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探秘第57期安居古城何以守望滨水

刘军连医术怎么样 https://m.39.net/disease/a_9393596.html

“安居古城,真好!

勒一潭儿,风水宝地啊,令人自豪。

你看——那巍巍群山、清风绕,

琼江、涪江浪滔滔......”

4月2日,随着一声声金钱板,《重庆探秘》带网友走进了千年古城铜梁安居。

谁说古城千篇一律?安居有古城特有的人文符号——青砖、木门、轩窗、檐角,更有无可替代的巴渝血脉。它地处琼、涪两江交汇处,成渝两地中轴线上,又有乌木溪会于城下。翰林文化、抗战文化、龙文化在此交融,多位原住民在历史古迹中铺展现代生活......

本期节目全平台观看量36万。

古城记忆

安居古城原名“赤水县”,始建于隋开皇八年(公元年),明成化十六年(公元年)更名为安居县。小小的傍河小镇曾是远近闻名的商贸重地,盐帮、酒帮、屠宰帮等行会林立。

至今,我们仍能看见城墙院落、宗祠行会、宫庙建筑林立于古城之中。“九宫十八庙”毫不吝啬地展示着古城的文化根脉。

始建于明代的王翰林院,是安居古城明清望族王氏故宅,如今仍保留着部分中堂和后院。当地文人没事的时候,喜欢在这里走走看看。安居自宋至明清,中举人者多达余人,清朝翰林就有4人,后来安居又走出许多文人学士,他们是小镇的骄傲,其故事也凝聚着安居人浓浓的文化情愫。

老街上的湖广会馆,左与妈祖庙共壁,右与齐安公所相连。大门有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衣苦谋食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一语道尽古城商人的酸甜苦辣与豁达胸怀。

长长的古街之中,民居与商铺为邻、酒楼与茶肆交错、祠堂与庙宇相连、会馆与学堂互望......古城记忆盛在城墙之中,历史在这里叠加、故事在这里流传。

古城生活

如果仅仅拥有历史与记忆,古城也许只能算得上一座巨大的博物馆。但安居,恰恰同时拥有过去与现在。至今,在这座年的古城的核心区内,仍然生活着多位原住民,他们的现代生活与历史古迹纵横交错,升腾出别样的人间烟火味。

安居古城文化研究会会长肖刚一直致力于古城文化的搜集与研究。“从宋代到清代,安居古城出过4名翰林、38名进士、87个举人,更有河南、福建、安徽巡抚等名垂青史......”“‘琵琶声声诉衷肠,泪湿罗裳透。’你晓得不,川剧《碧玉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安居。”肖刚热衷于将所有的安居故事讲给来人听,抑扬顿挫、滔滔不绝,分明一个天生的古城说书人。

铜梁龙闻名世界,而扎龙技艺出自安居。拥有30多年扎龙经验的李德瑜一直留在小镇,只为守住古城的特色手工艺。

在铜梁龙灯彩扎展示中心里,我们看到这位已经60多岁的老人。“这龙啊,造型最重要。”他一边整理龙头一边介绍,“铜梁龙很威武,嘴巴张得大大的,里面有珠子,你看,它有鹿子的角、虾子的眼睛、狮子的尾巴......”

“有华人的地方都要舞龙,我的作品也经常送到国外。”他说,只有了解了龙,你才真正了解安居。

在古城老街尽头的书场,金钱板传承人何代科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安居。长衫、竹板、四方桌、盖碗茶......小小书场宾客满座。何代科一个侧身,敲起竹板便唱出了开头那段金钱板的唱词。

如果你没有在古城里遇到任何文人与艺人,仅仅是在老街上走上一段,也会感受到古城浓烈的生活气息——打糍粑的妇女、卖粽子的老人、守着旧书店的老板会热情地招呼你;有孩子在屋门口写作业,有猫在梯砍上晒太阳......

目前,安居镇正紧扣“重现千年古城景韵,重塑滨水城市文明”定位,主抓文化旅游产业,全力以赴把安居打造成为滨水城市文明“守望者”,活态文化、滨水体验、文创夜市、服务配套四大街区正在布局之中。

相信随着规划的落实,这座千年古城将越发充满生机。

作者/来源:重庆日报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ys/194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