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全区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以只争朝夕的状态、背水一战的决心,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想办法、出实招、见成效,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
“新疆访惠聚”今日推出“五个”新作为展示第10期,看看我们的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哪些好点子、好做法?
“山羊”爬坡步步高记伊犁州民政局驻特克斯县喀拉托海镇也什克勒克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特克斯县喀拉托海镇也什克勒克村也称“山羊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是传统的牧业村。伊犁州民政局工作队驻村以来,结合村情实际,坚持“志智”双扶,转思想、强培训、促就业,想方设法拓宽增收渠道,用实际行动带领村民在脱贫致富路上越走越顺畅。
转变观念志气高扶贫先扶志。工作队创新工作方法,从以往单纯的“思想”动员向“政策”动员转变,引导村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勤劳致富的观念。
工作队与村“两委”建立了就业奖励激励机制,对外出就业意愿强烈、经济不太宽裕的村民给予交通补贴;对外出就业稳定,增收明显的村民给予现金奖励。
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3.7万元,大大提升了村民外出就业的积极性。
资料图
转移就业“待得下,稳得住”是关键。为解除外出务工人员后顾之忧,工作队与村“两委”通过入户走访、打电话等形式关怀外出就业村民的家庭,切实做好外出就业村民的服务和保障工作,让他们在外工作安心、家里放心、致富有信心。
工作队还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支持,为村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购买“大病医疗保险”等商业保险,防止因病致贫群众脱贫后返贫,巩固脱贫成果,也为脱贫群众吃下“定心丸”,坚定了脱贫信心。
通过政策宣讲、服务保障、激励奖励,村民的思想观念明显转变了,脱贫致富愿望更加强烈了,很多村民找到工作队表示想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
授之以渔技术高“一技在手,吃穿不愁。”这是第一书记、工作队长李志新常常鼓励村民的一句话。
技能是就业之本。工作队与村“两委”对全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掌握技能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并结合就业岗位需要制定培训方案,针对性开展培训。年以来,举办餐饮服务、特色烹饪、汽车维修、挖掘机驾驶、刺绣、缝纫等技能培训班22期,累计培训村民人次。
学员培训结业后,工作队主动帮助对接企业,先后帮助余名村民在县内外的宾馆酒店、餐饮店、汽车维修店和公司企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人均月收入0元左右。
为让更多富余劳动力通过就业创业实现增收,工作队设立了就业服务站,为外出务工村民提供就业咨询、业务办理、培训推介、小额贷款等就业和创业指导服务。就业服务站设立以来,累计服务村民0余人次,人通过就业服务站实现就业创业。
“工作队实实在在为我们服务,给我提供了3个岗位信息,我最后选择在一家理发店工作,现在干得很好,一个月能挣0多元。”村民阿依夏·吾曼开心地说。
今年初,当得知江苏南京有劳动力需求的信息后,村干部、工作队员一起帮群众算经济账,有序组织87名村民赴江苏省南京市务工,人均月收入元。
特色产业增收高“哒哒,哒哒……”推开村里金羊农民手工艺合作社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摆放的刺绣机,50名妇女飞针走线,忙着赶制工作队送来的订单。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工作队发现村里许多妇女因照顾老人和孩子,无法外出务工,增收困难。工作队与村“两委”讨论研究,决定通过发展哈萨克特色手工艺品带动村里妇女增收。
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起了刺绣合作社,邀请老师为村里50余名家庭妇女培训哈萨克传统手工刺绣、手工艺品制作技术。
资料图
“我参加了村里的刺绣培训班,学会了刺绣编织手法和技巧,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在合作社每年能收入2万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我现在已经是社长了,工作队带我跑订单,教我销售技巧,我现在的增收思路更广了!”合作社社长古丽努尔·特列巴勒德说。
今年3月份以来,工作队和村“两委”在指导村民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组织复工复产,帮助合作社签下了30个社会福利机构的订单,让绣娘们“宅”在家里,一个月还能“绣出”多元的收入。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将打造特色旅游村庄,继续拓宽增收渠道,让村民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劲头!”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志新信心满满地说。
谱好“脱贫曲”奏响增收赞歌记自治区科技厅驻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尊阿热勒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尊阿热勒村地处昆仑山脚下,是深度贫困村,人多地少、产业基础薄弱、就业渠道狭窄,脱贫难度大。自治区科技厅工作队驻村后,充分发挥派出单位优势,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业、盘活庭院经济、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拓宽村民脱贫增收渠道。
找准根子谱好“特色曲”乌尊阿热勒村地处偏远,主要以传统养殖业为主,由于养殖规模小,养殖水平低,本地羊繁殖率低,依靠传统养殖增收困难。经过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集体讨论、分析研判,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和农牧民发展意愿,决定引进多胎湖羊,改良本地羊品种,通过发展特色养殖业帮助村民增收。
“过去养本地羊,一胎能产一只羔,多的产两只羔,通过改良品种,现在一胎能产2-3只,我对养殖更有信心了。”村民玉荪·阿里木乐呵呵地说。
资料图
为提高村民养殖湖羊的水平,增加养殖收益,工作队依托派出单位组织养殖专家成立科技服务团,为村民制定饲料科学配方,传授科学喂养技术,缩短育肥期,提高出栏率,与养殖土羊相比,收益提高50%。
工作队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支持,联合墨玉县政府共同出资筹建了多胎湖羊繁育中心,有效解决了缺乏种羊问题。
目前,全村养殖湖羊的农户也由最初的15户42人,增加到28户78人,户均饲养25头,贫困户人均年增收元以上。
盘活院子谱好“资源曲”工作队在入户走访中发现,村民家的庭院面积较大,但是利用率低,便决定帮助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将房前屋后的“方寸之地”变成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的“创收之所”。
小庭院连着大民生。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入户宣讲等方式,引导村民按照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分离的原则,对庭院进行改造升级。
工作队和村“两委”组织工作队员、村干部、党员成立了志愿服务队,指导帮助村民改造庭院,村民在庭院种植区建起了小拱棚,种上了辣椒、西红柿等蔬菜,在养殖区修起了圈舍,养起了羊、鸡、鸽子等畜禽。
安居富民房色彩明亮、院子里干净整洁、菜地里硕果累累……村民玉荪·阿里木看着干净舒适的新家,算起了幸福账:“以前每个月买菜就要多元,现在,自己家种的菜都吃不完,还能拿到巴扎上卖,这一进一出,一年能多收入多元。”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下,全村已有户村民完成了庭院改造,实现“三区分离”,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还实现了增收。
找对路子谱好“就业曲”工作队和村“两委”充分利用周一升国旗、村民大会、入户走访等时机,教育引导村民转变“等靠要”思想,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驻村以来,工作队始终把村民就业问题放在心上,通过入户走访,详细摸排全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并建立台账。根据村民就业意愿,邀请技术人员到村里开展烹饪、建筑、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为村民就业创业打好基础。
资料图
此外,工作队还多渠道收集用人单位招工信息,主动与人社部门对接,多方联系就业岗位,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帮助村民稳定就业。
“我参加了村里组织的美容美发培训班,学好理发技术后,现在开了一家理发店,一个月收入多元,今年脱贫没问题。”贫困户图荪古丽·麦麦提阿力木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多方协作+劳务输出”的就业服务模式,主动为村民做好就业服务保障工作,帮助村民转移就业。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名村民顺利就业,涵盖家政服务、建筑工、厨师等职业,人均月收入元。
现在的乌尊阿热勒村的村民就业有路子,增收有渠道,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乌尊阿热勒村的蜕变中,工作队不摆花架子,干出真样子,为村民趟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
挂上脱贫“提速挡”驶入增收“快车道”记乌鲁木齐市税务局驻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东风村位于乌鲁木齐市西南海拔米的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农牧民收入来源主要靠养殖,收益低,增收困难。乌鲁木齐市税务局工作队驻村以来,引进养殖项目、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带领村民在增收“快车道”上不断前行。
短平快村民过上好日子要想脱贫,必须转变生产模式,推行短平快经济项目,在派出单位的支持下,工作队与村“两委”决定引进品种鸡养殖项目,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项目初期,工作队将多只鸡苗免费发放到有养殖意愿的92户农牧民手中,每户赠送50公斤鸡饲料,鼓励村民养鸡。为让养殖户少走弯路,工作队还协调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
为进一步拓宽增收门路,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又确定了“奶牛养殖”项目,在项目实施中,工作队与村“两委”多次到米泉、呼图壁、伊犁等地考察,先后投入50余万元采购96头新疆褐牛,并发放给贫困户。工作队还帮助贫困户家庭待出售的牛和鸡打广告,找销路。
资料图
“我们将在扩大养殖规模上持续发力,确保养殖项目助力村民稳步增收。”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叶爽说。今年3月,工作队协调资金万元统筹规划养殖区。
村民马奎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鼓励帮助下,与其他4名村民带头成立了“浩杰养殖合作社”。“凭借‘扶贫牛’我实现了增收,也有了一定的能力,希望通过合作社,能帮助更多人一起过上好日子。”马奎说。现在已有1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里目前有牛头,马80匹,羊只。
强技能村民学到真本领在东风村的“惠民理发店”里,村民沙依拉西·加合巴娴熟地操作着剃刀和梳子,不时端详顾客在镜中的发型效果,一缕缕碎发在沙沙声响中飘落。她怎么也没想到,凭借着一门手艺,自己成了村里人尽皆知的“Tony老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让村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创业,工作队和村“两委”结合村民就业意愿和技能需求,精准设置培训课程,并组织专业老师开展美容美发、民族刺绣、农家乐经营、科学养殖、烹饪等各类技能培训。
资料图
沙依拉西是东风村技能培训的受益者,此前,她是村里的贫困户,带孩子、围着锅灶做家务就是她的日常生活。年,沙依拉西得知村里有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班,便报名参加了。从此,沙依拉西的生活就从“头”开始了,她用勤劳的双手,让家里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顺利脱贫。
沙依拉西的致富故事激励着村里的其他贫困户,让他们相信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可以致富,东风村掀起了技能学习热,更多村民掌握了“一技之长”,端起了“金饭碗”。
年以来,工作队与村“两委”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1场,名村民通过培训获得了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人岗相适确保稳得住就业是民生之本。工作队和村“两委”对村里富余劳动力进行了调查摸底,结合每个人的就业意愿和所学技能,联系推荐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岗相适,确保就业村民稳得住、能挣钱。
贫困户再恩哈不力·加合甫一直仅靠打零工和妻子放牧维持生活,工作队与乡里一家企业对接,帮他争取到一个管道维修工的岗位,每月有0元固定收入,有效缓解了他们家生活上的困难。
村民张志伟是村里的“首富”,多年来一直从事电影拍摄工作,从跑龙套的场记干到了制片主任。工作队与张志伟联系对接,推荐村里能干的年轻人进入剧组做场务,协助处理影视拍摄时的日常杂务。
村民卡哈尔·胡沙英曾经是村里的贫困户,现在他定期去跑片场,每年的收入超过5万元,他说:“出去眼界变宽了,学的多了,也有了目标,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当个现场制片,成为一名电影人。”
截至目前,东风村已有20余名年轻人成为专职场务,先后参与了《库尔班大叔》《先遣连》《阿里阿里》等影片拍摄。
年以来,东风村公益性岗位就业29人,外出就业70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今后,我们将推动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村民就业上持续用力,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叶爽说。
脱贫组合拳打出增收合力记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阿图什市住建局驻阿图什市松他克乡买谢提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我在工作队举办的技能培训班里学会了打馕,每月收入多元。”“多亏了工作队的帮助,我在村里开了一家凉粉店,生意很火。”……茶余饭后,村民们谈论着工作队帮助他们脱贫增收的故事。
驻村以来,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哈密职业技术学院、阿图什市住建局驻阿图什市松他克乡买谢提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在劳动力转移就业上下足功夫,为村民脱贫出实招、见实效,助力村民脱贫增收。
志智双扶强动力买谢提村毗邻市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不少村民赋闲在家,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增收无门。针对村情实际,工作队多次与村“两委”商量,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扶志强智促就业的增收思路。
工作队与村“两委”坚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利用农牧民夜校、周一升国旗等时机,邀请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用身边人讲身边事的方式,逐步转变村民思想观念。
“过去全家人靠养殖、种地生活,不知道除了这些自己还能干啥,听了村里致富带头人的故事,我心里非常激动,我要学好打馕技术,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致富。”贫困户肉孜买买提·买买提明说。
资料图
打铁要趁热。看到村民的就业意愿越来越强烈,工作队根据村民个人特长和意愿,科学制定培训计划,请来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土”专家,采取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的方式,开展缝纫、理发、烹饪、电焊等技术培训30余场次,确保村民学得好、学得会。
“我学会打馕技术后,工作队就帮我在村里的打馕合作社里找了一份工作,一个月收入元。”肉孜买买提开心地说。
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导下,村民就业创业的热情高涨,名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移就业增活力部分村民虽然掌握了就业技能,但家中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就业。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积极与乡里的合作社、乡村车间、小微产业园对接,为村民牵线搭桥,帮助4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
村民苏普热·阿不都热西提由于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就业,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成了村里刺绣厂的一名绣工,平均月收入0元,顾家增收两不误。“工作队根据我家的情况,让我拿计件工资,既能照顾家里,还能挣钱,我一定要好好干,争取早日脱贫致富!”苏普热感激地说。
资料图
为进一步帮助贫困村民就业,工作队和村“两委”按照“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思路,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15名贫困村民被聘为生态护林员、3名被聘为环卫工。
针对能外出、想外出就业的村民,工作队积极与市人社局、乡扶贫办对接,及时了解就业信息,结合村民就业意愿和单位用工需求为村民推荐合适的就业岗位,组织引导村民到乌鲁木齐、昌吉、浙江等地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年以来,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导帮助下,80余名村民或外出就业,或就地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元左右。
扶持创业有潜力买谢提村距离市区仅1.7公里,不少村民有做生意的想法,由于缺少启动资金,创业的热情逐渐消退。
工作队和村“两委”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逐家逐户登记创业意愿、困难诉求,建立帮扶台账,组织工作队员、村干部成立创业指导小分队,帮助村民申请小额贷款、协调经营场地、办理营业执照,鼓励引导有发展个体经营意愿的村民走出家门自主创业。
“工作队帮我开起了电动车销售店,月均收入元左右,下一步我打算把店的规模再扩大一些,多进一些畅销的电动车。”村民迪力夏提·阿吉说:“我家里人口多、负担重,工作队知道我以前学过电动车维修技术,帮我协调场地,圆了我的‘创业梦’。”
村民克热木江·艾尔肯在村里摆了一个凉粉摊,月收入0余元;努尔艾力·吐尔逊在市区开了一家日用品专卖店,每天客流量有80多人;海如拉·胡达白尔地开了一家饭馆,月收入近万元,为村里8名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带着大家一同增收致富……
如今的买谢提村,从事餐饮服务、小商品买卖的个体经营户人,人均年增收2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技术培训和转移就业上下功夫,引进一批乡村车间、小微产业园,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创业,稳定增收。”第一书记党振嘉说。
昔日贫困村今朝“气象”新记自治区气象局驻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兰干买里斯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工作
走进伽师县克孜勒苏乡兰干买里斯村,培训班里村民学习热情高涨、巴扎店铺里人头攒动、加工厂里复工生产热火朝天……自治区气象局工作队驻村以来,坚持“授人以渔”与“雪中送炭”相结合,以培训技能、外出就业和本村就业为抓手,推动脱贫出实招、助力增收见实效。
学技能脱贫有“本钱”驻村后,工作队发现对广大贫困户来说,比起田间播种,脱贫致富的希望种子更要在心里播撒。工作队先从扶志入手,采取入户谈心、扶贫政策宣传、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引导村民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艾尼瓦尔·吾甫尔夫妻俩是村里出了名的游手好闲贫困户,经工作队教育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差距,转变思想后,凭借勤奋努力,艾尼瓦尔在巴扎上经营一家五金店,妻子也找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一家人的月收入元。
“以前就等着国家发低保,通过工作队的帮扶教育,我明白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双手才能过上好日子,现在我们家盖了新房,买了家电,以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艾尼瓦尔说。
资料图
一技在手,致富不愁。工作队根据村民需求,量身制定了农牧民技能培训方案,邀请县、乡技术人员针对不同人群先后开展了砖瓦工、农机、家畜养殖、庭院种植等实用技能培训。
“通过参加村里的技能培训,我在村里的便民巴扎上开了餐饮摊,现在月收入在0元左右,我们全家太高兴了。”村民卡热·热合曼说。
走出去脱贫有门路村民观念保守,不愿外出务工是制约增收的主要原因。驻村以来,工作队把转移就业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举措,千方百计提升村民就业技能,鼓励村民外出就业。
工作队和村“两委”对村里富余劳动力的家庭情况、个人特长、就业意愿等情况登记造册,明确每名村民的就业方向,主动与县人力资源市场、工业园区管委会对接沟通,接洽多个工厂,为村民推荐合适就业岗位。
村民买买江·库尔班的妻子体弱多病,家里生活困难。工作队帮助买买江在重庆一家餐馆找到了一份大厨的工作,月工资元。前几天,买买江的妻子高兴地来到村委会,找到工作队高兴地说:“我老公在重庆一切都好,每月给我和孩子们寄来元,家里刚买了新家具,房子也粉刷了,感谢工作队,欢迎你们来家里做客!”
工作队建立了外出务工人员联系机制,每周与外出就业的村民视频通话,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同时,工作队还组建了志愿服务队,定期到外出就业村民家里走访慰问,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确保外出就业村民能够安下心、稳得住。
驻村以来,工作队帮助名村民外出就业,人均月收入0余元。
家门口就业脱贫有保障为帮助无法外出的村民就业增收,工作队多方协调,引进一家纺织辅料加工厂在本村落地,为35人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加工厂实行计件制,用工灵活,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梦想。
村民努尔曼姑丽·卡吾力因为要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就业,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成了加工厂的一名工人。“我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然后就去加工厂上班,既能照顾孩子,一个月还能挣元,非常感谢工作队。”努尔曼姑丽对工作队赞不绝口。
工作队积极争取派出单位支持,投入20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的便民巴扎,店铺低价出租,为想创业的村民提供便利条件。
资料图
现在,35名村民在纺织辅料加工厂长期工作,便民巴扎吸纳43名村民创业,村里的烤包子店、便民小超市、烧烤店等陆续开张,白天晚上都热闹非凡。
截至目前,名村民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实现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0元。
“今后,我们将在转移就业、扶持创业上持续用力,想方设法利用一切资源,不仅让村民有稳定收入,还要有更多致富门路。”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黄镇坚定地说。
编辑:茹利涛、妥文治
责任编辑:张雪峰、纪晓贞
审核:王新峰
推荐阅读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开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疆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时代文明新村:这是一个你熟悉又陌生的地方(9)觉得好看,就点在看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