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 http://www.wisdomtouch.com/
他斗大的字一个也不认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挣工分吃饭的岁月,别人忙于挣工分吃饭,19岁的他却忙于学习制造乌木烟杆,用手艺挣来的钱抵工分,得以养家糊口。
他的努力,并没有因时代的变迁而付诸东流,反而靠着这门手艺,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生活越来越精彩。
如今,他40余年的勤学苦钻,拷拷打打,成了远近闻名的乌木烟杆名匠。许多人不远千里跑到他家,只为请他做一棵烟杆。他精心打磨的纯手工烟杆,最高的卖到了元一棵。
他就是获得“贵州名匠”等荣誉称号的草海镇同心村人卯昌文。
迫于生活,走上了制造烟杆之路
传统烟杆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一代代民间艺人和他们精湛的制作工艺,彰显了乌蒙山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它曾经是日用的器物、礼俗的载体、情感的纽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年出生于草海镇同心村人的卯昌文,在他19岁的时候,由于自己干起农活没有别人做得好,又没有文化,找不了清闲的活做,于是就跟着自己的哥哥卯昌荣学制造烟杆,不曾想,一学就是一辈子,一做就是一生。
在上世纪70年代,制造烟杆成了卯昌文的一大爱好。那时候,农村实行大集体做活,卯昌文觉得,制造烟杆比做农活更划算,一棵烟杆虽然只买8角到1块钱不等,但一个月可以制造30左右棵,他就和生产队联系好,他不做农活,生产队照常分给他平均粮,他每个月交给生产队20.8元钱,还要赚得钱,又没有做农活累,就这样他把他的全部精力都放在制造烟杆这门手艺上来。后来,他就用制造烟杆挣得的钱支撑一家人的生活,还供五个孩子上学,其中,他的小儿子一直完成大学学历,现在在某中学任教。
精于钻研,制造有威宁特色的“乌木烟杆”
他一面跟哥哥学的同时,一面独自钻研,什么木质制造的烟杆柄最好,用什么金属制造的烟嘴吸出的烟最凉爽,用什么工具打孔最方便、最快捷等问题。经过几年的学习、改进、实践,他的工艺水平超过了他的哥哥,成了当地有名的烟杆匠。
卯昌文制造的乌木烟杆工艺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烟杆嘴、烟杆柄、烟杆头。烟杆嘴是烟杆入嘴的部分,一般是在烟杆嘴部用铜铸成能罩住烟杆嘴的圆筒,一来是让烟杆含在嘴里感觉光滑一点,二来可以让烟杆更加坚固耐用;烟杆柄是烟杆头和烟杆嘴相连接的部分,烟杆头是装烟草的部位,用乌木进行初加工成形后,打好烟眼,再用银或铜皮包制装饰造型。
卯昌文告诉记者,制造乌木烟杆具体有四大步骤。第一步是将取回的乌木放置两三年,不能暴晒,也不能水煮,一直要放在没有光照的地方阴干之后,才能制作。第二步是修饰和打通烟眼。用刀和矬子等加工,直至把手感不舒服的、有凸出节眼的地方修平,再将它打磨光滑;打通烟眼则用古朴的冷钻。第三步是定型和上色。修平和打通烟眼之后,再定型和上色,同时还能让烟杆变得韧劲十足,此外还可以使烟杆变成古色古香。第四步是用银或铜皮装饰烟杆头。“烟杆头是经常点烟的位置,与明火接触,所以为让烟杆更加耐用和美观,便用银或铜皮包烟杆头,此外还要专门给银或铜皮上面刻些云纹、点状或其他花鸟虫的图案,这样制成铜包烟杆才更美观。”卯昌文说,不做就不做,要做就把它好好做好。找好材料,用心做,让大家都喜欢。
寻找材料,历经艰险情未了
40多年如一日,卯昌文为了找到更好的乌木材料,经常奔走于县内外的云贵、黑石、水城以及云南等地区。卯昌文说,好的乌木大多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他经常是一个人,带上工具,一步一步地攀登上几十米、几百米高的悬崖上去砍伐乌木,有时,根本不敢向下张望,下面就是万丈深渊,等下来的时候,汗水不停地往下滴。只要他发现哪里有一棵好的乌木,无论多陡峭的地方他也要去,他觉得,采集乌木材料是艰险的,但得到乌木以后却又是幸福的。
这还不是最危险的故事。年,他和哥哥到水城去买乌木材料,刚走到一旅社前面,几个歹徒就上前掏出匕首对着穿着“”的他,把身上装着的钱全抢光了,身无半文的哥俩,只好从水城步行回家;大约又过了一个月,他再次去水城购买材料时,再次遭到了抢劫,他又只好从水城步行回家。这一年,他虽然遭遇了两次不幸,没有了本钱,但都没有动摇过卯昌文制造烟杆的信心。
专心研究,40余载收获累累
40多年如一日,苍天不负有心人。
卯昌文制造的烟杆越来越受到众多人的喜欢,他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他制造的烟杆,价格由原来的几元钱、几十元钱、几百元钱上涨到几千元钱一棵。
卯昌文说,年,在贵阳,他卖得最贵的一棵烟杆是以元钱与一个外商成交。使他最难忘的是年,他到贵阳去卖烟杆,有一棵乌木材料比较好的,有人出元钱了,他舍不得卖,后来这棵烟杆被毕节地区博物馆以元钱卖去收藏,还发了一个收藏证书给他。
卯昌文说,一年要制造大、小烟杆到棵。如今,帮人加工一棵大烟杆,可以获得、块,小的、块。“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是用制造烟杆苦来的钱培养了小儿子读完大学,走上了工作岗位。”卯昌文高兴地说。
40多年来,他用制造烟杆换来的钱,让家里的日子有滋有味的同时,他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年7月,他荣获“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毕节名匠”三等奖;同年9月,他的作品《乌木烟杆》获得“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贵州名匠”优秀作品奖;年10月31日,他参加了“规模最大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制作展演活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千人活动”;年12月,他的作品《铜雕烟斗》在“宏立城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中荣获传统工艺组最受大众欢迎奖,并获得铜质奖杯一座,荣誉证书一本;年,他的作品《乌木烟杆》被选送参加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精品展。
尽管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卯昌文依旧有不少的遗憾。
现在,他最遗憾的是,在这门手艺中,还没有遇到过一个手艺超过自己的,在外出打工非常热闹的今天,他怕他的这门手工艺失传,他经常叮嘱自己的大儿子,要把自己的这门手工艺继承下去,为威宁的民间艺术再开一束鲜花。
“无论如何,这门手艺不能丢。那时丢了,这些证书就没有意义了。”采访结束时,指着成堆的荣誉证书,卯昌文无不忧心忡忡地说。
采访手记:卯昌文一生的坚守与努力,让乌木烟杆工艺得以流传。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然而他的担忧也并不是杞人忧天。在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许多民间工艺频临失传和绝灭的危险,如何抢救、发掘、传承,有许多问题亟待破解。(卯富斌 李玉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