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黑陶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医院订阅哦!鹿邑黑陶

九五至尊系列之鼎

立体熏香炉

龙腾盛世熏香炉

陶规瓶

龙腾盛世陶规瓶

鹿邑黑陶: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李青峰

黑陶,顾名思义,即黑色之陶器也。它是中国艺术陶瓷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民间素烧艺术的结晶。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自然黑色和自然光泽。落壁硬质,环扣装饰,不上釉,入窑红坯,出窑黑色而发亮,并始终保持着纯手工制作的传统。整个成型产品具有造型大方典雅,光泽古朴自然,花样刻画逼真,图案秀丽端庄。风格独特,内秀外美、酷似乌木,形同竹雕。光泽自然,叩之有声。故被世人誉为“似木非木,似陶非陶”的艺术古玩。既有观赏实用之功效,且具陈列珍藏之价值。用于现代家居装饰,亦可增加古朴壮观之氛围,给人以亲临古境之感觉。因此它是集实用,观赏和收藏于一身的高档艺术品。

追溯黑陶的渊源,目前国内广泛流传和最具代表性的报道就是龙山文化,即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出土的黑陶产品,已有多年的历史。有报道称,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器皿已有多年的历史。它的鼎盛时期的春秋战国,出现了精美蛋壳陶,被视为宫廷珍品和贵族馈赠佳品。

几千年来,黑陶这门古老的艺术传承,遍布了华夏大地,广泛涉及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和隐山文化等。各地民间艺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历代传承,并保留了各地自己的不同风格,至今不息,实属不易。因此黑陶也是我国艺术陶瓷中具有活化石级的文化艺术瑰宝。目前,国家把它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这无疑对这门古老艺术的有序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振兴和推动作用。

鹿邑黑陶的前世今生

鹿邑县位于豫东黄河淤积大平原,县城近郊素有陶乡之称的郭窑,黄壶窑的民间素烧技术一直代代相传,至今不息。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对鹿邑隐山文化遗址太清宫、栾台进行有计划地发掘,出土了一批文物(郭窑距栾台仅1公里),其中就有一批黑陶制品和陶片(现存于周口淮阳博物馆),经鉴定已有多年历史。鹿邑黑陶主要以郭窑郭氏一脉为主传承,前世已无证可考,近代却有据可查。

据鹿邑黑陶传承人之一李青峰介绍,解放初期,即年前后,当时他不满10岁,就跟随他的表叔,即老师郭其秀(现已九十多岁)学习民间泥塑技艺,并有幸见到他的姨姥爷郭如清(已去世近60年),他是郭其秀亲传技艺的父亲。当时其他窑口都在烧一些盆盆罐罐,而郭家一直在做一些香炉、雄狮蜡台和一些泥人、小动物等。家中至今仍保留着百余年前原始制陶工具,木质脚蹬淋盘和石碾子,现收藏于观堂文化站。年“大跃进”大食堂时期,他们的全部家当都充公了,还能秘藏这些工具实属不易。这些原始工具就是鹿邑郭窑黑陶发展和进化的有力佐证。

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鹿邑黑陶的发展也经历了几次起落。年新中国成立,民间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至年大跃进,人们并入大食堂,取消了个人家庭的一切财产,因此也失去了生产的机会。年自由市场开放得到了一次发展机会。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民间艺术都被当作“牛鬼蛇神”而被扫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们被桎梏多年对艺术的追求开始萌动爆发,宽松的政治环境给热爱艺术的人们提供了发挥的空间。书法绘画、石雕玉器、剪纸刺绣、工艺陶瓷等民间艺人纷纷复苏。年,李青峰招集了郭其秀、宋祖德等人,重新恢复了黑陶生产。鹿邑黑陶经历了30年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目前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已把黑陶技艺列入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使鹿邑黑陶传承人又一次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鹿邑黑陶的现状和前景

鹿邑黑陶时至今日数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劣到优,在坎坷发展中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肯定。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省科技博览会上,河南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接见了鹿邑黑陶的代表,对鹿邑黑陶产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后委托省科委指派省城高等学院的教授专家和各界艺术家共10人,对鹿邑黑陶产品进行了省级鉴定。年颁发了省级科学进步三等奖、周口市二等奖、鹿邑县一等奖,随后商业部通过中央美院鉴定后颁发了部级四等奖。两件作品至今尚收藏在中央美术学院。因此鹿邑县也是河南省第一个较早把遗失的黑陶生产技艺复苏再生产的发祥地(当时全省还没发现黑陶生产)。鹿邑黑陶生产始终保持了纯手工制作和仿古创新的独特风格,部分作品参照了青铜器的纹路规律,移植了夔纹、田纹、饕餮纹,具有复古创新特色。年,鹿邑县成功举办了老子文化节。此后,县政府要求以本县厚重的老子文化为依托,开展了弘扬老子文化为目标的黑陶产品开发。先后制作了一批《道德经》鼎,即以老子著《道德经》原文分章节或摘句篆刻在鼎体上,形成整套系列产品或单个珍藏品,既可作为商品销售,亦可作为老子文化纪念活动的赠品。其次老子的生平活动图,是根据《老子传》一书的基本内容和广泛收集民间传说以及部分神话传说绘制成图,以黑陶制品为载体,浮雕移植制作,配以白话解说。

 

传承人的黑陶情结

在鹿邑黑陶的发展过程中,所走过的路程坎坷曲折,不堪回首,付出的代价十分沉痛,数十年来无不贯穿着一个字“难”。每一个小小的进展无不是心血和汗水的凝聚,每一道工艺流程的完善,无不是经验和教训的结晶。为了鹿邑黑陶的复苏重生,鹿邑黑陶传承人毅然放弃了事业,苦苦追求了半个多世纪。几十年来为了工艺的完善,他们不惜散尽家财,进行了数百次的烧了砸碎,碎了再烧。家人的反对,社会上的嘲笑扑面而来。当今社会,不要说赔钱,就是赚钱少的事,又有谁愿意干。朋友们背后指指点点,说不是疯啦就是傻啦。他们也数度产生过不干的念头,但是他们心里始终有一个放不下的情结,那就是把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李青峰说:“说心里话,每当我完成一个作品的时候,就会发自心底的觉得就像一个母体孕育婴儿一样,那是一种只有亲历才能体会得到的情结。这就是我们坚持下来的精神支柱,数十年来的酸辣苦甜,数十年来为之付出的青春、事业和财产的代价,个中滋味又岂是一个难字了得。”

起步难,创作难,巩固发展更难。由产品到商品,进而转入市场运作更是难上加难。何况有时命运也会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原来黑陶生产场地建在县城近郊的一个租赁的废厂房,年城市开发,把场地收回,他们又一次被迫停产(数十年来他们已经四迁场地)。几十年的黑陶情结,这次真的要划句号了,这些黑陶传承人心中实在不甘。目前老师傅郭其秀已是耄耄之年,李青峰已年届古稀,宋祖德已年过花甲。三老垂暮,时不我待。保住这一古老技艺,得到有序传承是当务之急。

正在危难之时,观堂镇文化站站长张光伟向这些黑陶传承人伸出援助之手,积极向上级争取,承担了黑陶生产和发展的义务,筹资建厂、增添设备、招募工人,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生产,并着手逐级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短短几年时间,请进来,走出去,加强技术完善,产品逐步打开市场。

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鹿邑黑陶这一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能发扬光大。

作者简介:李青峰,鹿邑县黑陶技艺传承人之一,现年70岁,从事黑陶生产40余年。

套瓶

四羊樽

龙虎瓶

双耳象鼻樽

天鹅瓶

金牛

浮雕五龙珠

浮雕双龙卷筒

《道德经》卷筒

老子像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双节惠民活动
白癜风应注意什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ebgamepower.net/wmys/86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