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根雕传奇
刘照辉
当你沿省道线走进芦山,在县城入口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乌木根雕艺术城”。一栋栋古典端庄的庭宇错落有致,华彩绚丽。琳琅满目的根雕作品散发出千年文化气息,古色古香,珠光宝气,让人阅尽铅华,饱览流年,如入玉楼金殿。
据当地艺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国富讲,这些根雕最大的工艺特点是充分取形于乌木“瘦、透、漏、皱”自然特点,以“巧雕”为主的雕刻工艺技法。即利用原料自然的形状和色彩,独具匠心,因材施艺,遵行“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之天人合一创作原则,巧妙地利用根的自然形态,如枝、须、洞、节、疤、纹理、色泽、态势等,辅以加工修饰,尽量保留这些天然特点和神韵,做到巧藉天然,使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自然结合起来,不留明显痕迹,浑然一体,赋予作品较高的艺术欣赏和收藏价值。
听着唐大师的介绍,令人望而生敬,也令人望而生疑?唐大师看出了我们的好奇之问,他说:芦山乌木根雕艺术成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她源自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是的,当我们翻开《芦山县志》等浩繁的典籍文献时,有关芦山乌木根雕的源流便浮出水面,令人叹其生态之古朴、文脉之绵长。
据史志记载,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周山区西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三江浩淼,水天一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6%,拥有全国储量第一的香楠、水楠、金丝楠等名贵树种。在地质变迁、河流改道及地表活跃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下,造成大量名贵树木掩埋地下及河道内,并经数千年碳化和钙化形成了珍贵的乌木资源,为芦山乌木根雕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
芦山自公元前年设青衣县至今有多年历史。尤其是汉代的芦山,为汉王朝西南边防重镇,是蜀郡西部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芦山境内汉代文物极其丰富,被誉为“汉代文物之乡”。20世纪80年代,芦山出土的文物除上调当时的西康省博物馆外,县馆藏文物仍有近万件。
据县博物馆负责人讲,芦山县已出土并保护的汉代石刻众多,计有樊敏碑和阙、王晖石棺、石兽11具、杨君碑铭、石刻楼及石佣、石刻摇钱树、画像石墓门等。其中:汉代石兽数量超全国总量的一半。如此众多的石刻全出自芦山本土艺人,故郭沫若在《题王晖石棺》中赞道:“西蜀由来多名工,芦山僻邑竞尔雄。”
自东汉起,芦山的雕刻艺术不仅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创新,名工辈出。在没有电力和现代机具的年代,芦山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常对家庭用的石磨进行一年一次的洗磨。即依原磨齿形状和方位,将已磨平的磨齿凿磨如初。芦山的汉代樊敏碑、宋代黄庭坚《绿菜赞》石刻和元建白塔寺的壁画等等即用此法得以完整保存。自唐以来,芦山在修建大量的寺庙与桥梁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工巧匠,尤以雕刻为著。
新中国成立后,芦山县城四门的石拱桥及年毁掉的城内2座石牌坊,均是芦山石工自己设计建造的。进入新世纪后,芦山以传承石刻艺术演变而来的根雕艺人已具较大数量,仅“大自然乌木馆”一家就有木雕工人80多名。年全县从事雕刻设计制作人员约余人,其中,被授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有11人。
琢玉之功,薪火相传。新时代的芦山根雕艺人,其禀赋与才艺与先贤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位根雕业主告诉笔者,芦山各根雕厂家采购原材料,一般在本县范围内进行。购买乌木的业主只须看一下地表土颜色,即可判断地下是否藏有乌木,若断定有之,即用钢杵刺探其大小长短,然后再与物主在不见“庐山真面目”的情况下商议价格,此法谓之“赌木”。敢于“赌木”购料者,堪称根雕艺人之高手,这需要具备相当的艺术天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据悉,“赌木”购料已成芦山根雕厂家的一种时尚。听罢介绍,众人皆惊,拍案叫绝。
芦山现在的雕刻,无论是根雕,还是石雕,从切割原材料到雕刻打磨成工艺品、生活用品,在传承传统技艺要领的基础上,大多辅以机械,省力省时,效果更佳。笔者与几位好友在一根雕厂家,有幸目睹了根雕艺人的精彩演绎。在制作现场,一位年轻的根雕艺人面对一块木头疙瘩,时而凝目端详、时而雕刀轻旋,上下左右、随心饰弄。举手投足似翩跹漫舞,真是刀走龙蛇、出神入化。短短90分钟,一块看似不起眼的木头疙瘩,就幻化成一尊维妙维肖、生动传神、美伦美奂的艺术作品。展厅内,上百件根雕作品构成了一幅壮美的艺术画卷。“俏幺妹”与“三花脸”互动,眉眼中透出幽幽情丝;汉代瑞兽呲牙而啸,镇守千年古墓的威严丝毫不减;唐代仕女低眉倚坐,似嗔似怨……芦山儿女用心、用情、用灵巧的双手,演绎出“汉魂”神韵、激扬起汉代雄风。
业内人士这样总结:芦山根雕的突出特点就是充分利用树根的自然造型,发挥人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做成集实用、装饰、收藏价值于一体的特殊工艺产品。根据材料分类为:枯根、枯杆、枯枝、树榴等;根据应用分类为:家具、茶具、文具、字画、艺术品等;根据艺术表现形式可分为:形象作品、意象作品、抽象作品等;根据用途可分为:实用型、艺术型和旅游商品等。真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令人叹为观止!
目及所至,人们深深感悟到,芦山乌木根雕艺术倚仗的是上天赐予的珍稀宝藏,秉承的是祖辈先贤的才艺灵气。正所谓:天赋异禀,钟灵毓秀!
芦山乌木根雕与其他地区之根雕另有独特、奇妙之处。“独”在乌木原料、“特”在文化底蕴,“奇”在自然造型、“妙”在三分雕琢。独特、奇妙的芦山乌木根雕继辉煌的汉代石刻之后,再次吸引世人眼球,并呈超越前人之势,渐进发展为芦山新兴的“乌木根雕”文化产业。
年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莅临芦山考察论证认为,芦山县政府申请“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乡”称号过于谦逊,决定直接升格授予芦山“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称号。芦山喜出望外,快马加鞭,作出了建设“西部第一、中国一流,世界有影响力”的中国乌木根雕艺术城的重要决策。在“4·20”灾后重建中,投资近7亿元,建成了占地亩的根雕艺术殿堂。截至年,全县工商登记在册工艺美术品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共家,其中,根雕艺术城家。目前芦山已形成西南根雕制作和交易的第一市场。
自“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落地以来,众多名家聚集芦山,论道根艺;各地同行连袂芦山,竞技根艺;各级领导调研芦山,探究根艺;多路媒体聚焦芦山,揭秘根艺;百万之众游历芦山,赏玩根艺。根艺之都如坐春风,百花争艳。
天工开物,万壑涌流。芦山乌木根雕艺术产业堪称绿色发展之典范,具有强大的源泉和活力,已成为新时代芦山一颗璀璨明珠,熠熠生辉,光耀百业!
学无止境,艺无巅峰;枯木逢春,琢玉成器。芦山根雕艺人纷纷表示,芦山乌木根雕离“似与非似之间”之最高艺术境界尚有不小差距。他们将孜孜以求、含英咀华,以韦编三绝、千锤百炼之志铸就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辉煌殿堂!
从“汉代文物之乡”到“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这是一段穿越时空数千年的文明传承之旅。这一神奇旅程将生生不息、无限延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