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和提琴,都有传世的名琴,令人神往;而筝一样顶个古字,却没有名琴传世,这是为什么?
一把琴在经历悠久的时间岁月后,是什么成就了他?在时光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跟老许一起去找寻这个答案!
雷威说,五百年,有正音?这是真的么?
(唐雷威雪岭听松辨良材)
雷威,唐代的制琴名家,称史载制琴第一人,也不为过。
他是四川人。他开启了名琴传世的先河;书上说,他做琴不用桐,而于深山里寻找好的松杉,听他们被风吹得摇晃发出来的声音,来挑选好的材料来做琴。然后,很多年后,大家传颂他的琴,“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我想这位肯定是个宋人。雷威那个时代,往后五百年,刚好到南宋了。
不过实际不用等五百年那么久,大概三百年后,雷大师的一位四川老乡,就已经发表了雷琴传世的呼声;这位就是苏东坡,他夸赞他的四川老前辈的琴,说“其岳不容指,而弦不散;其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韵,其精妙如此。”
(唐代春雷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我们知道文宋在抑筝而尊琴的事业上,是相当成功。而其代表人物,就是这位大胡子东坡先生。他听了雷琴后,还说,“归家切用千斛水,洗净从前筝笛耳”。
不管怎么样,我们得感谢雷大师,他创新的使用松杉,并不尊从前人用桐的传统,从而征服了文名横绝当世,诗情纵贯千古的苏大文豪,从此,他算是创造了一个传统。
假如没有雷威用松和杉,古琴哪里来得了传世的名琴?又哪里来今日,古琴在学者寡寡的前提下,每每依然能鄙夷同族----古筝,鄙夷我们弹筝的人缺乏传统,缺乏文思?连耳朵都需要用上一千吨水,反复冲洗上大半年一样。
唐宋以来,诸多松杉制成的古琴在各大博物馆里躺着;隔三差五,也会去到重要的舞台刷存在,这个让同样古老的筝,真心有些难堪。凡是筝人,估计都会有这么个传世的心结吧;这点其实不需多问,就看各厂家的宣传就知道了,天天挖来挖去的,搞得好像泡桐只要挖挖,就会结实如松杉一一般了。
人家小提琴,也没见用整树来挖,几块板拼粘一下,外面油漆刷一下,里面音柱框架顶一一下,貌似传世的也不少;动不动,拍卖出上千万刀的天价。我读书的时候,就很好奇,这一把琴,放上三五百年,他为啥就那么贵了呢?而且买到手,也不是当古董供着,而是大师每每去到重要的舞台,就会拿出来刷存在,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