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们说审核四十史上最详细的设计类

基本情况:学校,产品设计专业,家具方向。

我是一个非常就纠结的人。很多时候考虑问题容易刨根问底。在准备aps的过程中当然更加耗时。很多时候一个小的细节我总是要花很多时间阅读相关知识来真正了解才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这导致我的aps准备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所以我在aps准备过程中收获了很多没有来得及在大学里认真学习的知识,这带给我前所未有的自信。

我是设计类学科。专业本身有很强的应用性。所以按照琛琛老师规划,将课程准备分成专业课和文化课两个部分。

先从专业课开始说起吧。

专业课也并不是和我想象中那么轻松。讲明白讲清楚我的专业课并不容易。逻辑性差是通病。作为一个设计师,能做到自圆其说并不容易。因为你总会想当然,你的逻辑总之会出现各种漏洞与不足。这时候最好给这个课程一个限定。比如从材料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实际项目的角度出发。给出课程本身的限定方便讲以后的故事。

一般来讲,我习惯于先展示出产品形态,然后简单介绍产品概念。然后分为灵感来源,草图,备选方案,终极方案,3d建模,制作过程。这几个角度去讲述。当然每个大的分类下都会有下一层级的分类系统。脑子里要有一张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一直引导。这是一个大的知识框架。按照怎样的顺序去讲。

对我而言,梳理产品的概念是最难的部分。我的作业都是一个一个的小作品。做方案时候可能并没有考虑很多,一个好看的形态甚至都可以成为出方案的理由。但是当你给别人讲述的时候。你要梳理,甚至先有产品形态再考虑灵感来源。这并不是要我们为了考试而编造。作为设计师就是有很多感性的因素感性的形态是先于语言先于概念生发的。但是为了理解的方便,讲述故事时候,我们甚至需要通过已有的作品挖掘出那些理性的东西。这有点像做设计批评。要清醒的要求设计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比如,当考官问你,这里为什么是圆的,你才能勇敢的回答,因为你的形态来源,要求的语言统一。而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好看。当然有些从实验入手,并没有明确目的明确灵感来源的作品也许更加难讲。你就要很细致的告诉考官,你做了哪几个重要实验,帮助你找到灵感来源哪些实验,又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比如材料配比,脱模剂选择等等。总之讲好前半部分的故事往往更难。琛琛老师很厉害的就在在于她能准确找出逻辑上的弱点,帮你纠正或者帮你想办法自圆其说,这里真的受教了。

下半部分主要关于设计过程和制作过程。设计过程要求每个方案是有备选方案的。经过怎样的思考选择了最终方案。要有比较,有优劣分析,最终结果才更加可信。制作过程,要求包含材料,工艺,工具等等要素。比如,为什么人造板,人造板种类,三种人造板的比较,价格,材质,密度,握钉力表现,最终权衡的选择。用哪种锯,锯片的运动,加工工件的运动,刀位的预设置等等。只有把每个大的问题分解,分解成非常具体的小问题,才能非常自信的说我的这门课是准备充分的。一开始我不太会讲的问题就在于,我不会拆解问题,把大的问题拆解成小的问题系统,这样就容易导致没什么话说。

当这些你都注意到了,剩下就是语言。语言包括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这是一个相对庞大的工程。我的经验是我会搜集一些专业名词库。比如木工工艺专业术语,皮具专业术语,模具制造术语等等。然后在这些术语库里挑选专业词汇翻译,来保证你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毕竟有道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些术语需要重点标注,重点记忆,反复背诵,形成肌肉记忆。回到审核过程,在抛出概念后,你还需要做出解释。比如,当你抛出材料利用率这个专业词汇后,你就要解释什么是材料利用率,提升材料利用率的优点等等,这样考官才能更细致的理解。

关于文化课。包括必修的美术史和设计史。以及选修课,器具史,心理学等等。中文梳理知识点是第一步。但是不仅仅是干巴巴的知识点,什么运动,什么特征,什么代表,什么技法。同样你需要知道这些美术风格流派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当然最好是能够把这些社会风貌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说清楚。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当然是越好。

中文梳理我没有选择课本。我去图书馆挑选不同版本的教材。准备一门课经常不止需要一本书。要知道美术史是有侧重的。有的书侧重社会文化背景,有的侧重作品分析。还有些外国人写的翻译本书籍,则更有批判性。我个人倾向于多本教材同时参考,方便透彻的理解。当然我开始准备aps比较早,那时候可能对于知识有种执念。不过后来准备中文是越来越快的,越来越能抓住重点。

等到了英文梳理,我喜欢直接找英文书籍,或者英文的维基百科来看。这样会比较迅速准确。尤其是早期,有许多英文表达不够准确,直接查阅英文资料可以帮助翻译。

美术史最重要就是列举具体时间段的风格流派特征。我习惯于总结几个抽象的词汇,给考官一个大概印象。然后具体解释,其在其他各个方面的表现。比如巴洛克风格,第一个特点为雄伟壮丽。家具上的表现为,体积大,喜乌木,装饰细节比例夸张,喜欢圆雕或高浮雕,喜欢镀金镶嵌等装饰手法,典型腿部样式列举,色彩方面善用强对比色等等。雕刻表现为…绘画表现为…第二个特点为…

当然有些课程涉及的不仅仅是典型特征,还有风格演化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受到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影响,作品的特征也在变化。琛琛老师一直强调,把社会背景带入作品做针对性的说明。比如青铜器的纹样经历平朴,繁密,再到清新的过程。原因是人们信仰的转移,从信仰鬼神巫术,再到信仰宗族礼法。具体表现在装饰手法,装饰风格上的则具体论述。

关于美术史的另一个角度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还是像之前说的,要学会拆解问题。剥离出一些要素来分析。例如绘画技法,色彩特点,主题题材等等。

总的来说,无论文化课还是专业课,我过了三遍,第一遍中文梳理。第二遍流水账翻译。第三遍挑出重点的逻辑结构,画成思维导图,方便记忆。最后等面试电话通知,我其实还有一部分的文化课没有梳理完。最后一周的时间,我才进入总复习背诵的阶段,面对厚厚的笔记资料,当时的逻辑分类结构会让记忆显得稍微从容一些。

祝大家在准备审核的过程中都不纠结,也祝大家能在这个审核过程收获得更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ys/13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