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镇,一个因桂花得名的乡镇行政地名。相传,当地有一株枝叶繁茂的桂花树,每到秋时花开,香溢十里,人们乐意坐在树下乘凉,逐步形成街市。清康熙初年建场时,以当地有株高大的桂花树,定名桂花场,并于此设汛署。
其实,桂花镇流传川西坝的,是当地的土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泡菜坛子。在彭州城里乡下,有人去桂花赶场,总要到早年的桂陶厂去看看,希望能买一个土陶特产——泡菜坛子。当时,属于计划经济时代,自然产量不多,往往需要开后门才能买到。老一辈人说,桂花的泡菜坛子泡出来的酸菜,不生花,特脆,尤其是泡的酸辣椒,微酸带着丝丝辣味,略带点甜味,要是用来下饭,少说也要多吃半碗饭!后来,桂陶厂不在了,民营的土陶厂多了,土陶的产品花样也多了,外销也多了,当地的陶工收入也增加了,桂陶的名声更响了。
其实,桂陶历史悠久,桂花土陶是桂花镇相传的汉族传统制陶工艺,已有多年的历史,明嘉靖二年,已有规模。土陶最早的烧制材料最早是木材,建国后改为煤炭。窑形最早是龙窑、格子窑,现创造了方窑、阶梯窑、倒烟窑。代表作品最早是祭祀用的三脚蟾、羊耳罐,生活用品盆、罐、缸等。其后发展为饰物盆、罐、缸、花瓶,如双龙瓶、镂空双龙瓶等。桂花镇以土陶、琉璃瓦著名,享有陶瓷之乡的美誉,年前后,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琉璃瓦、土陶制品户达39家,年产各式琉璃瓦多万件,产值万元,销售收入万元,利税多万元。现已形成以生产机制琉璃瓦、琉璃瓦装饰件、彩釉墙地砖以及陶制生活用品为主的陶瓷工业规模经济。
桂花镇位于彭州市西部偏北,汉代属于繁县地,唐初从九陇县、郫县、导江县各析一部分设崇宁县,桂花归入崇宁县,民国初年,为崇宁县北二区,24年为桂花联保。29年改桂花乡。建国后,年,全境分为桂花、仁和、利济、斑竹4个小乡,年土改复查时,恢复为桂花乡。年,名桂花人民公社。年归彭县,现辖丰乐、桂花两个社区和14个村。
石花村薄刀岭明代古道
村口桃花山
桂花镇沂水、石花等丘陵地带,为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地下武装“猎枪会”活动区域,至今留存革命遗迹,可供人们凭吊。土溪河畔长达十里的竹林所在的高峰村,曾被网友评为最有发展前景的乡村旅游村;石花村薄刀岭,至今留存着明代古道,村口桃花山,是近年来发展的乡村旅游地;三圣寺周边,是川西坝幸存的楠木林,加之与三国人物张松有着千缕万丝的联系,后人前往较多。
楠竹林
三圣寺
桂花镇,是连接绵阳彭州至都江堰的重要交通要道,素以历史文化悠久、生态环境优美誉称。桂花镇历史的厚重体现在它的历史悠久和浓重的人文。这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颇多,三国张松被誉为过目不忘的奇人,清代进士米锦所在的乌木沱,至今还有挖不完的乌木,翰林罗锦文留下的诗文脍炙人口。
高峰村
石花村
桂花镇美丽风光
文/王兴茂图/刘晓冀欣乐小青赵梓雅党文淋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