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沁源middot沁源连载

告别白癜风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778272.html

新春巨献

谨以此书献给—全体沁源英雄军民!

《沁源》引言

年深秋,太岳山麓,沁水河畔,秋风萧瑟、天寒地冻,疯狂的日寇开始了为期两年半之久的常驻清剿、烧杀抢掠、围困封锁。沁源军民用生与死、血与火、爱与恨、情与泪谱写了誓死抗争、宁死不降的壮阔华章。两年半,多个日日夜夜,沁源军民奋勇抗争,“万人向山而奔”的壮举,“没有人民的世界”的战略,使“沁源围困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战例。《解放日报》发表了社论《向沁源军民致敬》,指出”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革命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的模范典型之一”。沁源被毛主席赞誉为“英雄的沁源,英雄的人民”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先烈最好的致敬,就是赓续他们的精神。值此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之际,让我们走进作家蒋殊的《沁源》,共同铭记属于英雄沁源的红色烙印,秉持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县,让红色星火,代代相传。

作者蒋殊倾情荐语

朗诵:武沁云后花园的火沁源中峪乡人骄傲地说,两年半围困期间,乌木村就是沁源的后花园。其实今天走进,它依然是一座花园,天然的、无遮无挡的大花园,敞开在乌木沟中。乌木村,距离沁源县城不足30公里,是一条有着五万亩林子的深沟,大沟。乌木沟中有林有水更有肥沃的土壤,是百姓的生存之本,更是百姓的保护伞。早年,有百姓陆续从山东、河北等地避难过来,乌木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又以肥沃的土壤滋养了他们。年秋后,沁源本土人拖家带口来到乌木沟。曾经的轮战队员刘增胜老人说,日军进驻县城后,百姓最初的躲藏都很幼稚。因为隐藏不到位,死伤很多,有的全家被杀绝。多次教训告诉人们,不往深山里躲不行,不舍得放弃家园更不行。于是,集体大转移开始后,城乌镇公所干部们亲自带领当地户共两千多人,一路出发进入乌木沟。冷清的一条沟里,忽然乌泱泱来了大队人。或借住,或掏个简易的窑洞,他们把动荡中一颗不安的心,交付于这美好而安宁的后花园中。天寒地冻的三九寒天来了,食物吃光了,家还是被敌人占领着。村长任保拴站出来了,他动员村民发扬乌木沟精神,借粮,借房给无家可归的百姓,坚决不能在沟内冻死饿死一个难民。本就受过颠沛流离苦的乌木沟村民深明大义,深知难民艰辛。9个自然村五十多个小庄二百多户人家,家家伸出援手,很快筹出一百多石粮食给难民。天气寒冷,村民又想方设法把房子腾出来,不够住就直接拉上炕,认识的不认识的挤住在一起。有的人家,连牛羊圈等都腾出来。那年冬天最冷的两个月,城关难民就在乌木沟的温暖中度过。如果一直这样温暖下去,哪怕拥挤,哪怕偶遇冷风,都是多年以后最抹不掉的温情。可是,温暖着,温暖着,火就来了。本该热烈温暖的火啊,却寒光闪闪,来势汹汹。年夏末,中峪乡护林员张江开着护林用的皮卡,带我们穿过长长的乌木村,向曹家沟迈进。从乡政府到曹家沟,大概七八公里,然而走得无比艰辛。已经没了路,已经不是路。是林。一路上,树木葱郁,鸟儿声声,天然的氧吧,处处散发着花园的风情。一棵老槐树出现在眼前。带路的乡人说,槐树有年历史了。这是一棵奇特的树,根部竟然横生出一根与主干几乎同粗的枝干。一竖一横,以90度直角的形状,向着各自的方向延伸。这便是曹家沟。古槐,一定是最初来此安居的人植下的。对于沟里的所有故事,它便是见证者。从槐下望上去,一圈简陋的铁丝网围着一处残垣。乌木村负责人说,那就是当年惨案发生的地方,曾是一个四合院。残垣就是几处坍塌的石墙,无一丝院的痕迹。与村庄所有坍塌的院落一样,只能靠想象还原曾经有过的生命痕迹。可是,这个院子与普通院子不同,它吞噬过一百多条生命。那一百多条生命里,包括它的主人。熊熊火焰,毫无征兆升腾在脑海里。一张张扭曲的、痛苦的、无助的面孔,就在给过几代人温暖的房屋中耗尽最后一丝气力,变成灰烬。我们到的这天是农历七月十五,当地百姓都到山里上坟。从烧死人的院子下来不远,转角处是一棵较为粗壮的榆树,也用围栏围起来,才知道下面埋葬着当年一百多名百姓的骨灰。当地人将这里称为乱葬坟。是的,没有任何仪式,没有亲人送行,只是匆匆地、草草地,将一堆呻吟的骨灰埋进黄土中。一截榆树枝条插入,陪他们长眠。一截枝条,不辱使命,在烽火中呼吸,努力吸取养分,倔强地生根、发芽,再次成长为一棵真正的榆树。77年岁月中,它不离不弃,在疼痛中坚守初心,一天天守护着这些委屈而去的生命。于这一百多条生命而言,它是唯一的亲人。乱葬坟的旁边,有几处新坟,新的旧的墓碑上,都是胡姓。村支书说是一家姓胡的几辈人,与乱葬坟内的死者无关。墓碑前,水果点心都还新鲜。突然,村支书高兴起来:“走,我们去找一个人。”果然,年出生的胡孝亲正准备离开村里。这天,他专程从县城回来上坟,是胡姓墓碑前那些水果点心的主人。今天,胡孝亲成为当年这起事件少有的了解人。因为,烧死人的四合院正是他的姥姥家,小时候,他还在这里住过十几年。那时候,墙壁上还隐约留有人的印痕。他想想说,那都是一个个肉身被燃烧后渗出的油印。大人这么告诉时,他一度很恐惧,不知道活活的人被烧死是什么滋味。他那代人有了记忆后尽管国家已经安定,可大人们的话题里依然离不开战争。何况,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有伤痕累累的记忆。抹不去。内心常常恐惧。当年,林大沟深的曹家沟躲藏了数不清的百姓,敌人几次扫荡,都没有造成大伤亡。然而年2月8日(农历腊月廿七),沟里有百姓的消息又被人告密。敌人再次出动,沿沟地毯式搜寻,将没有跑脱的多名大多为妇儿老弱的百姓从沟里各个缝隙抓出来,赶到这个四合院。胡孝亲说房子是土木结构,一间大概十几平方米。一群人被逼进正房。乌木村人翟秀娥记得,当时日军一个班十几个人,将人抓到这里后,先在门口烧火做饭。彼时,被抓的百姓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危险到底有多大。或者,会像往常一样盘问他们些什么,也或许会念及他们是普通妇孺而放过他们。日本人喂饱肚子,开始盘问。他们想知道的信息,百姓有些知道,有些不知道,但什么也没有说。百姓的沉默与倔强点燃了鬼子的怒火,他们将院中的玉米秆搬过来堵在门口,要释放真正的火。一看要点火,胡孝亲的姥姥急了,一来舍不得房子,二来被抓来的有很多小脚女人和孩子,觉得都是些无辜的人,不如放他们一码。老人家一定以为,这是自家的地盘,说几句话,总该有些分量吧?敌人或许也给过她面子,几次把她推开。她不死心,继续。终于,敌人抽刀将她捅死。她未合眼,火焰即已燃起。庇护了无数沁源百姓的曹家沟,那一天火光冲天。一声声惨烈的喊叫,回荡在大山里。那一刻,老槐树是惊得阴风阵阵,还是沉默不语?曹家,可是当年进驻沟内的第一户人家?这天开始,被一场罪恶的大火烧灭。曹家沟,从此成为烧人沟。具体烧死多少人,哪些人,没有详细记录。然而总有一些名字,留在人们心里。沁河镇城北村胡乃斌曾回忆,烧死的有同村张如才一家三四口,徐劳头一家两口,阴水成一家三四口,胡庙章及11岁的孙子;同村阴慎如补充,还有马成花、阴长锁及5岁女儿阴三女,3岁女儿阴四女,10岁的阴娥子;同村张斌说,还有阴二旦及母亲、兄弟、妹妹一家。沁河镇朴则村郭朴儿说,那一天日军扫荡,许多村民慌不择路逃往中峪,跑向后花园曹家沟,没想到却跑进火海。他知道被烧死的有胡计生、胡娄、胡新年和妻子及9岁儿子胡之贵、郭二保、胡如英。李元镇新庄村王三儿证实,那一天,铺上村的王喜年、王四年、郭友同邻居数十人,躲到冯家坡沟避难,被搜出,郭友被当场打死。其他人被带到曹家沟,汇入从别处带来的一百多名男女中。最终,都燃成灰。折几枝柳条,采几朵野菊,放在榆树下,给这些有名的无名的魂灵,也祝这棵榆树长青。

作者简介:

蒋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冶金作协副主席,太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迄今为止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文艺报》《小说选刊》《中国作家》《上海文学》《北京文学》《中华文学选刊》等国内大型文学刊物发表作品若干。著有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神灵的聚会》《百年长川》《重回》《再回》《沁源》。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阳光下的蜀葵》《重回》分别进入、年全国农家书屋。有作品分别收入中国散文、随笔年选及散文年度排行榜;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年苏教版高中读本。朗诵者简介:武沁云,沁源县王和镇大栅村人。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会员,沁源县朗诵艺术协会副主席。沁源县职业中学教师。

监审:程庆莲

特别策划:岳晓霞

后期制作:韩毅

责任编辑:师媛

播讲:沁源县朗诵艺术协会

以真诚的声音讲述沁源真实的故事!

每日同一时间感恩您的聆听,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ys/15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