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万庙之祖粤剧之源这座千年祖庙,

北京有故宫,佛山有祖庙。就像北京人因故宫而自豪一样,祖庙在佛山人心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据说生活在佛山的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在祖庙前拍摄的照片,真是爱入骨髓!

这一趟旅程,就请大家跟我一起,看看祖庙因何而来?看它如何成为佛山文化之滥觞?又为什么被称为佛山初地、万庙之祖以及佛山故宫?

祖庙主入口,是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的门楼,建于明天启六年()。青砖绿瓦、朱红斗拱、金色木雕的色彩组合,既不失清新秀雅,又显得古朴庄重。

牌楼两边的侧门上,有“沐日”与“浴月”的提额,当取“日月同辉”之意。从“浴月”门进来,正对牌楼的是一座照壁。

照壁之上,有一副二龙戏珠的立体浮雕。火龙腾云驾雾,水龙兴风作浪,雕工精湛,活灵活现。

绕过双龙照壁,穿过一处鸟语花香的庭院,走进端肃门,就进入了祖庙的古老殿堂中。祖庙古建筑群坐北朝南,前低后高,左右对称,布局严谨,蔚为壮观。

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自南向北的主体建筑,依次是万福台、灵应牌坊、锦香池、钟鼓楼、三门、前殿、正殿及庆真楼,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佛山自古临水,秦汉时期,就已成为扼守三江出海的咽喉要地。自唐代起,佛山逐渐以手工业和商业著称,但因水网而兴的同时,也忧于水患。

广东人历来有以水为财的观念,因此对于北方水神“真武大帝”的崇拜,早已成为典型民俗,其中蕴含着人们祈盼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

北宋元丰年间(-),乡民们在疏通河道时,决定修建一座“北帝庙”。因为人们相信,这位掌管天下之水的神仙,一定能够福佑这块多水之地。

说来也奇怪,自从建了北帝庙之后,佛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水灾。北宋末年,战乱不止,大批人口迁居佛山,在北帝庙周围安家落户,并修建了许多不同姓氏的祠堂。

宋元以后,北帝庙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众议事的地方,更成为联结各姓的纽带。久而久之,北帝庙逐渐成为所有佛山人心中的祖庙,被誉为“万庙之祖”!祖庙街区,也因此成为“佛山初地”。

佛山临水设城,因水而兴,北帝庙也因水而建,人、神、水、城,就在相互作用的历史进程中,得以顺天时、兴地利、聚人和,进而实现了和谐共荣。

位于祖庙古建筑群最南端的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单檐歇山顶、面宽三开间、进深二开间,分前后台,是一座专供粤剧演出的大戏台。

戏台隔板正中的上部,雕刻着“福禄寿”三位仙翁;下部雕刻着“曹操大宴铜雀台”的戏曲场景;左右雕刻有降龙、伏虎二罗汉。这些金漆木雕技法高超,令人赞叹。

青砖墙与乌木柱撑起了绿瓦顶,金色木雕与红色门帘点缀其中,使得整座戏台看上去,显得格外辉煌灿烂。

万福台高2.07米,远高于地面,如此设计,实则是与祖庙正殿紫霄宫遥相呼应,以方便真武大帝听戏。对此,那副“传来往事当今鉴,谱出高歌彻紫霄”的对联,早已广而告之。

戏台前有宽阔的石铺场地,东西两侧建有两层长廊,供观剧之用。从戏台到两廊,建造者匠心营造了一个天然的立体环绕声的回音壁,保证了极佳的演出音响效果。

粤剧被称为“南国红豆”,在海内外的粤语地区广为流传。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按照惯例,任何一个新戏班的头场演出,必会选择在万福台首唱,以图吉利。

由此可见,万福台对粤剧的诞生与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和引领的作用。世界各地的粤剧团体,也都将万福台视为粤剧之源。

回想当年,粤剧鼎盛时期,万福台上好戏连台,台上粤剧演员们唱、念、做、打,精神何其抖擞?台下观众们掌声雷动,场面何其壮观?

虽然粤剧等传统戏曲,早已不复当年盛况。但在佛山禅城区,至少还有28个粤剧戏团,每天晚上和周六、周日全天,会在万福台演出,可见佛山人对于粤剧的喜爱。

万福台走过了余年的历史云烟,依然威风凛凛地矗立着,并能照常使用,足见中国建筑声学技术之高超。万福台,也因此成为华南地区最古老和保存最好的古戏台。

如今,时代的巨轮快速向前,一切都在变化。唯有祖庙,还保留着从前记忆中的模样,就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用慈祥的目光照看着佛山,护佑一代代佛山儿女。

只有来祖庙走一遭,才能领略佛山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道教文化、粤剧文化……才能解开它成为“佛山初地”、“万庙之祖”以及“佛山故宫”的谜底。

风月书旅,文化旅行者,视图创作人!九州瞰风月,书旅话中国!

风月书旅,带你赏阅别样世界!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jj/195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