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径,其在学科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它的兴起虽源于近现代史研究,但它对古代史研究的影响也日益增长,从下文所荐的三本中外学者的著作可窥见一斑。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01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著),杜宪兵(译):《全球史是什么?》,中信出版集团年版
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Conrad)现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系教授,研究兴趣涉及全球史、殖民史、帝国史和思想史等多个领域。本书源于作者在年出版的德文著作《全球史导论》,其汉译由上海大学人文学院陈浩博士主笔,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后应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之邀,将上述著作中的两章用英文进行改写,同时大幅增加其他内容,遂成本书的英文原版,在年初付梓。
本书共分十章,除导论外,其余各章探讨了全球史的学术脉络、与其他研究取径的关联以及自身的独到之处、全球史中的空间和时间、“世界”和“全球”概念的建构和全球史的政治内涵。第二章“全球性思考简史”和第三章“百家争鸣”源自作者更早出版的《全球史导论》。
在笔者读来,《全球史是什么?》一书中最富洞见的当属最后三章。作者敏锐地捕捉到21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新格局对全球史研究的影响和冲击。在第八章“位置性与中心论取径”中,作者剖析了“欧洲中心论”的两种主要表征模式——认为欧洲推动了整个世界的现代化的欧洲原动力说和概念使用上的欧洲中心论。后者指历史学家即使在研究与欧洲无关的历史时,使用的诸多术语、概念和范式也带有以欧洲为中心的取向。
为突破“欧洲中心论”的藩篱,全球史研究者势必要确立一个新的民族国家或地域空间作为考察历史的视角,诸多新型中心论也应运而生。这类新型中心论往往使用关乎文明的话语来表述其新视角,代表学说有“非洲中心论”和“中国中心论”。前者力图展示非洲文明在道义与文化上都领先于欧洲,后者受中国大国崛起的国情推动,试图通过追溯历史以说明中国崛起的必然性。同时,“欧洲中心论”并未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在“9·11事件”之后,由于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间冲突的刺激,卷土重来,成为诸多中心论中的一种。
在第九章“世界的建构与全球史的概念”中,作者强调“世界”和“全球”这两个基本概念并非不言自明的天然范畴,而是研究者构建的结果。有的构建认为世界是扁平的,且把全球化等同于聚合;有的则把全球碎化成若干文明;还有的主张以“帝国”或“共同体”等概念来替代全球。
作者指出,通过描述世界的概念来建构世界是历史学家建构世界的一种最强有力的方式,这些概念包括贸易、移民、帝国、民族国家、宗教等等。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欧洲中心论”的产物。作为对该理论困境的回应,年世界银行通过决议资助本土知识体系研究,从此与本土范畴相关的研究蓬勃发展。“国学”在21世纪中国的强势回归就是力证。然而,回归原生传统的做法有把文化多样性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嫌疑。不仅如此,这类披着本土认识论外衣的替代性视角也与全球史的普世性取向和对话特征背道而驰。作者主张,历史研究者应该致力于发展诸如“早期现代性”这样的概念工具,使之既保有全球史的普世性,又能够展现不同历史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在最后一章“为谁而做?全球史的政治意涵”中,作者确认了全球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当下的全球化进程进行批判性评估。作者还提醒全球史研究者,不要过度推崇“互动”与“转移”,切忌盲目迷恋“流动性”,不应忽视现代社会的权力体系和等级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本著作的翻译质量实属上乘。译者文笔流畅,术语表达准确到位,体现了译者的全球史研究专长和扎实的中英文功底。02
吴晓群(著):MourningRitualsinArchaicClassicalGreeceandPre-QinChina,PalgravePivot,。
本书作者吴晓群教授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长期从事古希腊思想文化史和西方史学史的研究。本书是出自中国学者笔下的、用英文写就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作品。全书共分为六章,除去导言和结论外,主体部分的四章论及古希腊和先秦中国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两种文化中各自的哀悼仪式,以及哀悼者的行为举止和服饰装扮。古希腊的材料主要来自《荷马史诗》和希腊悲剧,先秦中国的论述则主要取材于《礼记》。
在上文所介绍的《全球史是什么?》一书中,作者康拉德在第三章中对比较研究的取径进行了评述,并指出比较史近年来也发生了全球转向。他认为,用比较方法来书写世界历史时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即挥之不去的“目的论”幽灵和“虚构的自主性”前提。二者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独特性或例外性叙事”。
吴晓群在其著作的导论中,开宗明义地阐述了三大原则:首先,比较研究不应带有价值判断,研究者在从事与本人所处文化相关的研究时,不能从捍卫本文化的立场出发。其次,比较研究的目的并非简单地辨识两种文明间的异同,而应当致力于探求两个古老民族间不同行为方式的源头以及它们为何在人类历史中踏上了不同道路。最后,比较研究应当建立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但个案分析必须结合它所处社会的广阔社会文化背景。上述第一条原则就对比较研究中的“目的论”打了一剂预防针。
作为结论,本书作者认为在古希腊和先秦中国,哀悼表达的虽然是个人情感,但哀悼仪式绝不是个人私事,而应当由合适的人群根据恰当的程序举行。在这两个古代社会中,哀悼仪式白癜风医院怎么走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郑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