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古称箸,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是世界上以筷进食的地区。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那么筷子究竟是如何演变至今的呢?今天,小编带你追溯筷子的演变史。
筷子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多年。此外,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
先秦、汉代多竹木制箸、青铜箸
据史来看,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亦有青铜箸。考古家曾在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於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西汉出土箸较多,而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
隋唐多银箸且长度增长
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发现银箸36支,首粗圆,顶端齐平,足细圆,呈圆柱形,单重克,是罕见的粗重银箸。
在中国历史上,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有了更一步发展,所以金箸银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断出现。
以唐代出土的银箸来看,银箸为达宫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所宠爱,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最长者竟有33.1公分,可春秋两汉间出土的各种筷箸中,多在17一18公分之间,最长5l公分,乃木质,银为贵重金属,其价格仅次於金,当年铸造如此长的大量银箸,亦反应出唐代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宋代箸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根据现在材料看,没超过20公分以上者。
出土于江西一座南宋银器窖藏中,银箸长24厘米,直径0.8-0.4厘米,首部为六角形,其下有六道弦纹,作竹节状,再下面又是三道弦纹,足圆。
从宋、辽、金、元朝代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甚为单调。
鄱阳东湖出土2双北宋银箸,对传统的圆柱形作了革新,改圆形为六棱形,而四川闽中出土的南末铜箸,箸上也出现了纹饰,可以说从宋代起,箸不仅仅只注意它的实用性,进而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明代方首圆足箸
数千年来,华夏箸文化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是: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徵。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
在明代神宗朱翊钧的陵墓中有一双乌木镶金箸。此御箸也是首方足圆,不过四楞箸顶端镶有方金帽。经专家研究,方首圆足款式为明代箸的流行样式。
清代竹木筷镶银
清代的筷子,其特点为制作工艺精巧美观。而竹木筷镶银者特别多。如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所收藏清代箸,就有象牙镶银箸,湘妃竹镶银箸、乌木镶银箸、红木镶银箸等。这些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银套,还在帽顶镶有7—8公分银链,使两筷相系不离。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性,给人以美感:还有它的实用性,两筷配对,易於保管,不会因遗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清代箸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裏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所谓《三镶》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银环。不过到了清代末期,「中环」不再时兴,式样以环镶银链为多。
与您共同用心创造意境创新美食长按早期白癜风多久能治好白癜风初期能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