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巨型乌木根雕清明上河图横空出世

《澳门晚报》2月5日电(记者冰洁)近日,巨型乌木(红椿)根雕《清明上河图》横空出世,其恢弘的气势、美轮美奂的建筑与人物雕刻,尽显根雕技艺的精湛,引来无数惊叹与喝彩。

史上绝无仅有的根雕作品

此乌木(红椿)根雕《清明上河图》是由湖南根艺大师银小林带领国内顶尖雕刻艺术家斥巨资精心打造,整体采用镂雕、透雕、立体手法,历时多天完成,创造性的立体再现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北宋卞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整个作品呈现了近位人物、50多间亭台楼阁,大小船只无数,街市、城楼、码头、桥梁、郊野,无不纤毫毕现,堪称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根雕作品!

据悉,此次根雕作品《清明上河图》选用的是阴沉木(红椿),全长31米,直径近2米,重量近30吨,通体黝黑发亮,形似卧龙。作品所用原材料,是年在湖南邵阳发现后,由银小林团队挖掘、收购,并保存的阴沉木。支撑作品的底座钢架为坎红木大板,全长30米,整体作品高2.3米。

作者专注根雕艺术屡获大奖

银小林

巨型乌木根雕《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银小林先生。

银小林,湖南邵阳人士,年至今一直努力学习专研根雕艺术,近二十余年,始终专注于专研大型根雕艺术及作品,开创了“木德拾缘工作室”。创作中他博采众长,又勇于革新,构思匠心独具、风格自成一家,尤其擅长大型根雕的设计与制作,其作品或洒脱飘逸、或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带领的团队作品《长征》获得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精品奖”;其根雕代表作《清明上河图》、《红楼梦》、《一百单八将》、《三国》、《西游记》、《飞夺泸定桥》等作品,艺术理念推陈出新,工艺水平精湛考究,市场反响热烈,深受广大藏家和客户喜爱,其作品被多省博物馆收藏。特别是获得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创作工程“精品奖”作品《长征》,还获得团队金奖。

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巨型乌木根雕作品《清明上河图》是史上最大的乌木根雕,珍贵的乌木是远古原始森林硕果仅存的自然遗存。古代就有“家有乌木一方,胜过黄金万两”的说法,据专家鉴定,这件乌木根雕所采用的乌木已有数千年树龄,为保存完整的整根独木,长达31米、直径近2米,重30余吨,气势恢弘,价值不可估量。

从艺术价值来看,这件作品是由工艺根雕大师银小林等多位国内顶尖雕刻艺术家,采用镂雕、透雕、立体手法历时余天完成,创造性的立体再现了北宋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原作全貌及北宋卞京升平时期的繁荣景象。

从鉴赏价值来看,乌木质地坚硬细密,色泽丰富悦目、纹理鬼斧神工,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雕刻的《清明上河图》,共雕刻出多位人物、50多间亭台楼阁、大小船只无数,街市、城楼、码头、桥梁、郊野等情景,就连人物的面部表情都无不纤毫毕现,真实呈现了千年古都繁华全景,是一件极为罕见的艺术珍品,堪称中国史上绝无仅有的根雕作品。

从选材来源来看,这件作品也是非常具有神奇色彩,这根巨型乌木埋藏于湖南邵阳经千年而不腐,积聚了日月精华与天地灵气,更加彰显福泽深厚,更象征着吉祥福瑞。

从作品选题来看,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其上,绘有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此画还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这件《清明上河图》巨型乌木根雕作品,可谓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收藏价值于一身,为稀世难得一遇的国宝。

描绘北宋汴京的繁荣景象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借此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京郊外春光

郊外小溪旁的大路上一溜骆驼队,远远的从东北方向汴京城走来,五匹毛驴,正在前往拐弯处的桥上。小桥旁一只小舢板栓在树蔸上,几户农家小院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树丛中,几棵高树枝上有四个鸦雀窝,打麦场上有几个石碾子还闲置在那里,好一幅恬静的乡村图景。

从郊外向城内看去,右上面是一队接亲娶妻的队伍,徐徐地从北边拐过来,后面的新郎官骑着一匹枣红马,马后面是一位挑着新娘嫁妆的脚夫、马前一人抱着新娘的梳妆物品盒,轿子后面一挑夫挑着一担鱼肉,表示女方娘家祝福夫婿富贵有鱼(余)。

汴河场景

汴河是北宋时期,国家重要的漕运交通枢纽,商业交通要道,可以看到人口稠密,商船云集,人们有的在茶馆休息,有的在看相算命,有的在饭铺进餐。还有“王家纸马店”,是卖扫墓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桥头布遍刀剪摊、饮食摊和各种杂货摊。

码头的主航道中一条货船逆水而上,河道上游,一艘船上有8位橹工摇橹,一位舵手严密注视着前进方向的水情与船情。前面一艘客船正忙着靠岸,这儿是客运码头,客船上有20多人在紧张的工作,船顶的几位船工正在收帆放桅,有的船工正在接收从虹桥上抛下的缆绳,左弦上的水手用船蒿把船撑向码头,船头有2位水手一面把船向右撑,一面扭头注意码头,另一位船工手拿撑蒿右手向前挥动、指挥码头的船工接应。

城内街市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把一派商业都市的繁华景象绘色绘形地展现于人们的眼前。

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从《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几个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作品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作品虽然长达31米,却长而不冗,繁而不乱,严密紧凑,如一气呵成。所雕刻的景物,大至寂静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小到舟车里的人物,摊贩上的陈设货物,市招上的文字,丝毫不失。

内容丰富,描绘景致繁多

《清明上河图》内容丰富、描绘景致繁多。作品中雕刻有人物余人,遍及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各种驴、牛、骆驼等牲畜六十多匹;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约有亭台楼阁50多间;还有城楼、河港、桥梁,大小商船、货船无数。各色人物从事各种活动,不仅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令观者看罢,回味无穷。

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

《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作品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皆充分表现了雕刻者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根雕组织和控制能力。

大手笔与精细手笔相结合

《清明上河图》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十分细致入微的刻划每一位人物、道具,每个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态、各有情节;房屋、桥梁等建筑结构严谨,雕刻一笔不苟;车马船只面面俱到,谨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势。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钉铆方式,甚至结绳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叹为观止。

整幅根雕作品雕刻细致、浑然一体,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无不纤毫毕现。

根雕,作为我们中华名族不朽的雕刻艺术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将腐朽化为神奇,此次这件《清明上河图》根雕艺术品落座在广西桂林这片风水福地之上,可谓天地缘分。作为巨型乌木根雕《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方,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并且喜爱上这项中国传统艺术,为根雕艺术的传承、弘扬和发展尽到绵薄之力。

(原载年02月05日《澳门晚报》A3版)

来源:澳门晚报

监制:柯建刚

编辑:汤仕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ys/14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