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博士盖百霖哪个药物有卖 http://www.bdfyy999.com/m/
租界里的大亨们(上)
《一部近代史半部是上海》之三
“大亨”一词出自旧上海。
上海人一般把两种人称为“大亨”:一种是达官巨富,另一种是黑社会头目。
据说19世纪中叶,有个叫约翰·亨生(JohmAhanson)的英国人发明了一种双轮小马车,人称“亨生马车”。马在前面奔跑,人坐在后面车厢里驾驶。
这种豪华型的私人马车价格十分昂贵,当时只有特别有钱的人才坐得起。
洋人把这种双轮小马车带到了上海,上海人叫做“亨斯美马车”。第一个拥有这种马车的华人是《申报》老板史量才。史老板花了数十万两银子,才从一个德国人手中买来一辆,当作自己的座驾,招摇过市,威风得很。
于是,上海人就将拥有这种马车的人称为“大亨”。
01租界是谁在管事儿?
当然是大亨们在管事儿。
当年坐着“亨斯美马车”在上海滩耀武扬威的洋人大亨,不超过十个,他们几乎个个都是租界的“话事人”。
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管理机构叫工部局,英文原意是“纳税人委员会”。
当时中国没有“纳税人”这个词汇,当然也不可能有“我是纳税人”这样的现代意识。
中国人一看,这个工部局也就是管管扫垃圾、倒马桶、疏河道、抓坏人一类的公共事务。朝廷六部里管这类事务的是工部,于是就把“纳税人委员会”意译成了“工部局”。
工部局里的领导都叫董事,那就是租界里的最高长官了。
那么谁可以做这个董事呢?
很简单,谁纳税多谁就是董事,一切看实力说话。所以工部局里的董事个个都是大老板,否则你也交不起这么多税啊。
这种管理制度十分特别,英国佬其实是把租界当一个集团公司来管理了。
它跟英国人对殖民地香港的管理很不一样。香港是英国女王直接派个总督过来,再由总督组织一个政府来管理香港人民,这是当时的国际惯例。
租界不是殖民地,英国人显然不能这么做。
如果英国女王派一总督过来,公共租界里的其它国家就不干了:凭什么?谁给你这样的权力?你英国女王管得着我们么?
如果每个国家都派一个总督来呢,那似乎也不行,你说听谁的?
所以租界的这种管理制度,其实也是实际情况逼出来的。
法租界的管理机构叫“公董局”,名字听上去跟“工部局”差不多,但法国人其实是把租界当作殖民地来看待的,政府管理的色彩要比公共租界浓厚得多。
正因为公共租界实行的是自由民主的管理制度,所以无论管理水平还是经济发展,都要比法租界好得多。
当年的大上海之所以能如此繁荣,就是因为公共租界里没有政府,这就给租界里的商人提供了自由竞争和充分发展的空间,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这个再次证明,只有在政府尽量不管或少管的情况下,一个地方的经济才会大发展。
02洋行是个什么东东?
公共租界里有什么?
有洋人办的公司,上海人叫“洋行”。
洋行这种东西,最早出现于广州。
早在年,就有英国“散商”在广州定居。“散商”不归英国女王特许的东印度公司管辖。可以这么理解:“散商”好比是民企,东印度公司好比是国企。东印度公司一开始是垄断商贸集团,后来慢慢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拥有军队和警察,可以管理英帝国在东方的殖民地。
这样一来,作为民企的“散商”肯定会受到东印度公司的制约与排挤,当时东印度公司甚至要求,“散商”们不得在中国停留。
但这些“散商”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在对华贸易中,尽管受到东印度公司和中国政府的双重打压,他们不但顽强生存,而且不断壮大。
可见商人追求利润的欲望和力量是多么强大。
到十九世纪初,这些“散商”在广州建立的洋行已经形成了强大势力,出现了像怡和洋行、宝顺行这样的大公司,对了,还有美国的旗昌行,牛逼啊。
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节节败退;洋行势力一路北上不断扩张。上海,渐渐成为各家洋行活动的中心。
这些洋行以赚钱为唯一目的,什么来钱干什么。他们从事的行业主要包括:生丝、茶叶、轮船货运、保险、金融,还有最来钱的鸦片。仅在年,通过上海流入中国的鸦片,就达多万两白银。
洋行势力越来越大,英美法等国政府也开始加以支持,所以这些洋行老板往往带有“领事”头衔,他们自组军队,拥有武力,名为商业贸易,实为暴力掠夺。
比如洋行中还有这样一个行业:护航。
护航,听起来好像是没毛病,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干的?
他们搞一艘小火轮,挂起英国国旗,装上大炮,然后就开出去,沿途遇见商船,就强行要求提供护航服务,收取极高的费用。谁要不让他们护航,他们就开炮把谁击沉。
收费高到什么程度?
史料上说:一条吨的小船“厦门号”,从宁波到泉州往返“护航”,一次就能赚元大洋。
你说这哪是护航,这简直就是抢劫啊!
还有一种更加恶劣的生意,就是贩卖人口。
洋行用威逼利诱等手段,把华工骗上船,当“猪仔”卖到东南亚、美洲、非洲等地,牟取暴利,利润常常在10倍以上。
华工在国外受尽欺凌,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这句话你一定耳熟能详:美国西部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埋藏着一位华人劳工的冤魂。
资本主义在原始积累时期,就是这么巧取豪夺、鲜血淋漓、令人发指。
外国侵略者、洋行、买办阶层等等,这帮人汇集在上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把上海变成了“冒险家的乐园”。
03沙逊兄弟
第一次去大上海,当然要去逛逛老外滩,因为那是旧上海的第一地标。
从老外滩由北往南走,走到南京路口,有一幢墨绿色尖顶大楼高高耸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沙逊大厦。
大楼的主人是犹太籍英国商人沙逊(Sassoon),大楼因此而得名。
沙逊大厦(SassoonHouse)共10层,局部12层,上面还有一个金字塔形的墨绿色尖顶,地面高度77米,当时号称“远东第一楼”。
大厦设计现代,风格豪华,装饰典雅,下面开银行和饭店,顶楼是沙逊老板自己的豪宅。
说起这个沙逊家族,那可不是一般牛逼啦。
这个家族世代在巴格达做首席财政官,可谓身居要职,位高权重了。
十九世纪初期,阿拉伯国家开始排犹。年,沙逊家族只好离开巴格达,来到了印度孟买,创立了沙逊洋行。
就是这个沙逊洋行,做起了罪恶累累的对华鸦片贸易。林则徐虎门销烟,一共销毁2万多箱,其中属于沙逊、怡和两家洋行的大烟,就占了65%之多。
沙逊家族损失惨重啊!当年正是这个沙逊家族竭力说服英国政府,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当时犹太人离开阿拉伯国家后,一般是两级跳,先到印度的孟买,因为那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人当然是不排犹的。
他们在孟买的沙龙里听说了“上海”这个地方,觉得那儿才是暴富之地,于是带上金银细软,来到上海发财。
沙逊家族来的有点早,那时清政府对上海的控制还很严格,他们既不能开银行,又不能办工厂,于是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瞄准了一门灰色生意——卖鸦片。
为什么说是“灰色生意”呢?
因为鸦片贸易当时实际上处于半公开半非法状态。
在上海,沙逊洋行把鸦片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你知道沙逊家族在上海卖鸦片赚了多少钱?有详细的统计资料,是1亿万两银子!
你妹!那真是富可敌国了!要知道当时清政府的岁入银子也就-万两之间。
可是沙逊家族的这俩兄弟经营理念不同,经常吵架,老二提出的建议,常常遭到老大的反对与指责。
大老板很多都是偏执狂,俩兄弟都坚持“我要我觉得,我不要你觉得”,于是就闹翻了。
年,老二自立门户,在上海滩成立新沙逊洋行。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拜拜了您哪!
到了他孙子这一代,颇有传奇色彩的维克多·沙逊(EliasVictorSassoo)登场了。
这位维克多·沙逊”是个跛足,上海人叫他“跷脚沙逊”。别看“跷脚沙逊”走路一高一低,做生意却是一把好手。
当时中国禁烟风气又起,加上价格昂贵的洋烟在国产土烟的竞争下,前景黯淡。他灵机一动,转型升级做起了房地产生意。
在上海这种地方做房地产生意,最好是具有良好的政商关系,才能战胜对手,无往而不胜。沙逊家族恰恰具有这一传统优势,他们家族里有人长期担任英国议员,两次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跷脚沙逊”正是发扬了祖先的优良传统,利用他与租界当局的良好关系,大举进入上海房地产业。
高峰时期,大半条南京东路的房地产都属于沙逊洋行,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前面说到的沙逊大厦。
沙逊大厦落成五年后,就受到了中国人的挑战。
年,中国银行决定在沙逊大厦隔壁,建造一幢高达34层的远东第一高楼。这是老外滩唯一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大楼。
听着隔壁阵阵的打桩声,“跷脚沙逊”醋心大发,他说这里是租界,中国银行大楼的高度不许超过他的金字塔顶!中国银行据理力争,官司一直打到英国伦敦。最终,中国银行大楼的高度被砍掉了一半,剩下17层,比隔壁的沙逊大楼矮了30公分。
但中国银行四方攒尖的方顶,比沙逊大厦的尖顶更加雄伟气派。中国建筑师陆谦受用充满智慧的建筑语言,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大楼大门上方刻有孔子周游列国的浮雕,大厅天花板两侧有八仙过海的图案,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这是中西建筑文化的一次较量。
抗战后,沙逊大厦被孔祥熙的山西裕华银行收购。
解放后,沙逊大厦被改成和平饭店。年,和平饭店被世界饭店组织列为世界著名饭店,中国首家。现在沙逊大厦是全国文保单位。
近百年来,这里接待过无数重要人物,举行过许多重大谈判,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04哈同夫妇
年,南京东路大修,有人居然掏出60万两银子,把整条马路铺上了红木。
消息轰动了上海滩。出资人名叫哈同(Hardoon),又是个犹太商人。
所谓的红木,其实是印度买来的铁梨木,用桐油一泡,看上去还真像是红木。
这个纯属暴发户式的做法,广告效果惊人。从此哈同的名字,在上海滩妇孺皆知,无人不晓。
哈同,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暴发户。
古今中外敢用木头铺马路的,恐怕也只有他一人了。当时有个顺口溜:北京的蓬尘伦敦的雾,上海人用红木修马路。
哈同为什么这么有钱?
这完全是个屌丝逆袭的励志故事。
年,哈同出生于巴格达一个贫困的犹太家庭。年随父母迁居印度孟买。小时候哈同捡过破烂,拾过煤核,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年,天生具有好奇、冒险和奋斗精神的哈同只身一人来到上海。当他历尽艰险从十六铺码头上岸时,兜里只有6块银元。
23岁的犹太小瘪三哈同,在上海举目无亲,只好投奔老乡沙逊。
他在沙逊洋行找到一份差事——门卫兼清洁工。看着自己的老乡沙逊每天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进出出,他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超过他。
哈同做事认真,头脑灵活,颇得沙逊老板的赏识,就派他去做了仓库保管员。
穷小子哈同走进仓库一看,哦卖糕,里面放满了黑色的金子——鸦片!心里怦怦直跳的哈同似乎隐约意识到:发财的机会来了!
当时鸦片都从印度进口,属于半合法生意,是个暴利行业。
利用管仓库的机会,哈同开始偷师学艺,暗中拼命学习鸦片生意,很快就摸清了其中的门道,偷偷做起了鸦片生意。
当年的法租界,除了教堂,就是大烟馆和妓院。哈同白天在洋行上班,晚上倒卖鸦片,运用各种坑蒙拐骗的手段积累财富。
有天晚上,他在街头遇到一位20来岁的卖花姑娘,大眼睛,高鼻梁,一张中国面孔又有几分异国情调,让哈同怦然心动。
33岁的哈同顿时坠入爱河。
姑娘名叫罗迦陵,会说英语和法语,自称中法混血,父亲是法国水手,母亲祖籍福州。幼年时狠心的父亲扔下母女俩回了法国,五六岁时母亲又去世,罗迦陵的身世比哈同更加可怜。
生性迷信的哈同还认为,这位聪明伶俐、泼辣能干的姑娘有旺夫运,谁娶了她准能发大财。于是他发誓:此生非她不娶,绝不食言!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年,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先败后胜,租界里的洋人们人心惶惶。当冯子材老将取得镇南关大捷的消息传来,洋人们再也呆不住了。他们生怕中国人冲进租界,乘胜报复,不但财产难保,恐怕还有性命之虞,于是纷纷低价抛售房产,逃离上海滩。
面对这人慌马乱的局面,哈同也有点hold不住了,决定去香港避一避再说。
但罗迦陵不以为然,她认定清政府虽然暂时打了胜仗,最后必然与法国人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租界依然还是洋人的天下。所以应该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低价吃进别人抛售的房地产,等战事一结束,房价肯定大涨!
富贵险中求。为了鼓励哈同关键时刻博上一把,罗迦陵甚至把自己的金银首饰卖掉,助他一臂之力。
哈同惊讶地看着罗迦陵,暗暗钦佩的同时,决心赌上一把。
小俩口一边心惊肉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