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

“但愿未来的岁月中,所有的桥梁都坚固,所有的隧道都光明”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许多流传下来的优秀的传统乐器,今天我们来讲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拉弦乐器-二胡。

01

二胡的历史传承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二胡的发展历程。二胡,始于唐朝,最早的时候又称“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一种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即二根弦的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

二胡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记载嵇琴的文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宴荣山人池亭诗》:“竹引嵇琴人,花邀戴客过。”,宋朝学者陈旸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就已开始流传,而胡琴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

到了明清时期,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后来,由于地方戏唱腔风格需要,胡琴又逐渐分化,出现配合秦腔、豫剧需要的板胡,京剧、汉剧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坠子需要的坠胡(又名坠琴),广东粤剧需要的高胡,潮剧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说唱用的四胡,川剧用的盖板子,河南越调用的四弦,福建莆田戏用的枕头琴,侗戏用的牛腿琴,壮剧用的马骨琴,晋剧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乐器。

京胡

高胡

坠琴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所以,二胡实际上是这众多的弓弦乐器中的一种,它的得名远远晚于胡琴。所以说“二胡”始于唐朝是不准确的,应该说“胡琴”始于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二胡的构造。

02

二胡的基本构造

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这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琴皮

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发声的重要装置。一般是蟒皮,蛇皮是最低级的二胡琴皮。蛇皮鳞纹细密,纹路排列规则,并富有韧性,但质地较薄。

琴杆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些檀木(数量较少)、乌木或红木。

琴轴

琴轴共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绞内弦,下轴缚绞外弦。

琴弦

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

琴弓

琴弓(俗称弓子)由弓杆和弓毛构成,一把好弓首先要长而直;其次,弓毛以白色马尾毛为上品,且弓毛要多而齐,与鱼尾连接处捆扎要牢固;最后要注意弓杆的节应少而小,粗细适中。全长76~85厘米,弓杆是支撑弓毛的支架,长度2.4尺(80厘米),用江苇竹(又名幼竹)制作,两端烘烤出弯来,系上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马尾夹置于两弦之间,用以摩擦琴弦发音。

琴码

琴码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

琴托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

制音垫

琴码的下面,还须在琴弦与皮膜之间塞一小块用绒布或毡子做的制音垫,它能解决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旷音,使之集中、丰满,制音垫的薄厚、大小要适中,过厚则影响音量,过薄则不起作用。

今天我们对中国传统拉弦乐器二胡的基本了解就到这里了,那二胡名曲也有很多,比如《二泉映月》、《良宵》、《听松》、《赛马》、《葡萄熟了》、《战马奔腾》等,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战马奔腾》选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jj/174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