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弓背绿成排,前景希冀手中栽。
待到飒爽秋风过,金穗万点仓廪开。
5月4日,藕塘村张坝“乌木泥插秧会”如约而至!
虽然春雨淅沥,透着一股微凉,
但是大家插秧的热情丝毫未减!
开始前,按照传统习俗,村民焚香祭祀,
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礼毕后,大家纷纷戴斗笠、披蓑衣(穿雨衣),
挽起裤脚,走进乌木泥田里……
扯秧苗
将秧苗从育秧田里扯起来,捆成一把一把的备用。这也是有技巧的哦——要淘掉多余的泥,不然运输的同志就“压力山大”了。
抛秧苗
将一把一把的秧苗挑到田边,用力抛到田中间,
这样下去栽秧的时候就不用带着秧苗走(劳动人民多智慧)。
插秧苗
插秧苗可是有技术和标准的。人在田里是退着走的,把秧苗一颗一颗分开插到自己面前的泥里,要横竖对齐。更多的是栽成“宽窄巷”的形式,就是两行秧苗中间的间距呈“窄-宽-窄”分布。
但是没有经过“岗前培训”的话,很多时候都没有了什么“宽窄巷”,剩下的就是“麻花儿”形,或是“漂浮”形。
秧田划出了间隔,领到自己的一垅“责任田”后,大家挽起了裤子加油干。岸上的“吃瓜群众”一边鼓劲,一边欢呼。看到栽的又整齐又快的,纷纷点头“这是高手”!
看似简单的工作,不复杂的工序,实际操作起来可就不简单哦!
大人们找回记忆中插秧苗的感觉,左手拿秧苗,右手迅速插下,一会儿就完成一垅。
城里的孩子从认识秧苗、认识水田、认识插秧学起,充满好奇,在黑黑的乌木泥里,探索“泥巴、石头、枯草、秧苗……甚或与前来凑热闹的昆虫嬉戏......
就连村里的“农二代”、“农三代”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栽下人生的第一颗秧苗,栽下浓浓的张坝农耕风情!
浆盆
曾经“划盆不用桨”的浆盆是烂泥田插秧的必备工具。如今,浆盆成为特色体验活动。用上特制的长竹竿都不一定站得稳,只能勉强的挪着走,稍微不注意就可能成“落汤鸡”。体验之余不禁感叹劳动的艰辛。
插秧的速度越往后越快,不是因为“熟能生巧”,而是要在泥田里一直俯着腰,累了也没地方可以坐着休息,只能栽快一点,可以早点上岸休息!
在经过长久的坚持,完成一垅秧苗的栽种后,在终点的木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真正感受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艰辛!
在泥田里混迹了一天,插了几颗东倒西歪秧苗的“土豆”一到岸上,未及擦去脸上的泥水,就发出了深深的感叹:“妈妈,插秧这么辛苦,我再也不剩饭了!”
中午,张坝人为插秧的家人准备了“五谷酒”。
用最质朴的大锅菜,慰藉辛勤的劳作!
扯秧把头~划大浆盆~栽宽窄巷!
炒大锅菜~吃坝坝宴~喝五谷酒!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我们将从春耕开始见证大米的成长之路,
体会“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花涧藕塘,农耕藕塘,水韵藕塘期待您的再次光临!
花涧藕塘端午更多活动即将呈现,敬请期待!
(图:陈锦、伍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