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出土一件银鎏金御马监太监腰牌,此腰牌现藏于海淀区博物馆,高11.7厘米,宽5.9厘米,厚0.9厘米,银质、中空、通体鎏金。整体呈钟形,谐音“忠”,以示对至高无上皇权之忠诚。正面刻“御马监太监”,背面刻“忠字三十八号”。腰牌是古代用于证明身份而佩戴的证物,主要起“身份证”和“通行证”的作用。不同时代、不同用途、不同身份的腰牌,在质地、款式、规格、刻铭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自北宋时期开始,中国古代符牌制度日趋完备,除战国时期即已经流行的调兵遣将之兵符外,各类功能不同的符牌开始融入到封建王朝方方面面的管理体系之中。至明代,官方制造并颁发的腰牌有多种不同的用途,在明确的制度规定下,不同身份、不同用途的腰牌采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制作,如金银、象牙、铜、木等。内官(宦官)作为明代服务于统治集团的特殊群体,系统十分庞大,最熟为人知的就有二十四宦官衙门,即十二监、四司、八局。由于内官的职责之需,时常要穿梭于宫禁之中,用作证明身份的腰牌是必须随身携带的。内官腰牌区别于武将与文臣的腰牌,具有明确的制度规定。据明代刘若愚所著《酌中志》卷十九《内臣佩服纪略》载:“牙牌,内官监题本于内承应库领讨,象牙制造。每升奉御或长随,即给一面,将原带乌木牌换收。按,御用监等衙门,各有号数,一边刻忠字若干号,一边刻某监某衔。其制有云尖,下方微阔而上圆,可重六七两不等。”又载“乌木牌,其制荷叶头,圆径二寸许。一面刻内使或小火者字样,一面用长方火印于中,而火印两旁,分刻小字或内字若干号。”由此可知,明代内官出入宫禁所用腰牌分象牙牌和乌木牌两种。乌木牌是下级内官(内使、小火者)使用的腰牌,象牙腰牌则是长随以上等级内官所用,规定极为严格,不得僭越。海淀博物馆藏的这件明代银鎏金御马监太监腰牌,从其钟形造型、双面刻铭等方面来看,都符合《酌中志》的记载,但是也有明显的不符之处。依明代内官制度,并非所有等级的内官都可以称为太监,这与今日我们的笼统叫法有明显的区别。明代的内官地位差别较大,堪称等级森严。内监初入宫一般从内使、小火者等低级身份开始履职,优秀者方可逐步升迁,经长随、奉御、监丞、少监等等职级,最后至太监,为正四品官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笼统使用的太监一词,实际是内官中的最高职级。依刘若愚《酌中志》的记载,既然该腰牌上刻有“御马监太监”字样,其佩戴者必然是御马监中掌印太监、监督太监、提督太监三名职级最高的太监之一,依制应佩戴象牙腰牌,而不应是银鎏金腰牌。究其原因,这件腰牌出土于墓葬之中,仅是用来标识死者身份的陪葬之物,非官造颁发。按明代制度,官造并颁发下去的象牙腰牌在内官去职或死后是要缴回的,因此生前佩戴的象牙腰牌无法殉葬也就理所当然了。然而,仅仅作陪葬使用,仍选择昂贵的银鎏金质地,且制作十分规范、精良,则更加彰显了死者生前的富贵与地位。在明代,御马监是地位和重要性仅次于司礼监的宦官衙门,作为御马监的最高职级太监,有此财力和地位也是不足为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