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研讨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7239992.html
来源:吃畫人(ID:chihuaren93)
乌圆大将军不见了。
春秋时期的吴国正是因为失去了伍子胥而被勾践所灭,如日中天的唐朝亦是在废黜张九龄后走到了命运的拐点。
历史的教训摆在眼前,乌圆大将军的失踪对于我大明———————————————苏州府相城西宅里西边一里地外有竹居内的沈周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
1明成化七年(),沈周搬进了新落成的有竹居。这里远离市尘,依山傍水,环境本是好的没话说。到访的伯父就感慨自己如同到了王维的辋川。
东林移得闲风月,来学王维住辋川。
紫陌桃花红雨外,沧州野水白鸥边。
(沈贞吉《留题有竹别业》)
(请横屏欣赏)
明沈周竹林茅屋图局部佛瑞尔美术馆
沈周自己也很满意,虽然这里并非什么豪宅。他写了六首诗奉和伯父,即使出现“粝饭粗衣”、“寂寥草座”这样的字眼,也都透露着安于平淡的喜悦。如果一定要给有竹居挑出点瑕疵,大概只有这句:
鸥鸟浩荡飞江表,鼠辈纵横到枕边。
(《奉和陶庵世父留题有竹别野韵六首》)
正是因为环境优越,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太丰富了些。江上鸥鸟浩荡或许还赏心悦目,家中鼠辈纵横就叫人难以忍受了。
要是乌圆大将军在就好了。
2曾经的沈周有一只跟随他多年的猫儿。乌圆或许是他的名字,又或许只是用来形容它乌肥圆的外貌。
君不见,有猫无鼠初不知,失猫招鼠知猫福。
忆昔乌圆状虽小,爪牙棱棱威比屋。
堆床图籍任纵横,所貯肴核无不足。
(《失猫行》节选一)
猫儿虽小,却凭借锋利威猛的爪牙横行屋内。沈周待它也不薄,堆满书籍图卷的床铺任它纵横跳跃,美味佳肴供应不绝。
沈周写生册之猫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然而或许仍嫌待遇与工作负荷不匹配,乌圆还是不告而别了,沈周找遍了屋里的每个角落,大声呼喊着它的名字,却始终没有等来回应。
劳多饲缺忽他走,浑舍惊呼叵能复。
公然黠辈无忌惮,啮案翻盆恣相逐。
拥衾夜半憎嘐声,令我不眠百感续。
(《失猫行》节选二)
自此之后,压抑已久的鼠辈们倾巢而出,肆无忌惮地啮案翻盆,追逐游戏。夜晚,吵得沈周躲在被子里也无法睡着。
伍胥刔目吴终泯,九龄见废唐中覆。
古来世事无不然,欹枕西风落高木。
(《失猫行》节选三)
就像伍子胥之于吴国,张九龄之于唐朝,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循环吧。辗转反侧的沈周倚着枕头听着窗外风吹落叶,就差要吟出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把一只猫比作伍子胥和张九龄,再化用被誉为七律之首的杜甫《登高》来形容失去它后自身的“凄凉”,这是属于沈周的幽默。
23年后,68岁的沈周作《写生册》,其中那桢扭成圆状的乌色肥猫不得不让人想起那个失踪已久的乌圆。而除了那只肥猫以外,他还画下了餐桌上吃完了的蛤蜊,院子里啄米的公鸡,江边荷叶上蹲伏的青蛙……为这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作画,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到第二人了。
解读沈周的幽默,会心一笑之后总带着后劲。
为一件平平无奇的琐碎小事做这样多的比喻,花费笔墨和精力,是不是太无聊了?或者换个问法,作为一个连包邮地区都没有出去过(参见陈正宏《沈周年谱》中的考证》),99%的时间都住在苏州城外的乡下人,是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
册后题跋
“我于蠢动兼生植。弄笔还能窃化机。
明日小窗孤坐处。春风满面此心微。
戏笔此册随物赋形,聊自适闲居饱食之兴。
若以画求我,我则在丹青之外矣。”
(题跋文字)
小窗孤坐未尝不可春风满面,闲居饱食亦能逸兴遄飞。谁说平平淡淡,就无法荡气回肠。
-END-
想加入古典诗词文学交流群?
扫社长