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25518.html
沈国强
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
在上一期内容中,我谈到:尽管传统非遗手工艺似乎渐渐淡出了当代人们的生活视野,但是其在当前的传承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且有着重要的意义(参阅《沈国强:非遗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意义》)。那么关于传承和发展,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
从一名设计师的角度,我认为手工艺需要现代设计的介入,需要跨界融合,需要与当代技术手段适度结合,更重要的是需要从自身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非遗中的手工技艺部分,是当代艺术和设计行业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核心竞争力。
时尚设计的介入
近年来,不少国际品牌都在自己的设计中融入传统元素,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GUCCI中国风服装
例如奢侈品牌GUCCI设计的中国风特色服装,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上图左边的服装采用的大牡丹花纹饰是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传统纹样。在我们眼中这种纹样较为老旧,但是GUCCI通过现代设计进行融合创新,给了我们全新的视觉效果。
GUCCI中国风服装
上图中的凤凰纹饰在中国也属于传统纹样,但通过创新设计以后,这样的服饰却成为新时代审美浪潮中的主流风尚,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元素是永远也不会被淘汰的。
运用中国传统刺绣手法的GUCCI包包设计
在GUCCI的许多包包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刺绣手法,装饰方式、纹样图案也都是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设计元素,左边的这款提包运用了典型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装饰手法。这些包包上的图案样式我们甚至能够在那个年代的搪瓷杯、搪瓷脸盆、枕头套等物件上见到。
我们认为过时的元素,通过创新设计,依旧能够散发出新潮时尚的特色。当然,时尚美和经典美是属于两个概念,所谓经典美是通过长时间的考验与积淀后,人们依旧认为是美的东西,但它不一定是时尚的。所谓时尚则是在某一个短暂时期的一个视觉上的调味品,就像咸味吃多了,淡的东西就会让人有新鲜感。如果时尚的东西经过时间的考验,仍然具有生命力,那么时尚美也可演变为经典美。
威廉亨利公司产品的中国元素(左)和非遗项目粤绣在手提包上的运用(右)
左图是威廉亨利公司设计的小刀,从图中我们能看出小刀上的图案运用切割手法表现中国龙的造型元素。右图是非遗项目“粤绣”的传承人制作的包,传统手工艺术与时尚用品结合后,产品拥有了新的生命力,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传承非遗传统手工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图像方式进行保存、研究,也可以通过造型的方式将其延续。但是,唯有当它变成一个活化的东西,变成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变成人们有使用欲望的东西,它的传承才是活态的,它也才有真正生存的可能。
跨界融合
我拜访过很多的手工艺人,他们中有一些发展得很好,但也有很多人找不到出路。这些手工艺人传承了传统的东西,但传承之后又该怎么发展?我认为“跨界融合”是一个思路。
所谓跨界就是从某一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属性的运作,主体不变,事物属性归类变化。跨界的本质则是整合,融合,是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一特性与其它表面上不相干的资源进行随机的搭配应用。在我们现代设计思维中提出过一种创造方式,即将两种不同功能的物体进行组合,使它成为一种新的东西,瑞士军刀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依据当代审美意识和生活需求方式,来进行非遗手工艺的跨界融合创新设计,从而为当代生活注入具有传统审美和工艺特征的创新用品。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将手工艺的特性做到最大程度的保留,让现代用品能够具有传统的审美工艺特征。
中国十七世纪的外销瓷体现了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征
上图中的两个盘子,左边这个藏于德国柏林东亚博物馆,右边这个藏于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两件作品都是十七世纪,即康熙年间销售至欧洲的外销瓷。
当时,销售至国外的瓷器会根据当地的生活和审美需要,进行一些改变。如右图瓷盘中间的纹样参考了西方铜版画上的纹样,显然是当时中西融合的一件作品。发生这种变化可能是国外定制瓷器时提出来的要求,也可能是中国的陶瓷作坊考虑到外国人的审美习惯和喜好而进行的调整。
年,瓷器配方被德国Meissen研制成功
年,瓷器配方被德国的Meissen研制成功,从此欧洲人也能够自己生产瓷器。他们不仅破解了我们的一些特殊的技术,还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自己的产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累斯顿花边”。
为什么叫德累斯顿花边呢?因为这种陶瓷的装饰手法,是在德国的德累斯顿这座城市开始出现的。发明者将真正的蕾丝浸泡在陶瓷泥浆中,然后再将浸泡过的蕾丝手工粘至瓷偶胎体上,经过高温烧制后,蕾丝原本的纤维材质烧化,留下了瓷质的仿真蕾丝。
蕾丝瓷偶,现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这些瓷偶的身体部分都是通过模具加工而成的,但装饰性的小花朵以及蕾丝完全是靠手工粘上去,因此,每一件瓷偶都有手工的痕迹,从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
瓷器虽然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但由于中西方的生活方式的差异,在掌握制瓷技术后,欧洲人会根据自身的使用习惯,对瓷器的基本造型和使用方式进行融合创新。
英国瓷器(-)
例如上图中的咖啡杯,无论是从功能上,还是从造型、纹样上都与中国传统瓷器有一定的差异。相较而言,欧洲人更喜欢颜色鲜艳的物品,因此,他们的瓷器融合了更多的欧洲人自身的审美习惯,并且依据不同的使用方式设计出了新的产品。
陶瓷刀则是通过对制瓷技术进行改变,让物体的性质发生变化,使原本不具备某方面功能的材料,具备了新的功能。
日本研发的陶瓷刀
陶瓷刀的意义在于,它的出现让瓷器从原先传统的日用器皿转向了实用工具的领域,这也是一种跨界——跨越的是行业的界线。
还有许多跨界融合的案例,例如现代生活中已经比较常见的陶瓷灯罩,其出现的条件在于随着现代加工技术的提升,陶泥愈加均匀细腻,能够做出极薄的胎体,同时,在现代烧制技术下也较容易烧制成功。
陶瓷灯罩的诞生基于技术的进步
因此,由于烧制陶瓷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完全能够合理运用材料与技术进行跨界融合,陶瓷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呈现方式。
与当代技术的适度结合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科学主要是和未知的领域打交道,其进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难以预料的;技术是在相对成熟的领域内工作,可以做比较准确的规划。
当前,现代技术在工艺品的制作中的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手工艺与现代工艺美术其实还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个差别主要在于手工艺强调的是以手工为主,那么技术在里面起到多少作用?我们就要把控好中间的度。
如今雕刻机在工艺品制作中被普遍运用
技术是手段。这里指的技术特指现代加工手段,它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手工艺的发展,也会削弱手工制品中独有的情感元素。现代加工手段在提高制作效率的同时,将机械、单一的痕迹留在制品上。唯有解决好技术与手工之间的关系,才能起到促进非遗传统手工艺发展的作用。
我曾经在福建的一家家具公司参观,这家公司规模非常大,生产以红木、乌木、紫檀为主的家具。当制作家具需要雕刻纹样时,工人都是借助电脑精雕,雕刻完以后再进行手工打磨。这些机器雕刻的纹样千篇一律,制作出来的产品缺少情感元素。
雕刻机制作的产品缺少情感元素
显然,雕刻机制作出来的产品称不上是艺术品,它们与我们想要寻找的独特且具有情感元素的物品相差甚远。现在市场上大量充斥着这样的产品,很大的原因在于人工雕刻成本过高,因而工厂宁愿选择雕刻机来完成雕刻工作。
现代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升,加工处理的工具也在不断发展。我认为当代科技与传统手工技艺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更好、更适度的融合,才能让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
向更深度探索
除了时尚设计、跨界融合和新技术运用,手工艺的发展还需要从自身,从更深层次进行探索。
怎样算是更深层次的探索呢?也就是说我们要将物品的品质朝更高的方向提升,既然成本的高昂注定了手工艺品不是寻常的物品,那么就索性让它更加“高端”一些。接下来我结合一家宣纸厂的宣纸制作过程来进行讲解,具体分析一下哪些环节还可以提升。
用石灰处理青檀皮
这家宣纸厂使用青檀皮作为制作宣纸的原材料。图中可以看到,工人们正在用石灰处理青檀皮。当前许多造纸厂是用碱液处理青檀皮,制成的纸张容易老化、变黄。用石灰处理青檀皮是相对好一些的办法,但最好的方法是用草木灰来处理,这也是最古老的处理方法,对纤维的损害是最小的。
用碱液处理青檀皮是成本最低的做法,但是制作出来的纸张无法应用在有更高需求的地方。例如国家博物馆的古画修复,如果用了碱水纸张,不仅维持年限较低,而且还会对古画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要想做到我们所说的“深度”,首先在一开始这个材料处理环节就要把握好。造纸厂可以回归传统古法的造纸方式,利用草木灰处理青檀皮。
剔除檀皮中的杂质
处理好檀皮之后,工人们要剔除檀皮中的杂质。由于在纸张制作过程当中,杂质剔除得仔细与否直接关系到纸张的质量,因此要制定专门的质量把控机制,去不断完善造纸过程。
抄纸
在抄纸的现场,看到抄纸池是用混凝土制作的。混凝土相对来说比较不容易清洁,在这样的抄纸池内打浆很容易混入杂质。针对这个问题,厂家修建了不锈钢抄纸池,但现场发现,不锈钢抄纸池的焊接处因焊条的问题很容易出现铁锈,还是会对纸张的品质造成伤害。
因此,要想让纸张的品质得到更近一步的提高,抄纸池的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不断推敲、完善。
烘纸
抄纸之后则进入压干、烘纸阶段。在古代,烘干的纸张还不是最后的成品,制好的纸张在进入使用者手中之前,还有一道后期加工过程:用砑石将其磨平,如今的造纸过程省去了这道工序。
当前大多数宣纸厂都使用了铁板来烘纸,铁的锈蚀问题对纸张的品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是否可将铁板换成不锈钢板而杜绝铁锈问题呢?
显然,从我参观考察的这家造纸厂的整个造纸流程来看,很多的细节都可以改进提升。只有不断地去对细节作出更高的要求,古法造纸手艺才能走向更高阶段。
徽墨制作中点烟工序
上一期我曾谈到过一位徽墨制作者,肯钻研,有自己的追求,做的墨质量较好。其实,在品质方面还是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
首先,他在制作松烟墨时用的点烟原料是松树根。每个地方生长的松树肯定都不一样,点出来的烟的品质也会有所不同,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原料?还有,现在点烟通常都是使用六至七根灯芯,如果想要将品质做得更高,点烟的灯芯可否减少?当然成本也会随之提高。此外,墨的制作很玄妙,点烟飘得最高的那部分烟做出来的墨最为细腻,品质最佳,而烟的下部则颗粒较粗,杂质比较多,所以,在点烟的技巧等方面都可以进行提升。
以前我以为制墨材料里面的中药材只有麝香、冰片、熊胆之类的,但其实配墨的中药材还有很多,那么每种墨里面的配方有多少,用量要多少,都需要制墨者反复试验搭配,这样才能制作出最通透、最干净的墨。
配墨的中药材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制墨者要善于听取使用者的意见。一款新墨制作完成之后,要邀请书画家来试用,反馈意见和问题,及时作出调整与改善,再生产投入市场,这样才能使产品走向更高的高度。
传统手工艺发展空间很大,手工艺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它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有主动积极的变化,也有被动的变化。当然,非遗手工艺需要提高,还有多方面的因素要考虑,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完善,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毛笔制作也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无论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去提升非遗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其回归我们的生活。我们希望能推动非遗传统手工艺有效地进入市场,成为具有文化价值和高附加值的流通商品,并与市场发生良好的互动,成为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力量和原动力。
手工艺术更倾向艺术设计,具有鲜明个性是其特征。因为特点和符号过于鲜明,个性色彩过于浓厚不易被大部分消费者接受,但是我相信,随着消费者审美和经济能力的提高,会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出现。等到中国人开始购买自己本土的奢侈品,那么我们的手工艺传承肯定是达到目的了!
本文根据沈国强年11月25日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陶瓷与漆艺、陶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艺研修班”的网络直播授课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课程主题为:关于非遗的几点思考。
延伸阅读:
非遗课堂
沈国强:非遗手工艺的发展现状与传承意义
非遗课堂
戴雨享:漫谈东方美学
非遗课堂
戴雨享:历代名瓷赏鉴
非遗课堂
何鸿:艺术鉴赏与人文素养(上)
非遗课堂
何鸿:艺术鉴赏与人文素养(下)
研培追踪
中国美术学院年非遗研培开班:抗疫时代新型的跨界传承课堂
非遗课堂
杭间:重读《非遗公约》
非遗课堂
邱春林:手工艺发展中的新问题和新现象
非遗课堂
徐艺乙:三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等教育的使命
非遗课堂
孙建君:传统工艺的概念、形态及其振兴的重要意义
讲述
沈国强
整理
非遗研培
图片由讲述者提供
编辑
苏旭、冯雨薇
手艺告白制作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出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平台
新时代手工艺人深造基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