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观察-思考-尝试-反思-再学习,循环往复,不断调整,前后经历了半年时间,终于开始着手写这篇关于乌木配土的文章了。虽然此刻电脑桌面上已经堆满了半年来积累下来的资料和经验,但下笔前还是有些胆战心惊,毕竟园艺配土是一门复杂程度和逻辑深度都远超乎我们想象的学问,看来这回又只能浅谈了。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我们特意把这次的介质配方命名为1.0版,略懂程序的人都知道这意味着它无法避免的不足,和后续改进的漫漫长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们的主张难免会和某些论调发生冲突,还请各位看官多包涵!先简单介绍一下乌木原产地的状况,便于我们建立乌木配土的基本思路。于年正式发表的乌木,是在墨西哥北部的科阿韦拉州山谷里的砂质地表和岩石上被植物学家发现并采集到的。此区域日光充沛,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在一年当中的大部分时间属于干旱的半沙漠气候,只在春、夏、秋三季出现短暂的降雨时节。由此可得,单就乌木的配土而言,“砂质”、“干旱”是关键词,这意味着同时拥有良好的持水力和透气性的颗粒介质,是乌木天然的爱。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韩国人是如何给乌木配土的。韩国人手里的乌木,基本源自美国,而配土,早年间则依赖日本jinkou。后来大棚开始成规模种植,土的jinkou渠道受阻,无奈之下韩国人只好弃用日本人的土,依葫芦画瓢研制出了自己的乌木土配方,逐渐改进,到现在已有近3年历史。
这是我们通过搭讪、色诱、抱大腿、威逼利诱等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卑鄙手段从韩国人手里搞来的乌木专用种植介质的样本。他们会在苗期使用成长土,在植株长到亚成(冠幅5cm)以后,更换上色土。样本如下:
小科普:多肉植物之所以进化出肥厚多浆的叶片,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原产地雨季短,年均雨量少,为了熬过漫长的旱季,它们不得不靠肥厚的叶子来储藏水分和养分;二是原产地土质大多保水能力差,既然土壤无法长期储存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肉们只好把储藏空间转移到自己身上,它们无比明智的选择了叶片这种高效、分散、又可不断添加数目的载体。于是多肉,就成了多肉。既然肉植的根系长期工作在持水性能较差的砂石环境里,就多半不能适应持水力过强且透气性差的基质,例如大比例的泥炭、椰糠、园土等。这些基质的共性是持水力强、蓄水期长、且微环境空间小、含氧量低。除了不利于根系健康生长之外——根系的健康生长依赖性质适宜的水分、养分和充足的空气——也不便于控水,易造成植株不可逆转的徒长现象,俗称“伸脖子”、“摊大饼”。尤其是乌木这类生长在日照充足,常年干旱少雨的环境中的品种。于是我们看到韩国人明智的选择了大比例颗粒(成长土)甚至是全颗粒(上色土)配方。
先来看看成长土。杂质10%忽略,大棚往往大批量配土,难免会夹带大量杂质,因此可不做考虑。龙泉赤玉3%、黑色火山岩2%,由于比例太小,对介质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倾向于理解成配土时无意中混进去的,忽略。就算不忽略,我们为其寻找到的优质替品虹彩石,也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稍后再介绍。珍珠岩20%,我想说,无论多有必要,也要替换掉,原因?用过被恶心到的朋友们都知道,不多说。何况优质替品有的是,无非就是个质轻无菌保水透气,只要你不贪便宜,就没有理由用它。植物腐质10%,是否能等同于杂质?暂时保留意见,多少会在保水、保肥方面做出些贡献,椰糠、泥炭都是很好的替品。接下来就剩下两位主角浮石和麦饭石了。浮石被视为一种质轻无菌保水透气且结构稳定的典范级基质,在我们将要用到的虹彩石里也颇具比例。而麦饭石,用途则很不一样。在物理属性如此不尽人意的压力下,它就像一个土壤牧师一般,发挥着一系列不可替代的专长。稍后表格里会详细介绍。
再来看看他们配的上色土。全颗粒,无杂质,无腐质,有意削弱了介质的保水性、保肥性,应正了乌木控型、上色的“虐”字诀。也没有了珍珠岩,多了个龙泉赤玉,而且都是20%。龙泉赤玉刚好是珍珠岩的一种优质替品:容重适中,保水透气,且具有优秀的导水性和亲根性,物理稳定性也完胜珍珠岩。猜测韩国人可能考虑上色土服役期远长于成长土,为了确保介质更长久的维持稳定的结构,他们只好选择龙泉赤玉土而放弃了廉价的珍珠岩。黑色火山岩10%、(常见的红色)火山岩5%,相对于成长土来说更多的火山岩含量,这意味着我们在上色土中要加入更多的虹彩石(含火山岩)。更多的浮石,作为一种相对贫瘠的基础媒介,应该意在削弱介质的养分供给,单纯保留其保水透气性及坚固的结构,虹彩石里也有浮石。剩下的就是被削弱了比重的土壤调节大师麦饭石了。
综上,我们基本摸清了韩国人给乌木配土的思路。1.颗粒为主,兼顾持水力和透气性;2.肥力低,但不失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等;3.确保不俗的亲根性和导水性;4.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我再加两点:5.弱酸性介质环境;6.适中的容重。小科普:土壤容重——田间自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称为土壤容重。土壤容重是土壤肥瘦和耕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容重高说明土壤紧实,孔隙数量少,土壤的水分、空气、热量状况较差。——摘自百度百科,词条“容重”。排除可忽略的成分,考虑好替品,经过数轮种植试验,我们最终把1.0版乌木土的用料框定在以下5种介质当中:麦饭石、虹彩石、仙土、龙泉赤玉、高位泥炭。有关它们的基础知识就不复述了,不知道的百度百科自行脑补。为什么选择它们?别急,往下看。为了摸清这些介质的属性,我们做了几个简单的小测试。首先是“持水力测试”,这是必须量化的指标之一。我们用称重法每天记录每盆(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黑方)单一介质浇透后的重量损耗,从而得到一整组关于持水量及持水时间的变化数据。如表格所示:
说明一下,测试中用到两款不同的浮石。目前某宝介质类商品琳琅满目,品牌、产地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浮石,或者不同的赤玉土、仙土等,都会有不同的属性。所以特意选择了两款较常见的浮石,想看看到底有多大差异。当然这只是个尝试,这样的记录估计累死也无法囊括所有介质类商品,包括假货,这是中国特色。另外也顺便让韩国人给我们寄来的成长土、上色土样本参与了这次测试,作为日后配土的一个数据上的参考。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环境指数,不同的植器材质甚至容积,都会对植料的持水力产生直接影响。严谨起见,我在表头上标注了测试环境的温度、湿度范围,以示提醒,这些数据只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才具有平行比较的意义。由上表中的数据得来的曲线图:
在图中我们看到持水力之王是虹彩石,我想这和虹彩石里大量保有的多孔质火山岩及浮石有着直接关系。接下来是龙泉赤玉,这一点也不奇怪,熟悉赤玉土的人都知道。但它的持水时间只位居第三,排在第二的则是持水量表现适中的,水分蒸腾缓慢的仙土。最不给力的是麦饭石,持水量、持水时间都出奇的低,但在我们无法抛弃它在微量元素、水质平衡、土壤改良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的前提下,将它视为一种有效削弱介质持水力的调节剂,也是它的第二意义所在。另外我们还做了一个关于介质导水性的小测试。良好的导水性(包括自下而上吸水的能力)能确保水分在介质内部均匀的扩散、存储,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和平衡。最终我们得到了一张比较全面的介质属性表,如下图:(此表信息量大,有兴趣的朋友不防细读)
小科普:赤玉为什么要用龙泉的?常见的赤玉土有龙泉、一本线、二本线、永丰之流,当然市场上还存在大量没有名目甚至以次充好的赤玉土。有的质硬坚固,物理构造相对稳定,有的则柔软易粉,其持水效果也不尽相同。很多人不喜欢赤玉土,就是因为它容易粉化的缺陷。在无法抵抗赤玉的天然优势的情况下,我们用过很多种赤玉土,发现其中最坚固,粉化周期最长的是龙泉赤玉,差不多能维持颗粒构造近两年时间(假货除外),即使在瓦解之后,仍能维持细碎的砂质结构(这一点其它几种主流赤玉土似乎做不到)。而使用了两年的栽培介质,这时内部生态已经老化,根系的排泄物累积逐渐超标,是到了该换土的时候了。这个两年一换土的节奏,刚好抵消了龙泉赤玉土的粉化缺陷。而一本、二本之流,我们的经验是基本一年到一年半就会严重粉化,大大降低介质的透气性,从而影响植株健康生长。小科普:泥炭为什么要用高位的?泥炭土根据分布情况被分为3个亚类。简单说低位泥炭属富营养型,有机质含量较低,偏碱性。而高位泥炭正好相反,属于贫营养型,有机质含量较高,偏酸性,造炭植物主要为地表苔藓类植物。中位泥炭就是高、低二者的过渡层,兼顾二者的属性,PH值呈中性。根据我们的需要,大家很容易达成共识——高位泥炭。而且高位泥炭的苔藓类机体构造,也能更好的兼顾持水与透气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泥炭也分好坏真假,购买时需细心比较,这里就不多说了。正题来了!有了以上参考、分析、测试等工作,问题变得明朗而精确,再经历数次尝试和调整,我们最终确定了一组既安全又行之有效的乌木土配方。
首先要说明,本文意在分享乌木的家庭种植土配方,乌木又是贵货中的战斗机,所以这里用到的介质都是不计成本的。换句话说,选用的都是同类可替换介质中的最优选择,就当是豪华版吧,乌木完全配得上这样的介质阵容。关键在于优质的介质确确实实能给养护者带来很多助益和额外的收获,所谓精养,配土是个绕不开的环节。至于大棚用土,则可根据刚才谈到的原则和原理,结合大棚湿热的特殊环境,自行确定性价比更高的廉价替品,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先来看看经过我们改良的本土化了的乌木上色土的配置。1.基质:选用持水、透气性俱佳且少量含有长效缓释肥,弱酸性,无菌,结构、性质稳定的虹彩石作为基础介质,为配方定性。2.基质增益:为了全面提升基质的导水性和亲根性,龙泉赤玉作为这方面的专家义无返顾的加入了队伍。以上两种介质的混合体占据了配方60%的比重,作为培养基,同时确保了持水力、透气性、导水性、亲根性,也维持了适中的土壤容重,奠定了弱酸的介质环境。3.主肥来源:前面已经介绍过,因原生地客观因素和乌木上色、控型的特殊要求所致,乌木在生长时仅需要适可而止的肥力。虹彩石里缓释肥的比例看来太小了,我们找来了最适合乌木的天然肥源介质:仙土。相对于其它富营养介质,它具有坚固且稳定的颗粒状结构,能兼顾持水力和透气性,又能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氮、磷、钾等主要肥力,再加上它的亲根性、弱酸性、无菌、防虫等优势,这一切都令它很难被取代。4.补足和调节:例数麦饭石的优势,可能十个指头都不太够。首先为植株提供了丰富的微量元素补给,其次改善水质、活化土壤、供氧、吸附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等等(详见《乌木常用介质属性一览表》),同时也具有长期稳定的物理结构,不影响介质的透气性。还有刚才提到的,在过于潮湿的环境里,加大麦饭石比重能对介质的持水力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所以,麦饭石的参与,为上色土配方划上了完美的句号。多说一句,这个句号只是阶段性的。在上色土的基础之上,我们再来看看专供小苗(冠幅5cm以下)使用的成长土配置。小苗茁壮成长对介质的需求有什么不同?简单说就是更充足的养料供给和源源不断的水、空气。但有得必有失,为此可以放弃甚至是必须放弃的,是对紧凑株型过分的强调和过早因施虐上上的漂亮颜色。那么如何改造呢?加缓释肥?这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既提升介质的持水力,又不能过多损失透气性,还要保肥和适度提升肥力,选择富含有机物又保水透气的高位泥炭土,看来是不二的选择。考虑到虹彩、龙泉赤玉在保水、亲根方面是同样优秀的介质,看来和泥炭有些重复,于是我们适当降低了二者的比例,为泥炭的参与腾出一席之地。而麦饭石、仙土作为介质供给的主要来源,比例维持不变。1.0版乌木土样本如下:
关于铺面、垫底介质:1.铺面——麦饭石麦饭石是饮用水滤材的主要原料,是因为它蕴含的那些矿物质、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氨基酸、氧分是“过水溶出”的,它对有害物质的吸附动作也是通过“过水”完成的。考虑到浇水时自上而下的流动性,这是麦饭石铺面的主要原因。另外两点好处,一是美观,二是麦饭石容重大,压在上面有利于稳固介质的物理结构,降低因搬动、震荡所导致的颗粒介质内部位移、摩擦引起的伤根风险。而且还能非常有效的避免介质表层的轻质材料(如浮石、泥炭等)被风吹跑。(我们从图片资料里看到大量的韩国乌木盆栽使用麦饭石铺面)2.垫底——大颗粒浮石盆栽底石,是个老话题了,实践证明对于精养来说还是很有必要的。要求质轻,颗粒大而坚固,孔隙多,贫瘠,能迅速散失水分,在植器底层形成一个水分调节层,便于空气顺利进入它之上的根系发达区域帮助根系健康代谢、生长。我们认为大颗粒浮石(粒径约8-20mm)是个不错的选择,一直用它给种植乌木的植器垫底,可以根据大小分分类,把最大的放在最底层,然后往上依次变小,最后和乌木配方土平顺衔接。(大颗粒的火山石也是不错的替品)麦饭石铺面示例:
说了这么多,光说不练可不像话,接下来看看来自国内各地的乌友反馈回来的配方土的发根情况。坐标重庆小苗10天的发根情况感谢刚跑完马拉松的小美女“MoCuishle”提供照片
坐标北京上盆20天感谢大师
物穜提供照片坐标上海上盆40天感谢上海达人
天外非非仙提供照片坐标深圳上盆30天,已服盆,植株恢复状态感谢
种花养草我们永远的爱姐提供照片坐标云南上盆53天感谢人见人爱的美女大户
怪物提供照片借助qq群,我们陆续收到了来自大江南北的配方土使用效果反馈,初步经受住了祖国如此巨大的气候差异性的考验。当然,也要借此稍作提醒:严格来说,北方干燥、日照充沛,而南方湿热多雨,晴天相对较少,这样的差异性的确会对介质属性造成一定影响。那么在干燥的地区,介质中应更加强调虹彩石、赤玉土等持水力强的介质的保有量,甚至可以考虑为介质加入少量高位泥炭;而在潮湿的地区,则可以考虑适当减少保水材质的比重,用更多的麦饭石取而代之。另有更便利的办法,也是更科学的办法。坚持介质配方的标准化、唯一性,而靠浇水频率在气候和土壤间调和微小的矛盾。微观上看,此法也同样适用于天气变化导致的浇水频率的临时调整。其中要义要展开来说又是长篇大论,等有机会专门写篇浇水的专题来细说吧,相信有经验的肉友对此早有心得。关于粒径问题:栽培介质中,颗粒的粒径一直被认为和亲根性有直接的相关性,所以有必要最后说明一下粒径的选择。虹彩石,只有一种规格。当中颗粒大小相对丰富,能够合理的相互堆砌,填充。龙泉赤玉,3-6mm规格。仙土,小号,粒径大约在3-10mm之间。麦饭石,3-6mm规格。提醒:所有介质(除泥炭外)使用前应过1mm筛,清除粉尘,确保良好的透气性。应该有人会问,用于苗期的成长土,要不要使用比上色土更细的颗粒?这一点我们一开始也很当回事。后来经过大、小颗粒种植的比对试验,我们发现,与上色土大小一致的成长土颗粒种出来的苗子,反而比小颗粒种的苗子成长得更加健康、茁壮。究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在成长土中添入的高位泥炭,本就已经靠它细碎、易散的特殊构造,适度填充了颗粒间的孔隙,让介质变得更加紧实,等于变相缩小了介质的粒径。如果再缩小成长土的粒径,则有一点操之过激,介质持水力过剩,而透气性又不足了。至此,我们有必要重温一下最初敲定下来的配土思路,是它指引我们最终找到了答案。1.颗粒为主,兼顾持水力和透气性;2.肥力低,但不失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等;3.确保不俗的亲根性和导水性;4.相对稳定的物理结构;5.弱酸性介质环境;6.适中的容重。我想同时它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配土这件事是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万变不离其宗的。只要抓住了这个“宗”,其实形式上怎么变都可以。还有仅靠浇水技巧就能把纯泥炭栽的祖宗伺候好的呢,没法说。但对于我们这些新手来说,还是老老实实把土配好,才能弥补我们日常养护方面的粗糙和笨拙,养出更精致的乌木来。这些工作,仅仅代表我们自己的思路和经验,而不是唯一答案,在此奉上,希望能对需要的人有帮助。欣赏:年洛杉矶多肉植物比赛中获奖的乌木个体。实践告诉我们,乌木要想养得这般精致,实在不是一件易事。合理的配土,适宜的环境指数,精确无误的养护习惯,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大家努力吧!
呼~~~好辛苦…终于接近尾声了。这项工作历经大半年,总算有了点阶段性成果,终于可以负责任的端出点东西跟大家分享了。配土,是园艺工作当中最核心又最基础的学问,要养好、养精一种植物,我想首先要跃过的就是配土这道门槛,才算得上是走进了园艺这个充满微妙乐趣的世界。从最早的景天常规配土养毁了入手的第一棵乌木,到没有方向的“改进”继续毁掉第二棵、第三棵,再到历经万难从韩国人手里搞来乌木专用土样本,(略有海关常识的人都知道土这东西想要过关是有多难!)接下来分析,找思路,找材料,试验,改进,试验,改进……直到有了点把握,随即把配好的土发给群里朋友在全国各地展开试验,然后根据反馈信息继续改进,直到现在的这个1.0版被最终敲定。这里其实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在这个过程中和我们一起动辄长达数小时讨论,并义无返顾为我们的试验提供帮助的群友们。谢谢你们,很高兴认识你们。1.0版问世,也就意味着设法改进的工作很快又要开始了,1.1、1.2、2.0…直到我们养得出神入化。我们喜欢这样的业余工作,也乐意把经验拿来和大家分享,这样就会有更多人加入,来和我们分享乌木之美,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这想起来,可是极好的~~~多啰嗦一句,近年园艺渐热,市面上能买到的各种栽培介质品牌多样,质量参差不齐,以次充好,假货盛行。肉友们挑选配方原料时一定要睁大眼睛,多方咨询。网路上也能找到不少关于各种介质真假好坏鉴别的经验贴,多看多学,适当时交点学费,才能找到上等的原料,养出精致的乌木来。有机会我们一起把经验分享一下,好好讨论讨论好坏真假的问题。再啰嗦一句,还没来得及用这样的配土栽培其它景天甚至景天之外的肉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试,欢迎反馈、交流。再啰嗦一句,码字辛苦,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