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发展到乾隆时代,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乾隆皇帝儒雅好古,对于康熙、雍正时期遗留宫内的珐琅彩瓷更视为珍宝。除承前制继续在宫中烧制外,并为每件器物配制楠木匣钵,专门储藏于乾清宫珐琅彩瓷的专库内。档案记载:乾隆六年正月初八日,太监于丙森来说:“太监高玉等交瓷胎珐琅红地锦上添花茶碗一对,黄地锦上添花五寸碟一对。传旨:着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库内,钦此。”乾隆还诏令翰林院的翰林们为这批珍宝整理编日。
珐琅彩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康熙、雍正两朝,器型更加丰富,仅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连瓶、葫芦瓶、双耳瓶、棒槌瓶等多种造型、茶壶、酒盅、方盒、盖碗、圆盘,碗、碟类器皿数盆也明显增多。
珐琅彩瓷纯系宫中皇帝后妃们把玩的御用瓷,它的发展完全取决于皇帝的兴趣和爱好,皇帝不仅亲自参加图样设计,而且准烧什么,不准烧什么,都由皇帝钦定。宫中造办处珐琅作内更是分工明确,画师、烧造匠师各负其责。在器物烧成之后,每件物品还要经过皇帝过目品评。最后造册等级:定名入账,陪匣收藏,甚至藏于何处,皇帝都有十分具体的安排。此外,由于珐琅彩瓷烧制难度极大,加之成本昂贵,更使它身价倍增。如档案记载:雍正七年四月,皇帝传旨烧一件珐琅小瓶,直至八月才烧成,其间历时四月有余。依官中造办处的优越条件,烧造一个小瓶尚用一百余天,可见珐琅彩瓷的烧制工艺何等复杂。难怪从康熙中,后期至乾隆中期这六七十年间,流传于世的珐琅彩瓷不过五百余件,而且绝大部分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可谓弥足珍贵。
2历史编辑
相传历史上在我国江西瓷都附近,曾有一产胡姓人家,世代烧瓷为生。他家的瓷制品因为精美得到了百姓的欢迎,也就惊动了官府。乾隆南巡时他的臣子将胡姓制瓷献给皇上,得到皇上大大赞美。大臣想让胡姓人进宫专为皇上和皇宫制瓷。因为种种原因姓胡的不愿意进宫,于是大臣们在宫里特设一个窑,按照胡姓人的烧制方法烧制出了精美的珐琅彩瓷器。为了表宫里与民间的不同,也为了显示这种瓷器的出处,有人就将“胡”字拆开,将专为宫中烧的这种珐琅彩瓷器叫做“古月轩”。
珐琅彩瓷传说很有味道,但珐琅彩瓷器的出现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珐琅彩瓷器的前就身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的“画珐琅”。它兴起于明代,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制而成的工艺晶。清代康熙年间这种“画珐琅”的方法被用在瓷胎上,其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提高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而且雍正酷爱精美绝伦的瓷器,经常对宫廷瓷器加以评价,亲自过问,并派得力的官员去管理瓷业生产。康熙、雍正年制作珐琅彩时,先在景德镇官窑中选出最好的原料烧制成素胎送至宫廷,由宫廷画师加彩后在宫中第二次入低温炉烘烤而成。
珐琅彩的彩料还有“洋为中用”的成分。五彩和粉彩中都不含的化学成份“硼”珐琅彩中有:珐琅彩中含“砷”;康熙前的瓷器中黄色为氧化铁,而珐琅彩中黄色的成分是氧化锑;珐琅彩还有用康熙前没见过的胶体金着色的金红。上述化学成分分析说明了珐琅彩是国外引入的,文字上也有记载,宫中原名《瓷胎画珐琅》的档案于乾隆八年改名《瓷胎洋彩》由此可见珐琅彩确是欧洲进口,由此更可见康熙帝国时中外文化与贸易交往的盛况。
珐琅彩瓷器从创烧到衰落都只局限于宫廷之中供皇室使用,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
乾隆皇帝以他的艺术鉴赏力、将宫中珐琅彩瓷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此时却是珐琅彩瓷由盛转衰的开始。《饮流斋说瓷》说:“故乾隆一朝为清极盛时,变为一代盛衰之枢也。政治文化如此,瓷业亦然。”从乾隆中期以后,所谓“康乾盛世”已出现由巅峰下滑的趋势,社会经济状况每况愈下。在这种社会大背景影响下,宫廷中奢华之风,也必然受到影响,而不得不有所收敛。珐琅彩瓷由于造价昂贵,且费工费时,在当时国库财力无法支付的条件下,必然难以维系它的存在。而此时景德镇御窑厂最得力的督陶官唐英,由于提任淮安关税职务,不能亲临窑厂督陶,使御窑厂烧瓷质量下降,很难有大批可供画珐琅选用的上好素胎进呈。没有精良质坚的薄胎瓷为基础,珐琅彩瓷本身也失去了存在发展的先决条件,其生产必然受到极大制约,所以逐渐销声匿迹绝响于时。关于珐琅彩瓷在宫中停烧的确切时间,目前尚无资料充分证明,不过从乾隆中期以后的档案中,已经看不到有关珐琅彩瓷烧制的记载。
3特点编辑
珐琅彩瓷器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器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4特征编辑
此时珐琅作里,群英荟萃,人才济济,有专攻花鸟鱼虫的画家余省,攻人物楼景的画家张廷彦,攻人物花卉的画家金廷标,形成乾隆珐琅彩瓷“取材多样”、“装饰华美”的艺术特色.乾隆珐琅彩瓷的纹饰与康熙、雍正两朝明显不同,大致可分为一下几类:一类是仿雍正时融诗、书、画为一体,但题材更为多样化,不仅有山石、花鸟,还有山水人物和仙山楼阁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件豆青地开光山水诗句纹瓶,腹部装饰四个圆形开光体,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全景,及乾隆御制《登景州开福寺塔》七律诗一首,诗句后铃“乾隆宸翰”、“惟精惟一”篆印两方,此瓶在构图设计上可谓别出心裁,它以多种色调的珐琅彩料与扮彩料合绘纹饰,不仅画面丰富、层次鲜明、画工精致,而且诗与画共同入画,极大丰富了瓷绘的表现力。
5装饰编辑
珐琅彩此外,在装饰工艺上它集彩绘、描金、轧道、凸印、开光等多种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另一类是婴戏人物纹饰,如一件婴戏纹双连瓶,瓶体为双连式。双连瓶是乾隆时期流行的器型,又称合欢瓶。此瓶腹部白地上绘两组婴戏纹:一组为四婴戏三羊图,寓意“三羊开泰”。另一组为九子嬉戏图,画中儿童形态迥然不同,手持各种吉样物,意离“事事如意”、“福在眼前’等。此婴戏图底本出自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家金廷标,人物神态逼真、生动活拨,甚得人爱。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婴戏纹饰,常通过儿童活动,将吉祥之意寓意其中。在一件黄地花卉开光婴戏纹瓶上,通体以黄釉为地,以各种色料通体彩绘缠枝花卉,三面开光内所绘婴戏图,分别寓意“竹报平安”、“吉庆有余”、“官带流长”。此瓶在色地上彩绘花卉,明显具有铜胎画珐琅效果,所绘人物画法写实,线条流畅,设色精丽。
乾隆时期在珐琅彩瓷上,还出现了一类临摹西洋人物和景色的纹饰,其用笔光滑平柔,几乎看不到笔触,色彩绚丽丰富,并运用焦点透视方式,使画面上的人物及背景上的建筑物,具有光线明暗的立体效果。这些都是制瓷匠师将西洋画法掺入珐琅彩瓷绘技艺中的结果。一件黄地小葫芦瓶,上部椭圆形开光内绘西洋景色,下部海棠花式开光内绘西洋妇女和婴儿,画面中人物面部明暗分明,装束华丽。背景建筑物情晰可见。整个图案从题材到画法都是西洋风格,是乾隆珐琅彩瓷受西洋画风影响的典型之作。
全球竞买会火热征集参展项目:
[陶瓷]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国名瓷、现代毛瓷及名家紫砂壶。
[玉石]古玉、明清玉、现代玉、翡翠、田黄、陨石、鸡血石。
[字画]历代名人名家书画、现当代书画、各派系名家字画。
[杂项]古籍善本、金银铜器、奇石雕件、文房用品、佛像。
[家具]明清各种材质的硬木家具,以紫檀、海南黄花梨及金丝楠木、千年乌木等
邮箱:
qq.北京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