村子树也不少。因为是秋天了吗,大树小树也不绿了,树叶也慢慢的黄了。叶子也渐渐的掉没了。就剩树杆和树枝。在那里随微风轻轻摇摆。示意着秋已尽。

夏天的阳光已弱,气温已低。天一天比一天冷了。到了农村,去了村子,房子和树,别的也没有啥景啊,也没什么建筑物呀,唯一的是片片的绿草地,有大片的有小片的都在村子周围。这个公社管辖范围内,一共有十六个生产大队,就是十六个村子,十二个村子在平原,四个村子在沙坨子里,沙坨子里也是沙着地,土地很好。已农牧业为主。平原上的生产大队就是农业为主。平原上土地很好。平展展的大片的良田,土地肥沃,那时候能灌溉浇地。东边出去几十里就是别的旗县。北边靠着老河。学校在村子南边的中间,公社就在村子中间。公社大院里好多房子,有各个领导们的办公室有大会议室,开大会用的,全公社大队书记大队长啊,以及各个组织的负责人经常开会用的。有一个广播站。还有食堂…。麻雀小,五脏全。公社西边就是供销社是十几个大队居住人口销售日用品的地方。还有一个供销社在公社管辖范围内东边。兴隆村子兴隆供销社。那个年代没有私家卖店,都是国家的,一切都是国家的。供销社西边有一个不大的小邮电局。路南边路北围前左右都是村民住户。学校算是南边。十几个村子都分布在公社东西,南边。村子和村子距离都不远。二三里地的,四五里地的,有七八里地的。村子挨村子都很近。人口很稠密。村子也稠密,村村,宅宅。宅宅村村。多数村子坐落在平原上。少数的村庄坐落在半着半甸子地方。也是蒙汉杂居的一个旗。公社的村子中间是一条公路通过几个村子,东北那个地方管村子叫营子,就是路过好几个营子平展展公路,直通旗里,交通还是挺方便的。但是这块的居民受奈曼旗管辖,可是离的太远有的人从来没去过旗县。有大事小我又去上学,学校在我们住的村子东南方向。有二里地,那时候都在发展时期,村子挨村子距离远比较远一点。和现在村子和村子之间距离都拉近了,人口在增长,户数增多,不断的盖新房子。村子都发展大了。那时村子之间也没一条正式大道,就是大马车走过的路。压的车洋沟,人们都顺着车辙走。所以人也走车也走。就是看着宽敞点,平呼点。我们每天上学都走这条路。这村子到那个村子中间是一片蛮荒拉草的草甸子,有希腊把持的小草。冒一块有点盐碱地,连一棵草都不长,白不拉圾一片,踩上去扑腾扑腾的,那个白嘎巴一踩还有点嘎吱嘎吱的响。有的人把上边一层划拉起来,用那个土能熬出碱。要不然为啥什么都不长呢。还有挺远一墩一墩子马莲墩子。到了春天就开一墩子一墩子的马莲花。映着明镜一样的蓝天,蓝蓝的一墩一墩子马莲开着蓝花花儿,花瓣张开像世人们展开微笑,花瓣伸展拥抱着天空,天也蓝蓝,花也蓝蓝。空气清新。花儿的艳丽引人注目。我又继续在六年级班里。班里有好几十个学生,教我们的是男老师,也四十多岁了,他的口音不知道他哪里的人,说话那样,好像不这个地方的人,不过对工作认真负责。因为都大了,还是知道认认真真的学习。但是有的及各别的同学,越来越大了,越不好管,越不听话。上课了招猫逗狗的。这捅捅那捅捅,老师在讲台上大声,他在下面小声说话下了课和同学打打闹闹,怪话留丢。头脑还聪明。就是不爱学。班里有一个女生,不知道为什么男女生都爱欺负她。这个女生个子长的很高,相貌长的不怎么样。牙齿都在外边,前边两个门牙很突出。走路像直不起来腰,走路两个胳膊和手炸式着往外摆。走路屁股决绝着,在那个年代穿一双不和脚的皮鞋。尖尖的,又大又肥的鞋。说起话好挺厉害。男女同学有好几个总好欺负她。我还记的有一次我也和好几个同学围着她起哄,一边喊着她的名字,还一喊她外号,她在前边走,我们在后边喊。我们都是侧着身子蹦蹦跳跳走,还大笑着拍着手。把她气的都要哭了。

---待续---

珍珍

赞赏

长按







































哪家白癜风医院最权威
呼和浩特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fl/10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