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在彭州西北的龙门山地区,公路沿着彭白路一路向北,在湔江河畔穿过一个当地的河口要塞通济大桥,就到了号称“百里湔江第一坝”的通济镇。
这里是彭州八景之一的“金钟晓月”所在,也文人墨客留下“天台残雪映照生辉,玉村秋月依江摇曳”诗句的源头。而诗中的玉村,在如今却有着另一个名字。
玉村兮?王村兮?黄村坝兮?古蜀国迷之起点
●●●●
(图片来源01年版杨绍安著彭州通济志,通济镇政府授权使用)
黄村,又称黄村坝、上草坪,位于通济镇和小鱼洞镇交界处,湔江河畔。清朝设“梯云里”,就有“玉村”乡。而这恰恰与百年之前湔江名为玉村河相吻合。追溯到更久远的年代,这里曾是继蚕丛之后统一了古蜀国的鱼凫部族的早先领地,是古蜀国渔猎文化转向农耕文化的重要区域。
如今这里只剩下一片鱼凫竹海(现已属小鱼洞镇境内),除了古蜀国先人们的谜团留给大家,在这个神秘的北纬0度附近,一度辉煌而又迅速沉寂在史海中的古蜀国,还有多少未解开的浪漫之谜呢?
从青杠林到通济镇●●●●
龙门山脉地域广袤,有西山七场之说。七场是指通济、小鱼洞、大宝、思文、白鹿、磁峰六乡和新兴镇。而号称三河七场中心的通济,最早却名叫青杠林。
青杠林的命名缘起明末,这里就是一片青杠树林。是那个年代的周围几个乡,男男女女的掮客们走累了,歇脚打屁的地方。那时候的山区没有公路,矿产、物产只有用人力背到这里,然后送上公路,运往当时的彭县。从那时起,这里就是彭州西山七场的交通和经济中心。
乾隆年间,当地乡政府驻地青杠林,在今通济大桥上顺河修建向家场。十八年后向家场为洪水冲毁,场址内迁到今天通济镇所在的地方。通济场建场后,老街分上中下三场。上场和中场都已商店、饮食、杂货店为主,而下场则以旅馆居多。
(图片来源01年版杨绍安著彭州通济志,通济镇政府授权使用)
老街上场即为现在的桥楼村、黄村、甘溪村一带(需确认),直通小鱼洞、宝兴场,下行可达海窝子,在山区可算是首屈一指的大场子了。从清朝到后来,周围的几个乡都是隔三差五的赶场,唯独通济场是天天赶场。
在当年资源那么贫瘠的时代,通济镇在龙门山区里所建盛市,我们今人已经无法可想。而如今只有一块“青杠林”的牌匾,嵌在通济镇大门的正上方,让人们去缅怀当年的盛景。
圆通寺?元通寺?一所道不清名字的古刹在通济镇老街下口两公里处,有个圆通寺。很多地方的记载不一,也有写作“元通寺”的,不在少数。
圆通寺应作“圆通寺”,至少寺中的牌匾和大钟铭文都如此写着。我们在各处寻找古寺在历史中的种种痕迹,却没发现丝毫圆通寺的踪迹。只有记载写着“天台山圆通寺”。然而更离奇的是,当地人却只知道天台寺,圆通堡,却也未能道破“天台山”的奥秘。
今天看来,这座古刹在地震中还存留至今的部分虽然很少,但是难以掩饰当年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的痕迹。山墙以土木结构为主,这在山里是典型的大建筑。就这样的一所寺庙,虽然有明显痕迹是重新修葺的,但是却难掩当年地震后的破坏。
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这座古刹已有多年历史了。如今算来,应当是唐朝时期修建而成。当我们问起寺中为何人因何而造,寺中有无名人轶事,老和尚却连连摇头,否定了我们的期待。
就这样一所连名字都被讹传的无名古庙,却心甘情愿的坚守无名。当我们离开时,老和尚还出来送了我们一些供果,大概是为了补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那颗失落的心吧。
一座转生三次的桥据《彭县志》记载,民国8年,通济铧铺老板段荣盛,在善良渡出资修建了一座竹索桥。而今这座铁索桥,也许正是由当年的竹索桥改建而成。
这座桥由于上游一公里通济大桥的修建,位于现通济花海景区内。虽然后来还是废弃了,但是在51大地震中却发挥了重大作用。据说前来支援的济南军区官兵曾在此搭建“人桥”,谱过一曲可歌可泣的抗灾故事。
51过去了,通济大桥也重新修复了。这座桥虽然钢索依旧结实,却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静静等待着历史的尘封和人们的缅怀。
下场祠堂与传说中的袍哥在青杠林老街下场,也就是现在的青杠林牌坊周边,清末民初曾有一个祠堂。传闻这是袍哥聚会的场所。在民国的彭县,曾经屡次镇压过当地起义和红军的恶人何吉三,就是这里曾经的袍哥之一。可惜的是年代久远,加之以地震破坏,我们未能找到何杰三和他的上一任袍哥老大杨万荣的其他信息。
青杠林的黑白红世界●●●●
在清民两代红极一时的青杠林,解放后却进入了一段黑白世界。在单调的经济结构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之间如何才能获得多元的发展,一直是十多年来令人头痛的问题。
通济镇地处龙门山脉地质断层带的门户,自古以来矿产资源和周边几个乡镇一样丰富。由于建国后桥梁和公路的开通,尤为凸显出通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然而事实上,通济镇的产业调整和发展,却远远没有那么简单的达成成就。
“不洗脸”的通济人通济镇号称一江三河,除了湔江之外,还有姚家沟、花溪沟、麻柳沟。但是在上个世纪末,通济镇全镇的三条河中,姚家沟、花溪沟水黢黑,麻柳沟水质浑白,除此之外还有一点红。
(图片来源01年版杨绍安著彭州通济志,通济镇政府授权使用)
黑是因为全镇68个小煤矿,白是因为个石灰窑,红是因为7个砖厂下雨后就流红水。据说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正规开采统计,距离鼎盛时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除此之外还有采砂厂,等等。
(图片来源01年版杨绍安著彭州通济志,通济镇政府授权使用)
通济的老人们都还记得,全镇烟雾弥漫,粉尘把树木、房子、道路,都打了一层“霜”,“拍张照片都是黑白的”“生活在那的人感觉从没洗过脸”。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PM.5严重超标。
(图片来源01年版杨绍安著彭州通济志,通济镇政府授权使用)
煤炭、石灰、红砖、砂石,从天到地,从空气到水质,没有清的。通济镇上排成行的大卡车拉着满车满车的矿产,把道路碾压的稀巴烂。不要说外地人,就连当地周边的人都不愿意过来做吸尘器。
茫然爆红,原因何在?年,彭州整体退出资源产业,全市仅留有个别的矿产产业,其余的统统关停并转。通济镇也不外如是。年大地震后,龙门山镇和白鹿镇大搞生态旅游和法式风情旅游,作为交通要冲通济镇,最初是想建设汉唐古镇的。然而随着小夫公路和彭白路的修复修建,村民们负债修建的住房、铺面和大规模场镇,却并没有受到相应的收益。通济成了个“通而不留”的商业镇,铺面的承租状况不理想,至今一个九“乡”通衢的盛况没有如约出现。
乌木事件在迷茫的发展旅游期间,通济镇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事件。
01年,通济镇麻柳村吴高亮,在自家承包地里和其他地方发现了一批乌木,估值上千万。镇政府连夜赶往吴家组织保护。后雇佣了西南最大的起重机,挖掘出7件大型乌木。为了保持乌木完整,镇政府拆除了沿途障碍的建筑和设施,将乌木送往通济镇客运站内的一片空地存放。
同年7月,彭州市国资办答复:乌木是国家财产,发现者吴高亮奖励7万元。吴家和通济政府就乌木的归属权展开法庭博弈。而持续近一年的“彭州天价乌木案”,最终在成都市中院的裁决下,却落定了这批价值连城的乌木归属——属于国家。
其实事件中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是,不光通济镇,整个龙门山区都盛产乌木。在更久远的年代,乌木还不为人所知的价值的年代,龙门山区经常有人用小片乌木当柴烧的。更富有趣味性的是,就在龙门山的门户通济镇,却掘出了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一棵乌木。
而这批巨额乌木的发现者,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卡车司机,成了一名业内资深的乌木专家,在通济镇开办了一家乌木博物馆。
而在年,网上曝出很多帖子和信息,都在描述位于通济镇的一片花海。在我采访过的镇政府人员中,有位老先生直言不讳的说这完全是一场意外,政府从未经意规划,也未曾料想到这样突如其来的走红。通济镇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原因令它一夜走红,成为大成都的新网红?
通衢远济,多彩世界年5月,沿着通济镇桥楼村的湔江河滩,往来龙门山的游客的车辆排了好几公里远。而吸引大批游客前来的原因是,在湔江河畔的石滩上上,粗放狂野的生长着波斯菊、非洲菊、矢车菊等大量花朵,形成了一片原生态的罕见花海。
(本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而这篇花海地的前身,正是年后通济镇拆除的采砂厂,空出来的60多公顷河滩地。这片河滩地在闲置了一段时间后,于01年被动员起来的通济村民整平,撒上了这些花种。没有人去刻意管理,甚至没有人把这片花地当回事儿。
然而正是这片在01年还没有人当回事儿的花地,在一年后却攫住了游客的目光。这片近似野生状态的花海,在年一炮走红,被人口口相传为成都近郊的“俄木塘”。
虽然每年的花期很短,但是通济人总算是看到了盼头。据镇政府官方统计,通济镇年接待游客约0万人次,仅端午三天小长假,通济花海景区的游客就多达.5万人次,车辆超过辆。
通济花海的前身未来●●●●
对于现在的通济镇来说,最耀眼的明星就是年初还默默无闻的通济花海了。年之前,这里还是采砂厂。轰隆的机器将巨大的石头敲成齑粉,把古老的湔江染得浑白。
在采砂厂被取缔之后,这片满是石头的河滩,被种上了蔬菜和果树。这也许是当时的村民们能想到的最好的利用空地的方法了。直到01年,镇政府也是没有任何预想规划的动员了周边的村民,将这片贫瘠的石头地整理了一下,洒满了花种。
最近说起来通济,更多的是和花海关联了起来。
一年后,这里就成了名震四川的通济花海。由龙门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接手管理开发这片新景区。景区内现在已经建成休闲餐饮区、动力三角翼场地、热气球场地、向日葵花海、熊猫花海等等片区,还有在建中的霍比特小镇。
结语三百年前的青杠林,是西山七场中的明星;三年前的通济镇,是通而不留的留守老人。历史往往就是这么富有意味,你极盛一时的时候锦上添花,有时候反而很快的消沉了,而在你消沉到极点的时候,一个无意间的动作,反而会迅速爆红。
从年全镇人到01年人,在矿山砖厂等资源型产业逐步迈向旅游周边产业的转型期,通济镇做过各种探索性的尝试工作。在通济花海这样的意外收获下,通济镇也即将走向旅游产业发展的正规,致力于打造“一片海、两条河、三条沟、十处景”以及“原乡圣水”温泉小镇的特色乡村旅游。
另一方面,01年全镇0家农家乐,到如今全镇67家农家乐,从业人员约人,辐射产业解决群众就业人,以及“通济土特产五宝”等乡村旅游品牌的规划打造,致力于推动全镇资源空置的调用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从古鱼凫国走出来的老人,会更坚定的在新的产业道路上迈出青春的步伐。
(部分资料和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耍妹儿()
更多乡村故事请戳
▼
西来古镇
小鱼洞镇
安龙镇
茶店镇
唐昌镇
黄龙溪镇
新繁镇
城厢镇新场镇
五凤溪镇
白鹿镇
葛仙山镇
丹景山镇
呼和浩特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