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尧坪人我为尧坪代言
芷江县洞下场乡尧坪侗寨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在湖南芷江县和贵州省的天柱县交界处。尧坪侗寨全为粟姓侗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大将粟裕的家族。也是红二方面军长征途径之地。
芷江尧坪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主产杉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芷江侗族的主要标志。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芷江龙津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多脚宝塔,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结构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洞眼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芷江尧坪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的造型十分别致,它的底部多为四方形,楼顶是多角形状,楼的层数均为单数,如9、11、13、15、17,楼顶悬有象征吉样的宝葫芦。十几层的鼓楼,全为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不用一颗铁钉。檐下的如意斗拱,飞檐翘角,非常精巧。檐板上绘有各种古装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或生活风俗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整个鼓楼,远观巍峨庄严,气势宏伟,近看亲切秀丽,玲珑雅致。在过去,鼓楼的功用是昌鼓在楼顶,以便寨老击鼓报警和击鼓议事,如今的鼓楼已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功用,它成了芷江尧坪侗族人民学文化和开展娱乐活动的场所。
芷江尧坪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大寨三、四百户,小寨三、五十户,极少单家独户。芷江尧坪侗族多居于“干栏”楼房,一般一幢三间两层楼,左右连“偏厦”,也有三层楼的,楼下安置石碓,堆放柴草、杂物、饲养禽畜。楼上住人,前半部为廊,宽二、三米,为一家休息或手工劳动之所;走廊里边正间为堂屋,设神龛,左右侧为火塘,上面有烘烤禾谷的吊炕,这是取暖、煮饭的地方。卧室设于两侧偏厦或第三层楼上,顶楼存积粮食、糯禾多挂在上面,有的在寨边建立禾晾,便于防火。
每当夜幕降临,鼓楼灯火辉煌,每逢佳节,村民欢聚鼓楼坪,欢庆起舞,男女唱歌,热闹非凡。“芷江尧坪侗族大歌”,就常在这里传唱。侗寨青年男女,更把鼓楼作为传播爱情种子的乐园,在这里“行歌坐月”,轻歌曼舞,互相倾诉爱慕之情。鼓楼是侗寨的心脏,是芷江尧坪侗族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
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鼓楼是芷江尧坪侗族村寨标志性的建筑,凡是侗寨,必有鼓楼。据芷江尧坪侗族老人的介绍,鼓楼被喻为侗寨的“遮荫树”,如果寨子里没有了“遮荫树”,寨子就没有凝聚力,就不会发达兴旺。
在侗乡能和鼓楼媲美的,是侗寨的风雨桥,俗称花桥。凡芷江尧坪侗族人聚居地区,有河必有桥,桥梁全都建筑在村前寨后的交通要道上。大部分为木桥,还有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宽四五米。青石作墩,杉木铺桥面,上面是瓦顶长廊。长廊两旁设栏杆长凳,形如游廊,可供行人躲避风雨,观赏休憩。
年9月22日建立了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实现了芷江侗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这些自治地方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完成了民主改革。年,芷江侗族自治县采用民主协商改革的方式,进行了土地改革。接着,这些自治地方又分别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使芷江侗族地区发生了变化。这些地方纷纷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农、林、牧、副、渔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芷江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
芷江尧坪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芷江尧坪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姆》、《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洪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芷江尧坪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芷江尧坪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芷江尧坪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芷江尧坪侗族“大歌”宏亮磅礴而自由。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伴奏、曲调欢快流畅的琵琶歌亦为芷江尧坪侗族所特有。始于19世纪初的侗戏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刺绣是芷江尧坪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芷江尧坪侗族固有衣料。
芷江尧坪侗族刺绣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中国有名的绣品之一。
芷江尧坪侗族大歌,是中国芷江尧坪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芷江尧坪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芷江尧坪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大歌——侗语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芷江尧坪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芷江尧坪侗族大歌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参加演唱的人越多,效果越好。几乎每个侗寨都有歌队,有的侗寨多达10来个歌队。对歌、赛歌一般在“侗年节”、“吃新节”、“春节”等节日。更为有趣的是村与村,寨与寨举行对歌比赛活动。那时,男女青年们不断地用目光相互偷看对方,彼此含情脉脉,他们常常通过唱大歌的这种形式初识相恋,直至结下良缘。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芷江尧坪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芷江尧坪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芷江尧坪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芷江尧坪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芷江尧坪侗族大歌作为侗歌中最精华的组成部分,它的演唱内容、表现形式,无不与侗人的习俗、性格、心理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是对芷江尧坪侗族历史的真实记录,是芷江尧坪侗族文化的直接表现。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芷江尧坪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芷江尧坪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也正因为如此,芷江尧坪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北京看白癜风费用白癜风医院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