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这个手艺被列入绵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击上面“盐亭大小事”免费加入

向上滚动浏览全文↑↑↑

根雕艺术“藏魂于天然纳魂于神工”,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文学、美术、雕塑方面的造诣,同时还要有辨材识物的天赋和刨、凿、锯、锤、刀、雕刻、漆等技术。四川盐亭杜氏根雕是一门“立体绘画”,以电钻为笔,以树根为料,一块块朽木在杜广周的精心雕琢下“化腐朽为神奇”,变幻成一件件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艺术品。年1月,杜氏根雕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杜氏根雕在家族几代人传承保护下得以延续,源于杜广周曾祖父,他是清朝时盐亭有名的木匠,在替人修房屋打家具之余,用不同树木的根为孩子制作玩具,进而制作器皿卖钱贴补家用。

祖父杜旭文子承父业,民国和抗战时期,在川北地区就以根雕出名。父亲杜仕贵,饱读诗书,将上辈的木匠根雕之技与文学结合起来,创作的根雕作品既有灵魂又有诗意。

第三代传承人杜广周从小喜欢绘画,7、8岁时喜欢观察各种物体形态,并将它们画下来,记忆在脑海中。15岁承接父业,开始专攻根雕技艺,并先后到云南、贵州、广西、南京、上海等地参加根雕比赛,切磋根雕技艺。上世纪90年代,杜广周创作的根雕作品享誉省内外,其作品“飞黄腾达”“鹿鸽同辉”“老子讲道”“盛唐歌女”“金鸡报晓”“荷花观音”“美人鱼”“百兽图”等均以不菲价格出售,成为雅士、豪客的楼堂、会所、豪宅之宝。木雕是以树干为材料制作,雕刻者不需考虑材料的自然形态,木雕手法主要通过由内向外地削减材料,循序渐进地将形体显现出来。而根雕是以树根的自生及畸变形态进行艺术创作,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最终需要保留大量的根须、瘤疤、数纹、树皮等,体现根气、根味和根韵。所以根雕制作工艺繁杂,需经过选材、去皮、冲洗、治虫、防裂、造型、雕刻、打磨、上漆等环节。根雕制作,每个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骤又有许多小环节,需细细“琢磨”、注重区分。这不仅是一门体力活,更是一门脑力活。

杜氏根雕原材料以香樟木为主,选材时既要看原始造型,又要看材质。选好材料,对材料进行去皮、冲洗、治虫、防裂加工。

在雕刻行业,治虫、防裂是一大难题,杜广周利用“祖传秘方”,巧妙地将这些难题化解,其售出的作品长时间不裂、不蛀虫。

根雕艺术,造型是关键,杜广周巧妙运用树根形态、根数上的特点,抓住中心主体,在脑袋里搜索相应的造型。雕刻分初雕、细雕两步,刀法要根据造型的变化而变化,或细腻或粗犷,或写实或写意,这考验的是创作者的艺术功底。雕刻完成后,再进行打磨,打磨分初级磨、中磨、细磨3个步骤。初级磨是先用粗砂纸将轮廓打磨得清晰明朗;细磨是用细砂纸打磨作品细节之处,展现人物的神态和精神面貌,如对眼睛菩萨的打磨,需将眼睛打磨成微微向下看的状态,因为半睁眼是佛的外像慈悲代表,打磨的过程不仅考验工艺,也需要文化知识和人生阅历。打磨完成后,再上漆,上漆过程中还需反复磨。“制作一件雕刻作品,需耗时一到两个月,制作时需要非常专注,一个不留神,整个作品便会留下瑕疵,造型也变了味。”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杜广周的根雕技艺正是在一笔一刻、一分一秒的地精雕细琢中不断锻造提升的。

杜氏根雕的传承和发展,得力于盐亭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盐亭县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林产资源丰富,拥有大量香樟木、春芽木和少量珍贵的乌木,乌木兼具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拥有哑光色调,契合中国人低调优雅的文化符号,常用于家庭收藏和古典园林建筑。

根雕是一们手艺活,无法通过有效方式复制保存,即使现在最发达的3D打印技术,也只能制作成型的木雕。所以根雕需要通过人来传承,“学根雕和绘画一样,既要有天赋,也要有恒心和毅力,许多学徒一听要学十多年就放弃了,技艺无法得到广泛地传播。”让杜广周高兴的是,他儿子毕业后有意愿学习根雕,并且对根雕艺术颇有想法,家族技艺得以沿承,这让年愈半百的杜广周感到欣慰。近年来,传承人杜广周还通过参加省级非遗展览比赛,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进行传习教育,让更多人了解根雕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感受根雕独特魅力,让根雕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作者:赵艳艳任歆供稿:盐亭县委党史研究室(盐亭县地方志办公室)

在右下角点“在看”

扩散给更多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jj/147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