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專欄跟著張宗憲RobertCha

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

每年10月台北故宮的「限展書畫特展」,是年度展覽之最,所展出的館藏歷代中國書畫,尤其是重要的宋元書畫,為海內外藝術愛好者早早列入行事曆翹首以待的大展。今年取代「限展書畫特展」的是,由「書畫」和「器具」共同組成的特展。展覽以文震亨《長物志》為基礎分成四個單元:「文震亨與長物志」、「文青品味」、「可用之物」、「百匯聚珍」。

張宗憲先生於台北故宮小時代的日常展覽現場

文震亨是明四家、吳中四才子,領導吳門畫派文徵明的曾孫,雖然在藝術上的成就不及曾祖父,但卻在美學品味上奠定歷史地位。孕育在富裕細緻的江南、養成於蘇州極有影響力文藝世家的他,所書寫《長物志》,被文化人奉為圭臬,為十七世紀以降建立了收藏審美標準,影響後世甚鉅。

文震亨(-)

長物志明文震亨撰明末葉刊本國家圖書館珍藏

本書作於十七世紀初期。長,讀音為zhàng,「長物」一詞出自《世說新語》「身無長物」的典故,原指身外多餘之物。此處呈現文震亨日常所居、所見、所感的居所及用物,看似閑事餘物,卻處處可見韻味才情。

本次展覽除了重新發掘館藏品蘊含的人文脈絡之外,也探索古人游賞於物的點滴細節,從中梳理與之相關的交遊網絡,以及賞古風逐漸影響一般居家日用的面向。嘗試從古人處理身外之物的態度,回看現代的人與物的關係,也提供一個再造舒適嫻雅的當代生活提案。同為蘇州人的耆老收藏家張宗憲先生也特別前來台北觀展,作為「跟著張宗憲RobertChang全球走透透」專欄走訪實錄。

張宗憲先生旅居香港70年,但對家鄉蘇州仍充滿感情,年屆93歲的他,每月都會回蘇州小住幾天。他笑道:「我是蘇州人,對這個展覽很有感覺。看到展出的《吳縣誌》裡文徵明家族故居『停雲館』舊址圖,也忍不住研究研究我蘇州的家『張園』,『張園』也是明代建築,或許也在這張地圖裡,是跟文家、文震亨做過鄰居的。」

張宗憲先生於台北故宮小時代的日常展覽現場

小時代的日常展「可用之物」以「明代書齋情境區」呈現,硯台、墨床、硯滴、筆洗、紙鎮、香爐與花瓶等這些可供清翫或點綴書齋的器物,營造出十七世紀文人的生活情境,心之所好與經濟能力。

明代吳縣知縣牛若麟所修纂《吳縣誌》,明崇禎十五年刊本,記載著明清鼎革前蘇州地理與人文盛況,對於文徵明家族多有描述,也具體繪出文徵明居室「停雲館」,文鎮孟修築的「藥圃」與文震亨的「香草垞」。

談到文人審美,文震亨《長物志》是晚明文雅品味的重要指南,此類書籍,包括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明代曹昭《格古要論》等也影響著文化人數百年來精緻文化生活的發展。

張先生說:「這個展覽有許多器物很特別,我做了近80年骨董生意從來沒見過。明代人喜歡宋瓷,收宋瓷也仿宋瓷。像是南宋〈官窯青瓷蔗段洗〉,外圍是立體凸出的蔗段紋;〈仿南宋官窯青瓷瓜式洗〉,這個器型也從來沒有見過。清代大收藏家安岐以鑑藏書畫出名,看到他收藏這件北宋〈汝窯青瓷碟〉,他的骨董收藏肯定不弱,能班配上他的書畫。遞藏過程由乾隆御題詩座把當年入藏宮中的故事描寫得清清楚楚。」

十七世紀文人相當講究日常必備的文具,文震亨對「筆洗」有許多論述,此次展出的南宋〈官窯青瓷蔗段洗〉、〈青瓷圓洗〉、〈葵花式洗〉、〈菊花式洗〉、〈仿南宋官窯青瓷瓜式洗〉等,均是符合文氏對筆洗的品味。

明代文化人對瓷器審美崇尚宋磁,呈現在各個文房道具上。

仿南宋官窯青瓷瓜式洗

10.2x3公分

瓢瓜半剖形水匜,瓜蒂處有兩片平展的小葉,蒂向下捲曲成環形把手。全器施灰青色釉,釉質不透明,表面佈滿深褐色開片。外底平整,有三枚支燒點,露黑褐色胎。

北宋汝窯青瓷碟

高3.8公分口徑15.5公分

款識:《甲字明鐫器底心,撫之薛暴手中侵,笑斯假借為說項,古已有然何況今。乾隆己酉御題》

鈐印:「古香」、「安儀周家珍藏」

此品為一圓盤造型,外底面因支燒工藝而留下五枚支燒痕。相較於《長物志》中僅以「官、哥、汝窯,粉青色為上」聊備一錄的記載方式,成書較《長物志》稍早的《遵生八牋》,則以「又見碟子大小數枚,圓淺瓮腹,磬口釉足,底有細釘」一種親見實物的語氣,表達出類似於此的汝窯器流通於當時的狀況。另一方面,器底雋刻乾隆御製詩,說明此品至遲於乾隆五十四年()已入清宮典藏,對乾隆皇帝而言,歌頌汝窯應列為「甲等」之際,亦如實記錄該品原為安岐(-?)家舊藏。除了呈現清朝的宋瓷鑑賞依循自晚明之外,也從中追溯出一段用物、藏物的故事。

「明宣德〈青花蓮塘魚藻紋花口洗〉是被文震亨推崇『可用』的『當代瓷』,評為書房佳器;明成化〈鬥彩葡萄高足盃〉在《遵生八牋》認為是『成窯上品』,文震亨卻認為『實不甚雅』。而我自己是挺喜歡成化鬥彩,審美的標準因人而異,美的標準也有流行,這次展出的各種瓷器,都是經典,都有它的味道。」張先生說道。

明成化鬥彩葡萄高足杯《大明成化年製》款

高6.6公分口徑7.9公分足徑3.7公分

十六世紀晚期開始,鑒藏家品評文物,除了古董之外,也一併將永宣、成化官窯或當代製品納入考量,從中可略窺當時流通於市面上的文物及其評價。以葡萄紋高足杯為例,高濂的《遵生八牋》認為「成窯上品,無過五彩葡萄甕口扁肥靶杯」,將之列為成化官窯的優質代表作。然而幾十年以後,文震亨卻一改高濂觀點,在《長物志》指出:「永樂細款青花杯,成化五彩葡萄杯及純白薄如玻璃者,今皆極貴,實不甚雅」,將此等小杯排除在文人格調之外。

明宣德青花蓮塘魚藻紋花口洗《大明成化年製》款

高4.6公分口徑18公分底徑13.5公分

文震亨在《長物志》卷七中提到〈筆洗〉時,曾針對玉、銅、陶瓷各材質筆洗有所討論。在講到陶瓷類筆洗時,除了提及官窯、哥窯、龍泉窯及定窯四種前代名窯以外,還特別提及同朝的宣德瓷器。而在各類宣窯洗中,受到文震亨讚譽為「可用」的有「魚藻洗、葵瓣洗、磬口洗及鼓樣洗」。這件青花洗作十瓣花口,淺腹、矮圈足。器內底及外壁繪有游魚、蝌蚪、蓮葉、水草等魚藻紋樣,並有「大明宣德年製」楷書雙圈款,正是文震亨認可的書房佳器。

明代玉器尚古風格

張先生這幾年投入在明清玉器,準備明年秋季在香港佳士得舉辦玉器展覽。「這次玉器展出的兩件明晚期《陸子剛款》的〈螭紋玉盒〉、〈青玉竹節臂擱〉蠻特殊的。陸子剛是明代有名的製玉匠人,也有人說是一個玉器作坊,市面上有許多《子岡》款的白玉牌,所謂《子剛款》的作品到底是陸子剛自己落款還是作坊出品的廠記,是眾說紛紜;而且他名頭太大,當時仿做的就很多,至今誰也不能確定甚麼是標準器。因為太出名,現在只要是好一點的明清白玉牌都說是『子剛牌』。這兩件至少是入藏宮裡的玉器,除了玉盒、臂擱上有落《子剛款》很少見,減地陽刻落款也與一般陰線刻款不同;玉質作工上也不像所謂子岡牌這種和闐玉那麼又白潤、打磨又細,是偏青帶有明代典型工藝那種雍容大器。」

明晚期陸子剛款螭紋玉盒

高3.5公分徑8.4公分蓋內款識:《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印)》

明末清初陸子剛款雕玉竹節臂擱

長11.5公分寬5.5公分厚1.9公分款識:《子剛》

左:螭紋玉盒蓋內款識

右:雕玉竹節臂擱款識

明代文房清供,焚香、插花也是一大重點。

「另外一件明代〈紫檀蓋玉爐〉,體量大但玉質偏灰,還有一件明代〈紫檀座青玉子母螭鎮紙〉,玉質看來都一般。」張先生感嘆,現在人追求白玉一定要白,如果這幾件出現在拍賣場上可能還賣不出去。骨董是看到老都學不了,所以收藏不要聽故事,要多看博物館,了解當時的材質、風格、當時人的追求,做為收藏的參考。

「蘇作」是明清精緻工藝的代表

張先生喜歡犀角,也收藏許多犀角,雖然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限制不好買賣,「但看到喜歡的犀角我還是買,將來就整批捐給博物館吧!這件明末清初〈項元汴藏款雕犀角瀛洲園圖盃〉真好,還帶有《子京秘玩》款。項元汴建造的『天籟閣』,除了炫富更是炫品味,他廣收天下奇珍,這件犀角杯是用最珍貴的火犀來製作,色澤溫潤紅透,不僅個頭大,立體浮雕的雕工細膩靈動,應該也是出自於名家之手,是犀角雕的上品,可見當時大收藏家的收藏,面向也是很豐富,全方位的。」

明末清初項元汴藏款雕犀角瀛洲圖盃《子京秘玩》款

高13.6公分口長22.2公分底長6.2公分

此件犀角碩大,雕工精湛。款識「子京秘玩」,標示曾經明項元汴珍藏,項氏曾築「天籟閣」廣徵天下奇珍,為晚明江南大收藏家。碩大的犀角或可顯示項元汴之富有。同時展出的〈項元汴藏款紫檀嵌玉壓尺〉與〈項元汴缾硯〉,皆與《長物志》所載相符,其中〈壓尺〉條寫「壓尺以紫檀、烏木為之上,用舊玉璏為紐」。〈研〉(硯)條記「研以端溪為上。」或為項氏家族所收,亦可顯示明末文房器用的風尚。

元至明朱碧山款「張騫乘槎」銀槎

縱11.3公分橫23.6公分高14.8公分

款識:《欲造銀河隔上關,時人浪說貫銀灣,如何不覓天孫錦,止帶支機片石還》、《碧山子》、《至正乙酉年造》、《萬壽無疆》、《槎桮》、《子孫永保》

此件銀槎以漢代張騫乘槎尋訪河源,至天河遇見牛郎織女並帶回支機石的故事為主題。據器底「碧山子」及「至正乙酉年造」篆銘可知,此器或為元代嘉興地區著名的銀工朱碧山所作。多見於明末著錄,如明王世貞《觚不觚錄》記載朱氏以冶銀出名,其作品與當時不同工種的名匠皆「比常價再倍」,足見市場上對名家作品之追求。

收藏是儲蓄

累積知識也累積財富

最後張先生也傳授了他行走藝術市場的秘訣,他說:「文房雜項雖然不是我的主力,早期在香港開店時,我是甚麼都做的,瓷器是最喜歡也最出名的,但是金銅佛、犀角、鼻煙壺、玉器、琺瑯都一直在買賣。後來為了做展覽出書,我開始做像掐絲琺瑯、鼻煙壺等系列收藏,但看到好的雜項也會買」。

張宗憲先生在台北故宮欣賞小時代的日常展瓷器

「我覺得雜項收藏就像儲蓄,有能力買件玩玩、品類又多,東看看西摸摸,放桌上、把玩都挺好的。也不用常買,久久見了好的買一件,長期累積下來也能自成一局,既好玩以後想賣也好賣。除了名家製作的雜項貴,其他文房品不難入手,喜歡文房雜項案頭小品的群眾基礎大,而且生生不息。收藏就是儲蓄,不但開心,長知識,通貨膨脹會給你帶來一筆小財富的!」

《CANS藝術新聞》

/12No.

近期報導

今日藝術書推薦

小時代的日常

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ju/175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